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關寧鐵騎是怎樣的一支軍隊?爲何評價不一呢?

關寧鐵騎是怎樣的一支軍隊?爲何評價不一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悍軍隊之一。那麼,關寧鐵騎到底有多強?

對於滿清八旗軍團的軍事威脅,明朝上自帝王,下至大臣,全策全力使出了很多辦法,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不斷調遣鎮守長城九鎮的邊防軍,不斷從全國各省抽掉兵力,一波又一波的開赴遼東前線,對八旗軍團展開強大的攻勢。

可惜軍備廢弛極其嚴重的明軍,屢戰屢敗,損兵折將不說,還不斷的丟失領土。

自袁崇煥督師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以後,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終於將八旗軍團的攻勢給擋了回去,可是缺少野戰部隊配合,僅僅依靠防守,威脅永遠無法根除,所以他痛定思痛之後,向朝廷提出建議,欲用全國之力,打造出一支強大的野戰部隊,然後跟八旗軍團一決雌雄。朝廷准奏,每年從全國徵收資金七、八百萬兩運到遼東地區,用重金供袁崇煥打造一支明朝新的邊防軍。於是,一支新的軍隊應運而生。

當八旗軍團在寧遠城下佈下九座營盤,對寧遠城發動強攻之時,一支軍隊從寧遠城中走出,然後佈陣於城外,兩軍正面肉搏之時,無論八旗軍團如何用力,始終無法撼動這支軍隊的防線。這一支戰力強大的明朝新軍,就是被後世稱爲歷史上十大常勝軍之一的關寧鐵騎。關於大明關寧鐵騎,在後世的評價,可謂是譭譽參半,褒揚他的人,認爲關寧鐵騎是媲美秦之銳士,唐之玄甲軍,宋之背嵬軍的存在,戰力通天。

對關寧鐵騎嗤之以鼻的人,認爲這樣一支毫無廉恥,誰有錢爲誰出力的軍隊,是一種禍害,這從關寧鐵騎後來爲清軍打天下,調轉槍頭進攻李自成和南明可以的看的出來。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吳三桂,他就是關寧鐵騎的核心人物之一。那麼問題來了,關寧鐵騎真的是一支戰力強大,唯利是圖的軍隊嗎?

關寧鐵騎是怎樣的一支軍隊?爲何評價不一呢?

關寧鐵騎的構成

袁崇煥經營關寧錦防線正處在遼東地區,思維敏銳的袁崇煥感受到遼東半島人民性格彪悍,血性十足,而且人人騎術精湛。這不正是好兵苗子?袁崇煥經過慎重考慮以後,制定“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請求朝廷撥款,明王朝每年從全國各地稅收中拿出七八百萬餉銀,用於打造關寧鐵騎。關寧鐵騎的勇猛,是地理因素所決定的,遼東半島是各民族雜居之地,成分非常複雜,其中就包括蒙古人、漢人、女真人、朝鮮人等。

多民族雜居之地,本來就極爲混亂,而這種混亂又造就當地人性格彪悍,再加上八旗兵時常縱兵掠奪人口和糧食,這又加劇遼人與女真人之間的仇恨。所以袁崇煥打造的這支關寧鐵騎就是多民族組合而成的軍隊。而且士兵選拔極其嚴格,能夠被挑出來的都是精壯大漢。這樣一支重金打造軍團的戰鬥力如何?

關寧鐵騎的驚天戰力

據史料記載,1627年5月,征討朝鮮大勝而歸的八旗軍團,在皇太極的親自統領下,於5月12日對錦州發動攻勢,由於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得當,八旗軍死傷慘重,仍舊無法攻破錦州,萬般無奈之下,皇太極率軍繞過錦州,進攻寧遠城。5月28日,八旗軍開始沿寧遠城外圍建立九座軍營,形成對寧遠的戰略包圍。

準備進攻的八旗軍,眼睜睜的看見寧遠城門打開,從城門洞走出一支軍容嚴正的明軍,在總兵祖大壽的指揮下,列陣城外,挖掘壕溝,架設車陣,氣勢凜然的等待八旗兵進攻。皇太極一聲令下,阿濟格一馬當先殺奔而來,後面八旗兵大隊,萬馬衝鋒,如波翻浪裂一般。此時寧遠城上,令旗揮舞,城頭上火炮轟鳴,衝鋒中的八旗兵中炮或死或傷,儘管如此,仍舊無法阻止八旗兵衝鋒。佈陣於城外的明軍,使用鳥銃,三眼銃不斷對八旗兵射擊。

待兩軍相接,刀槍並舉,殺到一處。原本戰鬥力極差的明軍,一改往日軟弱作風,竟然悍不畏死的將八旗兵完全抵擋住,無論八旗兵如何進攻,這支明軍依舊巋然不動。槍聲,炮聲,刀槍廝殺聲,交織在一起。八旗兵損失極大,明軍損失也不小,兩軍殺的血流成河。此一戰,八旗兵潰敗之後,記住了一個鐵軍之名,關寧鐵騎。有關寧鐵騎在,八旗兵休想越雷池一步。

關寧錦防線,徹底成爲八旗軍團無法逾越的屏障。這一戰,袁崇煥給予關寧鐵騎很高的評價。“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拼命,人人敢死,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三年後,八旗兵繞道蒙古,從長城喜峯口進入關內,明邊防軍不堪一擊,迅速潰敗。八旗兵一路向北京殺了過來。

北京的情勢危在旦夕,袁崇煥率總兵祖大壽並關寧鐵騎九千人馬,連續趕了兩天兩夜的路,馳援北京,由於路途遙遠,關寧鐵騎掉隊四千人馬,剩下五千人馬於北京廣渠門外列陣對敵。長途奔跑,關寧鐵騎已經累的話不能說,連握住刀槍的手都在不斷顫抖。

皇太極趁關寧鐵騎立足未穩,率先派數萬八旗兵發動進攻。

然而結局讓皇太極驚呆了。兵員如此少,而且還是疲憊之軍,竟然在八旗兵的衝鋒浪潮裏,硬生生抵擋住了,而且掉隊的四千關寧軍,竟然也出現在戰場,並且對八旗兵後方展開進攻,八旗兵又一次潰退了。這一戰,讓皇太極意識到關寧鐵騎是一支不可撼動的移動長城。這也爲皇太極以後力主招降關寧鐵騎打下了基礎。

袁崇煥之死,關寧鐵騎分化瓦解

進攻北京受挫折後,皇太極帶着八旗兵退出北京,而率領關寧軍立下大功的袁崇煥,立即以通敵罪名被革職,關進大牢。朝廷突然來了這一手行動,可嚇壞了關寧軍總兵祖大壽,他生怕受到牽連,在惶惶不安中度日如年,北京實在太危險了,他連夜帶着關寧軍飛奔回到遼東。關寧軍一走,皇太極又殺回來了,明軍完全不是對手,僅盧溝橋一戰,明軍就陣亡七千餘人,而滿貴率領四萬明軍在永定門外與八旗兵交戰,也是一觸即潰。

北京城危在旦夕,崇禎皇帝下旨招關寧軍入京勤王,祖大壽拖延不去。無奈之下,袁崇煥在獄中親自寫信送給祖大壽,請他務必帶兵入京勤王。祖大壽帶兵入關後,跟清軍打了幾場硬仗,八旗兵絲毫便宜佔不到,不但皇太極退回關外,連留下來抵擋關寧軍的阿敏也被揍回關外。袁崇煥遭受誣陷,被凌遲處死以後,關寧軍也開始走向分化瓦解之路。

他們一部分戰死疆場,一部分被調到西北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一部分投降清朝,這些投降的人員中就包括祖大壽。 作爲關寧軍的領軍人物祖大壽,在大淩河之戰中,因爲城池修繕不及,又缺乏糧草,被清軍重創,圍困在城中無法突圍,斷糧的關寧軍爲了活下去,竟然殺民爲食,直到城中百姓不存一人,祖大壽無法堅守下去,只得向清朝詐降,皇太極很高興,親自接待祖大壽,祖大壽告訴皇太極,願意爲攻打錦州出力。

皇太極極力贊成,於是祖大壽迴歸錦州後,立即禁閉城門,接着繼續抗清,清軍大怒,將錦州城重重包圍,嚴防死守,雙方大戰不斷。這時候明朝援軍在洪承疇的指揮下,想要解救祖大壽,卻屢次被八旗兵打敗,直到洪承疇被清廷俘虜投降後,錦州也因被困一年而斷糧,關寧軍又一次殺民充飢,祖大壽眼見無法生還,又一次向皇太極投降。這一次是真的投降了。

雖然祖大壽先降後叛,但是皇太極非常看重祖大壽,絲毫不怪罪他,反而對他以禮相待。皇太極爲何如此大度?還不是看重關寧軍的戰鬥力,想收爲己用。自此祖大壽徹底加入清軍陣營。但是祖大壽終其一生爲清朝出力不大。

關寧軍倒向清朝,成爲攻明急先鋒

可是他的外甥吳三桂心裏就比較矛盾了,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吳三桂處在清、順兩面夾擊的兇險之中,他要爲自己的身家性命考慮。本來他的首選是歸降李自成,可是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對吳三桂家洗劫一空,打傷吳三桂父親吳襄,劫走陳圓圓。這在當時複雜局勢下,吳三桂本來就是驚弓之鳥,他怎麼敢放心投降李自成?可是不投降,必然會受到李自成攻擊,這讓當時已經缺糧缺餉六個多月的吳軍,怎麼能夠抵擋的住?

吳三桂在飢寒交困之下,轉投滿清。當然投降的關寧軍中不止吳三桂一人,還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關寧軍統帥,他們成爲大清先鋒官,用刀槍爲大清打下了半壁江山。其中以吳三桂最爲賣力,明朝永曆皇帝兵敗逃亡緬甸,多爾袞都選擇放棄追殺永曆皇帝了,但是吳三桂一直追擊到緬甸,親手用弓弦勒死永曆皇帝。

可以說,關寧鐵騎爲大清王朝打下了一半的國土,功勞巨大。然而康熙年間推行的撤藩政策,爆發了三藩之亂,而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手中握有的關寧軍最後一點血脈,在這一戰中,全軍覆滅。至此,關寧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

綜上所述,首先關寧軍所處遼東地區,一直以來是戰亂之地,明、清、蒙古之間多次爆發大戰,漢、蒙、滿、朝鮮等多民族雜居,民族矛盾尖銳,人人自危,所以自我保護意識尤爲突出,這就是很多人認爲關寧軍有奶便是孃的原因。

二,自袁崇煥被崇禎凌遲處死以後,關寧軍就對明朝有了防範,他們此時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爲明朝賣力,卻又害怕明朝像對待袁崇煥那樣對待自己,其中祖大壽在袁崇煥死後,崇禎皇帝多次招他入京面聖,他一次也不敢去,用軍務繁忙推脫,就算出外,也絕不獨自一人,生怕被錦衣衛給抓走了。

三,嚴重依賴明朝的錢糧供應,李自成攻破北京後,錢糧斷了,無錢無糧養不住兵,可是關寧軍又處在清、順之間的戰略要地,無論誰勢大,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關寧軍,爲求自保,他就要選擇性投降了,經過權衡,他們選擇了滿清。

四,投降清朝後,關寧軍進攻中原,特別賣力,以至於清朝有半壁江山都是關寧軍打下來的,他們這麼努力的原因,就是表忠心,爲日後永享富貴打基礎。

關寧鐵騎是怎樣的一支軍隊?爲何評價不一呢? 第2張

總的來說關寧鐵騎雖然沒能挽救明朝的滅亡但也有其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而功過是非就留待後人評說了,但從軍事上講,關寧鐵騎不愧是一支百戰餘生的威武雄壯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