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諸葛亮擺出空城計之後,司馬懿到底是否看出了這個計謀?

諸葛亮擺出空城計之後,司馬懿到底是否看出了這個計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司馬懿其實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國,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那就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故事。在京劇中,“失空斬”也是傳唱不衰的經典劇目。這個故事說的是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想在街亭與司馬懿決戰。可是諸葛亮用人不明,選用了言過其實的馬謖去守街亭,結果被司馬懿打得大敗。在當時,司馬懿乘勝追擊,打到西城城下。諸葛亮的手下兵馬都派去執行撤退的任務,手邊只有一衆文官和少量人馬。於是諸葛亮擺出了空城計,大開四門,讓司馬懿入城。司馬懿在城外猶豫再三,最終決定撤退而去,諸葛亮得以化險爲夷。

諸葛亮擺出空城計之後,司馬懿到底是否看出了這個計謀?

這個故事很精彩,但是它只是存在於《三國演義》之中。想要在現實生活裏,看到諸葛亮使用空城計那是不可能的。因爲諸葛亮就沒有施展空城計的機會,又怎麼可能施展空城計呢?這是因爲諸葛亮的性格和做事風格決定的。當年桓溫伐蜀,遇到一位曾經是諸葛亮手下的老兵。他問這位老兵,諸葛亮有什麼過人之處。老兵回答道,諸葛亮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我平生沒有見過做事如此穩妥之人。桓溫聽了本來不以爲然,但是過後想來,卻是越想越敬佩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做事穩妥之人,他思慮周詳,做事井井有條。用司馬懿的說法就是,諸葛亮平生謹慎,不肯弄險。試問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讓自己落到使用空城計的地步呢?

就拿現實中的街亭之戰來說,在當時打敗了馬謖守街亭的兩萬人馬,爲何會被王平的一千人馬嚇退。而且諸葛亮在街亭的部隊已經被擊潰,史書上記載是星散流離,慘不忍睹。爲何沒有乘勝向諸葛亮的大本營西城繼續進攻,反而調頭去平定叛亂的隴西三郡去了。諸葛亮從容不迫的將後勤撤走,還連帶將西城的千餘戶老百姓也帶到漢中。

這是因爲,諸葛亮的主力尚存,張郃不敢冒險。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只給了他兩萬人馬。而諸葛亮這一次出動北伐的兵力是六萬,再加上在戰役開始時響應投降的三郡,也收編了一部分人馬。所以在諸葛亮的手邊至少還有三四萬人馬,這其中還包括老將魏延、吳懿等人。所以說,張郃如果進攻諸葛亮的西城,反而會使得自己遠道而來,疲憊不堪的軍隊陷入困境。所以,張郃見好就收,轉而前往隴西,休整軍馬,恢復統治。而諸葛亮也因爲丟失了街亭,沒有了進攻的據點,被迫撤退。

在街亭之戰中,王平以一千人馬鳴鼓自恃,讓張郃懷疑隱藏着伏兵,不去進攻。這個情節其實就是空城計的原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爲了樹立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將這個細節經過藝術加工後加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實際上,在現實中,諸葛亮是決定不可能讓自己有擺空城計的機會的。

那麼,讓我們回到《三國演義》的假定氛圍裏來,當司馬懿的大軍殺到西城城下,諸葛亮被迫擺出空城計,那麼司馬懿到底是否看出了這個計謀,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有人說,當時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他不進城是因爲有其他的考慮。這個考慮主要是司馬懿爲了自己的前途考慮。這是因爲司馬懿在曹操的時代,就因爲鷹視狼顧被曹操認爲不可靠。他在臨死的時候,還特意叮囑曹丕,要注意司馬懿。所以,在曹丕的時代,雖然曹丕十分信任司馬懿,但是並不給他軍權。

終於曹丕死了,司馬懿作爲託孤的重臣,輔佐曹睿。司馬懿通過鎮壓孟達,開始掌握了軍權。在這次對抗諸葛亮,司馬懿纔算正式手握重兵。在這個時候,司馬懿和諸葛亮在西城相見,諸葛亮在司馬懿的重兵壓境之下,只有使用空城計一條路。司馬懿只要派兵進城,諸葛亮就肯定只有城破身亡一途了。

諸葛亮擺出空城計之後,司馬懿到底是否看出了這個計謀? 第2張

如果擒殺了諸葛亮,那就是立下了不世之功。諸葛亮一死,蜀漢政權。這樣,曹魏就有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但是,司馬懿這個時候剛剛掌握兵權,他在曹魏軍中並沒有自己的勢力。在消滅蜀漢之後,功高蓋主的司馬懿面臨的是殺身之禍。

司馬懿本身有着曹操下的評語,而曹睿登基不久,司馬懿與曹睿關係尚淺。而在曹魏軍中,司馬懿也沒有時間培植自己的勢力。立下了不世之功,功高而不賞,再加上羣僚的嫉妒,司馬懿很可能會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就即便是曹睿不去殺掉司馬懿,天下已定,司馬懿也沒有了用處。他能夠賦閒在家,安度晚年就已經是幸運的了。司馬懿等於白白爲曹家打了一輩子工,最後落得個淒涼的晚年。野心勃勃的司馬懿,他怎麼可能甘心?

因此,面對城樓上裝模作樣的諸葛亮,司馬懿在心中冷笑了一聲。他裝作中了諸葛亮的計謀,率軍撤走,爲諸葛亮留了一條後路,也爲自己留了一條後路。在日後和諸葛亮的對抗中,司馬懿逐漸在關隴軍中樹立了自己的權威。尤其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借諸葛亮之手射死了張郃,徹底清除了軍中的對立面。從此,關隴軍團成爲司馬懿手中的王牌。在日後司馬氏篡權過程中,爲司馬氏出了大力。

當然,以上的推測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是站得住腳的。不過,如果從當時的情況來判斷,似乎也有一些紕漏。因爲司馬懿既然想要放諸葛亮一條生路,那何不跟現實中的張郃一樣,根本不去打西城就是了。司馬懿只管做做善後工作,看着諸葛亮撤走就是了。司馬懿大不了派一支軍隊尾隨諸葛亮,將諸葛亮送回漢中就大功告成了,又何必非要在西城將諸葛亮逼入絕境呢?

所以說,司馬懿打到西城的時候,他的心理並沒有上面分析的那麼複雜。司馬懿攻打西城,就是要擴張戰果,如果能夠抓住諸葛亮就更好了。但是,司馬懿怎麼會被諸葛亮的空城計嚇住呢?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對諸葛亮的先入爲主的判斷,那就是諸葛亮一生謹慎,絕不用險。

司馬懿和諸葛亮早就有所交集,司馬懿在曹操手下的時候,就對諸葛亮早有耳聞。諸葛亮初出茅廬就以三把火大破曹軍,殺得曹軍聞風喪膽。諸葛亮富於謀略的名聲,也在曹軍中如雷貫耳。

諸葛亮擺出空城計之後,司馬懿到底是否看出了這個計謀? 第3張

司馬懿心中還有一個疑點,那就是他和諸葛亮的軍隊交鋒中,數量上一直對不上數。諸葛亮出兵率領的軍馬和在街亭所遇到的兵馬相差懸殊。那麼,這中間缺少的兵力又到了哪裏?這是司馬懿心中的一個未解之謎。如果西城是座空城的話,這個疑問就更不可能解釋了。

最後,是司馬懿遠道而來,對當地的情況一無所知。司馬懿在情況陌生的環境中,行動更加謹慎,絲毫不敢大意。他知道諸葛亮以少勝多的才能,心裏更是提心吊膽。

在以上的這些情況下,一個從來不冒險,做事謹慎的人,突然擺出了冒險的姿態。這讓司馬懿在心裏感覺到,在西城周圍,諸葛亮一定設下了陷阱。但是,由於情況不明,諸葛亮設的是什麼樣的陷阱他卻無從判斷。而司馬懿此人是一個“猜忌多權變”的人物,他在權衡各方面的利弊後,還是決定不去觸碰諸葛亮的陷阱爲上。

這是因爲司馬懿已經取得了街亭之戰的勝利,諸葛亮如果不退,後路必然要被切斷。司馬懿只要靜觀其變,在諸葛亮後撤的時候看情況予以追擊就是了。兵法雲,窮寇莫追。如果司馬懿因爲窮追諸葛亮,造成了意外的挫折,反而會畫蛇添足。爲此,已經穩操勝券的司馬懿沒有必要和諸葛亮硬拼。所以,司馬懿才選擇了撤退,放過了諸葛亮一馬。

結語:

有人說諸葛亮使出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已經看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但是爲了自己的權勢,爲了將來篡奪曹魏江山的需要,司馬懿放走了諸葛亮。這看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是從實際來看,是不大可能的。

因爲從曹魏的建國制度來看,它孤立皇帝,嚴防親族,將來曹魏的大權肯定會落入權臣之手。司馬懿只要有耐心,有壽命,靠忍耐就可以得到他需要的權力。在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還沒有這種條件,他只有依靠建立戰功來獲得皇帝的信任,逐步培植自己的勢力。

在空城計的時候,情況實際上十分簡單,司馬懿就是中了諸葛亮的疑兵之計。司馬懿認爲諸葛亮爲人謹慎,不肯弄險。可是這樣一個人,突然擺出了空城計,司馬懿不能不考慮自己是否掉進了陷阱。在情況不明,而且自己已經取得了戰役的全勝情況下,司馬懿不願意冒險和諸葛亮博弈,他採取了穩妥的方式保住自己的戰果,放諸葛亮一馬,讓他撤退了。

諸葛亮採取了冒險的行動,以逆向思維的方式戰勝了司馬懿,像這樣的戰例其實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比如諸葛亮給關羽出的放火引曹操走華容道的辦法等等,作者用這些戰例爲我們塑造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的藝術形象,爲《三國演義》增輝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