首頁 > 文史語錄 > 如果不歸還荊州就必須伐吳,劉備在兩條路里選了哪一條?

如果不歸還荊州就必須伐吳,劉備在兩條路里選了哪一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備北伐前必須要做的抉擇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和諸葛亮一相見,就引發了著名的《隆中對》。這個《隆中對》,被劉備集團奉爲圭臬,成爲他們爭奪天下的方案。但是,在這個方案裏,並不都是合理的。這裏面既有諸葛亮經過周密考察,做出的合理構想。也有着對未來的推測,做出的不合理的空想。這就造成了這個現象,合理的構想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而不合理的空想,給蜀漢政權帶來了失敗。

如果不歸還荊州就必須伐吳,劉備在兩條路里選了哪一條?

在《隆中對》中,主要分爲兩大步驟。第一大步驟是保有荊益。第二大步驟是分兵兩路北伐。一路從蜀中出秦川,一路從荊州出宛洛。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大步驟不管怎麼說,總算是基本達成了。但是,第二個步驟,在關羽剛剛實施的時候,就失敗了。

這是因爲,在這個《隆中對》中,對東吳這個因素沒有足夠的重視。我們看諸葛亮對東吳的評判,在第一個大步驟中,他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這樣,就將孫權的勢力作爲自己的援軍,不是把他當作自己的敵人。諸葛亮勸劉備將目光轉向荊州和益州,奪取它們作爲自己爭奪天下的根基。

這個評判是符合當時的實際的。當時的劉備兵不滿千,想要去奪取孫權的基業,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依託荊州,依靠劉表的庇護,發展自己的力量,這纔有將來的機會。在實力壯大後,先易後難,先奪取荊州和益州爲基業,這纔有繼續爭奪天下的機會。

劉備按照這個正確的步驟開始自己的行動。但是,在進行這個步驟的時候,並不順利。這是因爲劉表和他的集團對劉備有戒心,並不是十分支持劉備。而且在曹操南下,劉表病死的時候,擺了劉備一道。劉琮在部下的勸說下,偷偷投降了劉備,竟然沒有通知劉備。

得知消息的劉備只得倉皇南撤,但是在他撤往江陵的時候,半路被曹操的鐵騎追上,全軍潰敗,只得東走夏口。《隆中對》的第一個步驟在沒有實施的時候就遭到了挫折。多虧諸葛亮和魯肅的斡旋,劉備和孫權聯盟,在赤壁打敗了曹操,才使得計劃能夠繼續執行下去。

如果不歸還荊州就必須伐吳,劉備在兩條路里選了哪一條? 第2張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的部將周瑜直接奪佔了江陵。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劉備只得佔領了江南的荊州四郡。不過,劉備通過外交手段,終於從孫權那裏借得了南郡。接着出兵入川,奪取了益州和漢中,總算是基本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個大步驟。

但是,在實現這個步驟的過程中,孫權的東吳已經發出了強烈的不和諧聲音。孫權幾次三番的要歸還荊州,甚至不惜和劉備兵戎相見。在湘水之爭時,兩家機會大打出手,最後因爲曹操出兵漢中才談判和解。雙方以湘水爲界,平分荊州。

按理說,這應該給劉備、諸葛亮敲響了警鐘吧?可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切對他們似乎沒有絲毫的影響。這是因爲,在《隆中對》中,在第二個大步驟裏,對東吳孫權只有一句話,那就是“外結好孫權”。可是,我們看到,劉備和諸葛亮對這個策略是漫不經心的,沒有認真實行。

這是因爲,即便是劉備和諸葛亮想實行都實行不了,這個策略是根本錯誤的。這第二個大步驟是諸葛亮憑空想象出來的,違背了現實的情況,是不合理的。

諸葛亮的整篇《隆中對》裏,對東吳的定義就是援軍。東吳只是一個幫助劉備成功的地方勢力。可是,諸葛亮不知道的是,東吳集團早就定下了“全據長江,北向爭奪天下”的方針。東吳和劉備集團一樣,都是有着統一天下的野心。而諸葛亮只是把東吳當成一般的割據勢力,這就造成了雙方的根本矛盾。

如果不歸還荊州就必須伐吳,劉備在兩條路里選了哪一條? 第3張

在《隆中對》中,劉備集團要佔有荊州,作爲北伐宛洛的基地。而東吳要全據長江,也自然要佔有至關重要的長江上游。這樣,圍繞着荊州的所有權,就成爲劉備和孫權矛盾的出發點。

在剛開始,孫權還有北伐的決心。他將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承擔上游的防務。自己則將主力集中在淮南方向,企圖奪取合肥。誰知道幾次進攻,都損兵折將,沒有能夠達到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孫權開始改變自己的策略,企圖全據長江,先求自保。

可是,劉備得到了南郡,根本就不再有歸還的想法。最後,雙方發生了湘水之爭,平分荊州後,孫權一時沒有了索要荊州的藉口。可是,爲了自己集團的安全和生存,他下定了武力奪取荊州的決心。

在魯肅死後,孫權和新任的都督呂蒙達成了武力奪回荊州的共識。於是孫權派人向曹操請降,將軍隊準備停當,做好了奪取荊州的準備。

由於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的缺陷,他們對東吳定位的錯誤,使得劉備集團遭受了慘重的損失。當劉備奪取漢中後,就忙着進位漢中王,大肆封賞羣臣,大興土木。

而關羽也不等其他人的配合,就發動了襄樊之戰。雖然他在戰役初期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可是沒有後援的他也陷入困境。就在這關鍵的時候,孫權發動了奪取荊州的戰役。他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公安江陵。關羽勢窮南撤,部下離散,在逃往西川的途中被東吳擒殺。

荊州的丟失,不但使得蜀漢丟失了一支以關羽爲首的精銳大軍,還丟失了荊州這個戰略基地,使得《隆中對》的方略遭到了破產。在後來引發的夷陵之戰,更是讓蜀漢瀕臨到了滅亡的邊緣。

這完全是《隆中對》的錯誤造成的。如果劉備要想奪取天下,就必須對《隆中對》裏不合理的方面進行修改,否則是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裏面最大的要素就是,必須要讓東吳履行它在《隆中對》裏的角色。這個角色就是盟友的角色。而這個盟友的角色,就是要讓東吳和劉備一起沒有怨言的北伐。要做到這一點,那麼就只有將荊州還給東吳。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劉備是不願意將荊州還給東吳的。那麼,想要靠“結好孫權”這個辦法讓東吳聽命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歸還荊州就必須伐吳,劉備在兩條路里選了哪一條? 第4張

既然不能“結好孫權”,那就只有一條路了,就是打服孫權。在劉備佔領漢中後,他的軍事實力已經遠遠超過孫權的軍事實力。在西川,奪取漢中的劉備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至少能夠抽出五萬人馬機動作戰。而在荊州,關羽的主力也有四五萬人,這樣,劉備能夠用來對付孫權的兵力就達到十萬人左右。

而孫權手中的機動兵力最大也就六七萬人。如果雙方開戰,孫權根本就不是劉備的對手。更何況劉備的手中還有關羽的水軍,以及佔有上游的優勢。

這樣,劉備應該採取的正確行動就是,欲要北伐,必先伐吳。既然東吳野心勃勃,不可壓制。那就先下手爲強,打消它的野心。如果劉備和孫權開戰,孫權是扛不住的。即便是不能消滅東吳,也要對他的兵力以沉重打擊,使得它不能干擾劉備的軍事行動。

如果劉備能夠消滅兩三萬東吳的軍隊,一切都會改觀。東吳在亡國的情況下,只能向劉備求和。劉備在接下來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方案北伐,這樣還有奪取天下的可能。

結語:

東吳將南郡借給劉備,是形勢所迫。當時的東吳,獨自承擔着長江的防務,根本就力不從心。借給劉備南郡,讓他承擔西線的防務,這才使得自己擁有了一部分機動兵力。但是,這部分機動兵力,成爲了日後毀滅劉備的禍根。

如果劉備將南郡還給東吳,東吳的這部分兵力投入南郡,也就對劉備沒有了威脅。而劉備不願意歸還南郡,東吳就用這部分機動兵力襲取了荊州。因此,劉備要實施北伐,就必須消除東吳背盟的危險。要消除東吳背盟的危險,消滅東吳這部分機動兵力就是關鍵。

因此,如果不歸還荊州,就必須伐吳。劉備只能從這兩條路里選一條。可惜,劉備諸葛亮拘泥於《隆中對》的方針,不知道變通。最後遭到了東吳的暗算,丟掉了爭奪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