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真君祖殿距今有千年歷史 閩商曾奉其爲商神

張真君祖殿距今有千年歷史 閩商曾奉其爲商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閩商”是與晉商、徽商、粵商、浙商等齊名的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閩人的“崇商”意識始於元代,經歷明清以至民國時期,長達數百年才形成了“閩商”精神。閩商精神是什麼?我們可以用40字予以概括,即“善觀時變,順勢有爲;勇冒風險,敢拼會贏;合羣團結,豪爽意氣;義利相合,勇擔道義;戀祖愛鄉,回饋桑梓”。是具有中華民族商業道德傳統的“閩商”奮進、創業歷史的生動總結。

南臺(臺江),特別是義洲、幫洲、三保和上下杭地區,因得閩江三面環繞“東江浪嚮應到海”之地利,唐宋以來便已成爲我國東南沿海與泉州港齊名的對內、對外貿易的大商港之一。是本地農副土特產品和傳統手工製品以及閩省各地貨物進出口的集散地。所以,福州南臺地區也是源遠流長的“閩商”發祥地之一。閩人的“崇商”始於元,盛於明清直至解放前夕,經歷數百年,長盛不衰。

位於下杭路兩座古橋星安橋與三通橋之間的“張真君祖殿”,坐北朝南,殿前橫河面臨商業區臺江“上航”和“下航”(古“航”與“杭”通用)河道渡口,水運交通便捷。西通星安橋、三捷橋、白馬橋;南通三通橋、安遠橋、萬壽橋,雙向流入閩江。水漲時潮頭兩進,故有“真君殿前潮水兩頭漲”的獨特水文景觀,這在福州絕無僅有。

張真君祖殿距今有千年歷史 閩商曾奉其爲商神

張真君祖殿奉祀的是永福縣(今永泰縣)月洲人張慈觀。他生於唐天祐年間(904—906),出身農家,長大後當過傭工。五代十國時期(907—960),王審知開疆治閩伊始,瘴氣疫癘流行,茅草初墾,加上鄉村暴徒到處擾亂,村民深受其苦。這時張年輕氣盛,體魄健偉,精通武術,且爲人急公好義,愛助弱者打抱不平。後被“閭山大法院”祖師許旌揚的數傳弟子收爲門徒。學法數載,張藝成下山,爲民除害,做了不少造福桑梓的好事、善事,深受羣衆景仰。張曾在白雲寺當頭陀,及老,在閩清金沙溪大石上“坐化昇天”。爲紀念這位行俠仗義修成“正果”的善士,人們於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在閩清金沙建“張聖真君之堂”。在福州張活動和居住過的地方,也建有“張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官員上報朝廷,皇帝嘉其恩義,賜張爲“大化真人”,並“旨奉祀典”。從此羣衆稱他爲“張真君”或“張聖君”。這兩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歷史,至今尚存,誠爲極珍貴、極難得的文物古蹟,被定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兩朝及至解放前夕,在這裏經商的福州及各地商賈,抱着祈願“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以此爲“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雲集在上下杭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他們把張真君奉爲“祖師爺”,稱之爲“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外頗有影響。並把福州“商會”、“金融公會”和“商事研究所”的會址設在殿內。以此爲中心,輻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區,分別成立各商業同業公會的分支機構。由此可見,“張真君祖殿”實質上是各商幫、各行業在商務活動中議行論市、互通商業情報的信息發佈中心。

解放前,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但這些商幫競爭有術,經營得法,除極個別破產者外,他們不滿足於在福州及周邊地區商務的發展,把商務擴展到臺港澳及東南亞各國。僅“鹹康”國藥行的張桂榮家族在海外經商、定居的就有200餘人。他們在向海外拓展商務的同時,也帶去了福州的民間信仰。除福州的西河、下池、臚雷、北嶺,以及長樂的猴嶼、莆田的江口等地,都建有由張真君祖殿分靈的廟宇;在臺灣、香港地區及印尼、新加坡的福州商幫,據粗略統計,也建有張真君殿60多座。他們利用神誕和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中秋等),組織同業人員舉行團拜、慶贊、做福、上座、普度、謝神、祭祀等活動。張燈結綵,鼓樂齊鳴,設筵演戲,熱鬧異常。藉以聯絡感情,增進團結,祈求商旅平安,生意興隆。解放後,他們及其後代在異地他邦發跡,但戀祖愛鄉的情結不減,不忘故土神明張真君的賜福,不忘鄉情和親情的交融。每逢神誕和傳統節慶日,或祖居地舉行招商引資和商貿交易盛會,都親自或派代表返鄉參加,與當地工商界人士,互通信息,聯絡感情,團結協作,洽談商貿,投資興業;並慷慨解囊,扶貧助學、興辦教育和各種慈善事業,以回饋社會,造福桑梓。

他們在異地創業成功,仍念念不忘故土的神明張真君。改革開放以來,經常組團尋根訪殿,積極獻資,使“張真君祖殿”這一福州鄉土文化和民間信仰的代表得以重修,恢復原貌。爲此,新加坡的陳作富,印尼的吳傳芳,香港興安會館的郭祖基,臺灣臨水宮的李鈞傑,《羅星塔月刊》和《福州月刊》發行人方冠英、程法望等先生作了諸多的努力。在臺江區政府支持下,張真君祖殿正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重現昔日的熱鬧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