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元時期的航海技術,對後世產生了什麼極爲深遠的影響?

宋元時期的航海技術,對後世產生了什麼極爲深遠的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古代航海,腦海中自然浮現的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鄭和七下西洋,都與航海有關。其實在古代,航海技術多的是你想象不到的智慧火花。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天文航海技術

天文航海技術主要是指在海上觀測天體來決定船舶位置的各種方法。我國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觀看天體來辨明方向。西漢時代《淮南子》就說過,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東方或西方,那觀看北極星便明白了。

宋元時期的航海技術,對後世產生了什麼極爲深遠的影響?

(《齊俗訓》:“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悟矣。”)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說,如在雲夢(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須靠指南車來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須觀看北極星來辨明航向。(“夫羣迷乎雲夢者,必須指南以知道;並乎滄海者,必仰辰極以得反。”)東晉法顯從印度搭船回國的時候說,當時在海上見“大海瀰漫,無邊無際,不知東西,只有觀看太陽、月亮和星辰而進。”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還是“夜間看星星,白天看太陽”。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條“在陰天看指南針”。

地文航海技術

我國古代地文航海技術的成就,包括航行儀器如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的發明和創造,以及針路和海圖的運用等。航海羅盤是我國發明的。我國發明指南針後,很快使用到航海上。北宋時的指南浮針,也就是後來的水羅盤。宋代朱彧敘述宋哲宗元符二年到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099年到1102年)間的海船上已經使用指南針。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到朝鮮去回國後所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描寫這次航海過程說: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斗而前進,如果天黑可用指南浮針,來決定南北方向。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針航海的兩條最早記錄,比公元1180年英國的奈開姆記載要早七八十年。

季風航海術

中國對季風的認識很早,利用風帆爲動力航海,也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開始了。中國人很早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勳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爲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但對季風的利用比較被動。晉代高僧法顯(約337年—422年)訪問印度,是從海路回國的,到爪哇不得不等待季風達5個月。

宋元時期的航海技術,對後世產生了什麼極爲深遠的影響? 第2張

海洋潮汐知識

秦漢時代,人們對潮汐的認識已越過表面現象,並進而探究潮汐成因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於潮汐升降特別是通河口的明顯奇特的潮汐現象雖有所觀察,但感到難以理解,只得歸咎爲神力迷信。然而到了漢代,特別是東漢,人們關於潮汐的認識有了突破。

東漢王充在《論衡·書虛篇》中,更對傳統的關於潮汐的迷信觀念提出了有力的批判。他說,潮汐是“天地之性,上古有之。經曰:‘江漢朝宗於海’,唐虞之前也”,絕非從伍子胥時代纔有。又說,“其發海中之時,漾馳而已;入三江(指錢塘江、山陰江、上虞江)之中,殆小淺狹,水激沸起,故滕爲濤”。成功地解釋了江河入海口的暴漲潮現象。最後,他正確地提出了“濤之起也,隨月盛衰”的科學假說,第一次把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繫起來,爲我國古代的潮汐理論與有關的生產實踐活動(如航海)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航用海圖

宋代的航用海圖,是根據海上活動需要而繪製的專用地圖。在海圖上,一般應能反映出一定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文要素,定位條件用其他與航行有關的資料和說明。到了元代航海圖的應用更爲普遍。宋末元初,北洋航區的海圖已廣泛用於民間。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明代的《海道經》尚保存了一卷元人底本的《海道指海圖》。

船舶操縱技術

船舶操縱技術包括駛帆、操舵、測深、用錨等技術。從有關歷史文獻考察發現,宋元人已頗精此道,他們在駛帆、操舵、測深、用錨等船藝方面已有相當水準。

宋元的航海技術非但奠定了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中的最主要、最先進部分的基礎,而且對此後的中外航海活動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它的出現,從根本上看,是宋元及其以前歷代中國古代航海者長期的航行實踐、科學觀察、經驗積累和大膽創新的歷史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