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探索歷史上真實的商王朝,商朝有哪些特有的習俗?

探索歷史上真實的商王朝,商朝有哪些特有的習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商朝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商王朝世系表(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湯 、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史籍保留商王朝所有國王的名字實際上是死後諡予的廟號,廟號都綴以十干中的一個字,這是“諡幹”定其祭日,祭名甲者在甲日祭,乙者在乙日祭。這是商王朝所特有的習俗。

1、商的先祖是契,協助夏族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商,商族就居住在今河北南部的漳水沿岸。商族活動區的東面是東夷地區,而夏族就在它的西南面(晉南豫西),因此,商族既受夏文華的影響,也受東夷文化的影響,與東夷族同以玄鳥(燕)爲圖騰,併產生了他們始祖產生於玄鳥卵的傳說。

公元前1600年前後,成湯推翻夏王朝而建立商王朝,都偃師,不久回到原先的聚居地亳。第十代國王仲丁在鄭州西北的小雙橋建造了一個比偃師商城更小一些的城堡,作爲他的離宮別館,也可能是都城。第二十代國王盤庚將都城從奄遷到了殷,殷都從此經歷了商王朝最後八代十二王的政權生涯,長達253年。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從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經歷了“先商”“早商”“晚商”三個大的階段。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約600年時間。

探索歷史上真實的商王朝,商朝有哪些特有的習俗?

2、嬴姓氏族去夏歸商。殷人與秦人先祖起源於東方。專家指出:唐、虞文化發生在現山西省西南部,黃河大麴的東岸及北岸,汾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丫杈地帶。夏文化則發生在現河南省之西部,黃河大麴之南岸,伊水、洛水兩岸,及其流入黃河的丫枝地帶。殷商文化向西直達渭水流域,早與周文化相接觸,而向東則達今山東、河北兩省沿海,中間包有濟水流域的低窪地帶,向東北直至遼河流域,向南到淮水流域,向西南到漢水流域之中游,也可能抵達長江北岸。六七千年以前,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諸氏族正處在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有許多氏族部落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逐步向肥沃富饒的黃河中游黃土平原移動。後來,他們終於在中原地區匯合,並同當地的部落集團融合,而成爲歷史上進入文明時代最早的華夏族。在這些部落集團中,以後建立商王朝的商人,最初活動於東方;以後建立的周王朝的周人,最初活動於西方。

上古時期,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打敗了東夷族首領蚩尤,東夷由軒轅黃帝的長子少昊管理。據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苢縣陵陽河一帶爲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期間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最後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所取代。

大費與禹平治水土,功成,帝舜賜禹玄圭。禹對帝舜說平治水土之功,並非自己獨有,大費亦有輔佐之功,暗示帝舜也應賞賜大費。於是,帝舜“贊禹功,其賜爾皁遊”,說大費子孫後代將會繁盛。皁,皁。《索隱》:遊音旒。謂賜以皁色旌旆之旒,色與玄玉色副,言其大功成也。《索隱》:出猶生也。言爾後嗣繁昌,將大生出子孫也。故左傳亦云“晉公子姬出也”。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輔佐帝舜調訓鳥獸,鳥獸多馴服,有政績,是爲柏翳。舜賜姓嬴氏。

殷與秦有諸多相同之處:從觀念信仰方面,殷人與秦人都奉“玄鳥”(燕)爲祖先,留下了與玄鳥相關的祖先產生的傳說,反映他們的祖先曾經有過共同的“圖騰崇拜”,其共同崇拜的圖騰就是燕。

從經濟生產的共同性看,殷與秦人先祖都以遊牧、狩獵爲其經濟生活的主要內容。

從墓制葬式看,秦人的陵墓形式遵循殷制,殷制天子墓爲亞字形,諸侯墓爲中字形,有嚴格等級限制,秦墓僅以諸侯自居,不敢僭越。其他像墓壁、殉葬(腰坑、殉狗習俗)等方面,秦墓與殷墓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由此斷定,秦與殷先祖屬於同一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古代中國東海之濱,大約在山東半島,後秦與殷西遷至中原一帶,與夏融合在一起。

《史記●秦本紀》記載: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以“姚姓之玉女”爲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其玄孫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在殷商時期,秦人屬於被殷商奴隸主統治馴服的一個氏族部落。由於秦人的祖先與商人的祖先爲近族,故秦人同殷人在政治上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夏末(公元前17世紀),秦人去夏歸商,發揮自己善駕馭的特長,助殷滅夏立有戰功。夏以後,秦人的祖先始終爲殷奴隸主忠心效勞,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國”,《史記》記載“嬴姓多顯,遂爲諸侯”,秦不少首領被殷商奴隸主提拔重用,成爲殷商的大臣。

探索歷史上真實的商王朝,商朝有哪些特有的習俗? 第2張

3、荊楚降商。秦國和楚國的族源相同,都奉顓頊爲遠祖。《史記》說,蚩尤爲東夷九族之首領,九族之人包括古秦人、古楚人。蚩尤是戰神,東方各部落聯盟首領,曾率東夷九族打敗了炎帝部族,後來炎黃兩大部族聯手擊敗蚩尤統領的東夷九族,蚩尤被殺,東夷九族離散。其東夷族之一部,避禍來到江漢流域,在與當地土人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融合,形成了“三苗”。楚人是九黎三苗的後裔。

從蚩尤之後,古秦族和古楚族開始分途。史載,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

在堯舜禹時代,楚人仍然與華夏族展開着不屈不撓的鬥爭,《竹書紀年》有禹徵三苗,“三苗將亡,天有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於廟,日夜出,晝日不出”之記載。禹徵三苗,實際上是夏夷聯軍共同征伐三苗。少皞族的首領皋陶、伯益是輔佐禹徵三苗的最大功臣。

考古學家指出,長江中游一帶是古史傳說的“三苗”部落所在區域。在近兩千年的時間裏,長江中游羣城迭起,文化璀璨,與古史傳說的“三苗”部落時代相吻合,暗示當時長江中游已進入早期國家文明形態。在古史傳說的堯舜禹時期,特別是禹時期,已經進入國家文明的前夜,代表中原文化的“禹”對代表長江文明的“三苗”進行了討伐,所說的“三苗”亦即南方地區,更準確地說,也就是長江中游地區以石家河爲中心的聚落,而後石家河文化面貌突變,並大量出現中原龍山文化的文化因素,當是與此傳說事件吻合。

直到商王朝時期,這個堅韌、剽悍、好戰的民族才歸入華夏族的統轄之下。《竹書紀年》說:“商師徵有洛,克之。遂徵荊,荊降。”《詩經》雲:“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襃荊之旅。” 《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休注:“有土嘉之曰襃,無土建國曰封。”夏初的命氏,更多的是“襃”,西周初年的分封,更多的是“封”。楚之國號,爲商王朝所賜,楚屬於“襃”。荊楚民族進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時間,應該是從商朝武丁時期開始的。

4、商是一個崇尚武功的王朝。商王朝一方面要抵禦異族的入侵,一方面要鎮壓方國叛亂,有商一代,不論國王、諸侯、方伯,都掌握相當數量的軍隊。方國養兵自重勢必引起戰備競賽,這就刺激了將先進的青銅技術應用到軍事。商王朝軍隊使用先進的青銅武器裝備,如青銅製造的矛、戈、刀、箭、簇、劍等兵器,將領的盔甲,以青銅作爲樞紐機械構件的戰車,被稱爲“青銅之師”,在征伐異族和平定方國叛亂中盡顯優勢。在經常的征戰中,商朝不但鍛煉出一批能征善戰的男性軍事將領,而且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統帥婦好。婦好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位國王武丁的三位法定配偶之一,也是第二十四位商王祖庚的生母。她深得武丁寵信,地位顯赫,曾主持國家祭祀,又帶兵征戰四方,參加過征討巴方、土方、夷方的戰鬥,曾統率13000多人的大軍對羌人作戰,是當時商王朝主持軍政大局的重要人物。武丁時期與之交戰的方國部族達六七十個,其連續征戰三年才使強敵鬼方成爲商的盟國。在商朝軍隊的武力征伐或威懾下,一些方國被迫臣服,而非心悅誠服地歸順,這爲商王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患。在晚商,商王朝經常討伐散居大西北的古老部落羌方,並把俘虜作爲奴隸使用,使羌人對商王朝充滿刻骨仇恨。商末,羌人和一些方國、部族積極投身於周武王伐紂大軍,成爲滅商的重要力量。

探索歷史上真實的商王朝,商朝有哪些特有的習俗? 第3張

5、商是一個好吃好喝的王朝。從出土的商代器物,可以看到貴族奢華的生活,其精神與物質的享5受是豐富的。絕大多數禮器實際上是宴飲的炊器、餚器和酒器。商朝是個好吃好喝的王朝,以至其後的周王朝總結商朝滅亡的原因時,認爲豪飲酗酒是一大禍害,專門作《酒詁》告誡國人。商王朝貴族豪吃海喝極爲盛行,後世誇張稱“酒池肉林”。商王朝的人口估計有543萬~~790萬,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大量造酒耗費海量糧食,這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於是不堪壓迫的民衆奮起反抗。商紂王雖天資聰穎,悟性極高,材力過人,但卻荒淫殘暴,臭名昭著。他以“炮烙之法”鎮壓反抗者。《史記·殷本紀》載,商末,“百姓怨望而諸侯有釁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在銅柱上塗油,下以炭火加熱,令有罪之人行其上,因爲銅柱又滑又燙,人只能墜入炭火中被活活燒死。 紂大造宮殿,肉林酒池,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良,炮烙百姓,終致民怨沸騰,周武王伐紂克殷。

探索歷史上真實的商王朝,商朝有哪些特有的習俗? 第4張

6、商是一個尚鬼重祭的王朝。商王朝將王權神祕化,強化人們的王權神授意識。武丁以後,先王死去後都稱“帝”,成爲天帝的“賓客',因此,祭祖就顯得異常重要。祭必殺生,到商中晚期後發展到大量使用人牲。那些完全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社會底層成員(包括被俘虜、掠奪過來的人),被活生生地投入火中、沉入水中、埋入土中,或者死於刀斧之下,以示他們的靈魂被送到了神祇的身邊供神驅使,從而取悅於神靈,求得神的庇佑。殷墟考古發現,一次人祭可以用300~~400名活人祭品。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人殉——把活人埋入墳墓去陪伴死者,殉葬者除了最下層社會成員外,還有商王的近臣、嬖妾和侍衛。《墨子》記載:“天子(諸侯)殺殉衆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衆者數十,寡者數人。”這完全符合商代的情況。商王死後,被殺殉陪葬的人都在幾十至一二百人之間;武丁之妻婦好的墓中,也發現了十五具人殉遺骨,可以辨認的有男性四人、女性二人、兒童二人。人殉,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商與周邊異族更加敵對,預示着商王朝滅亡的喪鐘已經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