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想起法正時說的話有什麼含義?

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想起法正時說的話有什麼含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爲何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會感嘆法正不已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法正是劉備的重要謀士之一。可以說,正是由於他的加入,才奠定了劉備蜀漢的基業。法正原本是劉璋的部下,和張鬆、孟達交好。他們這些人都是有才幹而不得志的人。在劉璋的手下,他們感到沒有出頭之日,不能滿足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所以思得明主。

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想起法正時說的話有什麼含義?

在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把目標放在了曹操的身上。張鬆在出使曹操的時候,就帶着西川的地圖,想把西川獻給曹操。可是,曹操和張鬆三觀不和,所以曹操根本就沒有理會張鬆。張鬆見情勢不對,便怏怏而歸。誰知道在回西川的路上,張鬆受到了劉備的款待。張鬆對曹操和劉備做了比較,最後選擇劉備作爲將來的主公。

在張鬆的帶領下,法正和孟達也投奔了劉備。法正和孟達各率領兩千人馬,奉劉璋的命令來迎接劉備入川。劉備讓孟達率領全部人馬留在宜都,幫關羽守衛荊州。法正則隨同劉備一起入川,開始了他在劉備手下效力的生涯。

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法正爲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忠誠和才能逐漸獲得了劉備的認可。法正以奇謀妙策見長,這大大彌補了劉備集團的短板。劉備在長期的征戰中,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文武羣臣,也有了一批驍勇善戰的軍隊,可是,就是沒有可以出謀劃策的奇能之士。後來雖然有諸葛亮和龐統,可是他們雖然各有所長,但在戰場指揮上卻還是有所欠缺的。

諸葛亮是以政務見長,他如同劉邦手下的蕭何與張良的綜合。諸葛亮既能夠管好政務,能夠籌措錢糧,組織訓練軍隊。在戰略謀劃上和外交上,他都起到了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蜀漢政權一建立,諸葛亮就被劉備立爲文臣之首。

而龐統則是處理軍事事務的好手,他看到荊州的情況,勸劉備早做準備,去奪取西川。不過,在奇謀妙策上,龐統是也有欠缺的。在劉璋來會見劉備的時候,龐統就要求劉備擒拿劉璋,奪取西川。這種不計後果的計策,當然被劉備拒絕。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龐統一個本該坐鎮指揮的謀士,居然在前線中箭而死,這都顯示了龐統的缺陷。因此,在《三國志》中,把龐統比做荀彧這樣的人,是有道理的。

在龐統去世後,法正逐漸替代了他的位置,併發揮了自己的專長。到後來,以至於劉備出兵打仗必然要帶着法正。在劉備一生中打得最好的一仗,也是劉備最大的一場勝仗,爭奪漢中的戰役裏,法正更是發揮了自己最大的才能。

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想起法正時說的話有什麼含義? 第2張

法正首先勸說劉備奪取漢中,然後在定軍山一戰中,又是法正出謀劃策,採取反客爲主的戰略,迫使夏侯淵出戰。在戰鬥中,黃忠陣斬夏侯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戰後,曹操問是誰爲劉備出的主意,在得知是法正後,曹操酸溜溜的說,我就知道劉備想不出這種計謀,肯定是有人給他出的主意。還感慨地說,我收羅天才人才,怎麼把法正給遺漏了。曹操也不問問當年是如何對待張鬆的。如果當年曹操容納了張鬆,法正不早就成爲曹操的手下了嗎?

由於法正對劉備是事業居功至偉,而且劉備也十分的信任喜愛法正,所以在蜀漢政權中,法正的地位很高。法正這個人品德不是很好,他得志後,對過去的得罪他的人睚眥必報。有人報告給諸葛亮,諸葛亮說,“(劉備在公安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爲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法正的功績、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又想起了法正,他嘆息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到底有什麼含義呢?這句話包含着以下的這些含義:

一是法正深得劉備的信任,他的勸說劉備肯定會聽。我們從上面法正的生平可以知道,法正是劉備最信任的謀士,而且兩人的關係也非常好。在法正病死的時候,劉備爲之痛哭流涕。在劉備生前,法正也是唯一一個得到劉備政權諡號的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對法正倚靠之深。

而法正是不同意出兵東吳的人。在他勸說劉備奪取漢中的時候,就把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步驟告訴了劉備。那就是“〔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爲持久之計。”這個戰略的目的就是,讓劉備集中主力向北方的雍涼發展。劉備也爲之做了相應的準備。不但將馬超放在北方,還將主力機動兵團張飛也放在北方,待命北伐。

在關羽和他的荊州損失之後,曹丕又篡漢自立,這個時候劉備有東吳和曹魏兩個戰略方向需要選擇。諸葛亮、趙雲、黃權等人都不同意出兵討伐東吳。可是,由於他們在劉備的心目中不是奇謀之士,難以起到作用。

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想起法正時說的話有什麼含義? 第3張

如果是法正來說,那就完全不同了。法正爲了北伐已經有了自己的方案。而且在劉備那裏,兩人本來就已經達成過預案,如果照着實施就能夠取得戰果。憑着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和他的才幹,劉備會採納法正的意見的。

可是,由於法正已死,劉備對北伐的方案失去了信心。沒有了法正的奇謀,再加上對北方戰場的不熟悉,北伐的難度立刻超過了伐吳,這使得劉備心中戰爭的天平很快就向伐吳傾斜。最終,劉備沒有聽取諸葛亮、趙雲、黃權他們的建議,發動了夷陵之戰。

第二個含義是對法正的才能的惋惜。我們知道,劉備在漫長的戰爭生涯中,基本都是依靠着自己的能力在指揮戰鬥。雖然他有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的戰績,可是遇到曹操是屢戰屢敗。這就是因爲他的戰場謀劃有欠缺。法正的加入,彌補了劉備的短板,使得劉備在戰場上得心應手,屢戰屢勝。在史書上把法正比作曹操陣營中的郭嘉是比較恰當的。

在夷陵之戰中,如果法正在的話,法正會用他的才幹,爲劉備出謀劃策,打破僵局。在定軍山之戰中,法正就是面對夏侯淵死命憑險對峙的情況下,採取迂迴穿插的戰術打敗了敵人。如果在夷陵之戰中,法正採取類似的戰術,水陸並進,陸遜是難以阻擋的。

就算是蜀漢軍隊打不破陸遜的防守,法正也會隨機應變,想辦法擺脫對峙的困境。絕不可能讓蜀軍出現連營幾百裏,被陸遜火攻打敗的錯誤。這樣,即便是蜀軍無法取勝,再不濟也可以全軍撤回。

所以諸葛亮纔會說,如果法正在的話,即便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話,如果法正在的話,劉備就算是不能取勝,也不會被打得大敗。

可惜,天不假年,法正在劉備自立爲漢中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時候才四十五歲。如果法正不死的話,三國的歷史就會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