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北魏孝文帝 北魏皇帝列表及簡介

北魏孝文帝 北魏皇帝列表及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386年-534年)是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由鮮卑族拓跋珪建立。

概述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國號爲“魏”,史稱“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534年,分裂爲東魏與西魏。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共歷20帝,國祚148年。之後,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拓跋氏建立的魏退出歷史舞臺。

北魏孝文帝 北魏皇帝列表及簡介

 歷史

北魏立國

在公元四世紀初,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376年被前秦所吞併。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398年(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爲“魏”,建都平城,次年稱帝。即爲魏道武帝。

兼併華北

公元396年道武帝改元皇興,率40萬大軍征討後燕,一舉攻下中山、信度、鄴城,平定中原。經過明元帝時代的承平歲月,到北魏太武帝時,於公元427年攻破夏國首都統萬城,428年佔領安定,逐走赫連夏後主赫連定。436年攻破和龍,滅亡北燕馮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後吞併北涼赫連氏。公元442年西涼殘餘勢力李寶投降北魏。公元443年仇池楊保熾投降北魏。

佔領青齊

在統一華北以前,北魏就有多次與南朝政權在黃淮下游交手的經驗。顯祖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北魏上黨公、徵南大將軍慕容白曜攻下南朝宋所屬的青州治所東陽城,至此以後,現今山東半島,又屬黃淮下游古稱青齊的地區(《尚書‧禹貢》稱“海岱之地”)就歸北魏所管,並被割劃爲青州、齊州、濟州、光州等區。

 改革

早在馮太后掌政時代,馮太后已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國家規模,如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把之前因爲戰亂而遺下的無主荒地按制度分給存活的農民,一部分可永久擁有,一部分則身死後交還公家。又施行租調製,農民按制度上數字,定期向朝廷納稅。

孝文帝親政後更在文化上開始修整,在風雨飄搖之中的背景下爲了維持和鞏固政權,進行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即後世之所謂孝文漢化,其舉措大略如下:

一、遷洛陽:孝文帝以舊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爲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爲歷史名都,物富民豐,交通便利,便於經略海內,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爲名,進駐河洛,定爲京師。遷都洛陽後,戎裝以外,官民皆著漢服。

二、改漢姓:《魏書‧官氏志》記載了一百一十八個胡人改姓的例子,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陸姓、賀賴氏改賀姓、獨孤改姓劉。

三、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

四、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並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

五、重教育:祀孔子,尊儒教,尋古書,設立太學、小學。

自此胡漢界線開始逐漸消弭,對當時和後世發展意義非凡。

北魏分裂

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立他的兒子元詡當太子時,沒有按舊制處死太子的母親胡貴嬪。元詡即位後,胡貴嬪爲皇太后,後六鎮之亂爆發。胡黨毒死元詡,立元釗,大將爾朱榮趁勢討伐,立元子攸,在河陰之變之後掌控朝政。

孝莊帝元子攸不能容忍,剷除了爾朱榮,但不久後就被爾朱家族所殺害。

高歡討伐爾朱家族,並取得勝利。高歡在532年立元修爲帝。但元修不能容忍高歡掌握政權,在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而宇文泰殺元修,另立元寶炬爲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

高歡立元善見爲帝,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北魏就此分裂。

政治制度

子貴母死制度

北魏的宮廷爲了避免外戚干政,實施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即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因此就有所謂的 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繼位後成爲皇太后。北魏有三種皇太后,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獻文帝乃由漢人女子李貴人所生,然李貴人在生下獻文帝以後即被賜死,由身爲太后的馮氏所養大。獻文帝曾求當時當權的馮太后廢除舊法,但被拒絕。

後來直到篤信佛教的北魏宣武帝,才終於取消子貴母死。

經濟制度

賦役制度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稅收由部落貢納、牧民的畜牧稅爲以及一般農民的租調爲主,其中農民的租調爲最大收入。北魏規定租調稅收爲“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不過這是個一般辦法,政府需要的時候可以增加徵收物品的種類和數量。租調是按戶收取的,戶的大小沒有限制,孝文帝改革之前,三五十家組成一戶的情形很普遍。除了這種一般性稅收外,政府經常因爲戰爭而加開新稅,官吏因爲沒有官俸,也常常以各種藉口徵稅,給百姓帶來很大的負擔。

徭役方面,兵役方面由鮮卑人擔任,因而兵役較輕。而力役的情況因爲缺少史料,無法得知。只知道,爲政府工作的工、雜役非常多。他們被編爲隸戶、軍戶、營戶、府戶、綾羅戶、樂戶等等。

孝文帝改革後,爲了給官僚機構提供俸祿,以減少官吏欺壓百姓。提高了稅率,魏孝文帝定每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鬥,充百官俸祿。又在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辦法大致有四項:

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和婦人均可授田,男丁授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授田視輪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如果有牛一頭則授田三十畝,最多四頭牛,多出的不授田。老少病殘或者缺乏男丁的家庭十一歲以上和有病者均授予半夫之田。奴婢一樣按照男丁和婦人的標準授田。授田不準買賣,年老或身死還田,但七十以上授田者不必歸還。

男丁授桑田20畝。桑田不必還給國家,可傳給子孫,也可以可賣出多於20畝的部分,也可買桑田補足20畝。產麻地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0畝,年老及身死後還田。

多餘土地可以借給農民耕種,政府嚴格控制農民遷徙,只允許遷往空荒地區。

規定駐地長官在所在地給予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八頃,縣令郡丞六頃,不許買賣。

政府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重新規定了稅收制度,一夫一妻應繳納的租調爲:“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織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二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匹,下至牛,以此爲降。”

 軍事

北魏兵民分開,兵用於打仗,民從事耕桑。而兵主要由鮮卑及其他少數民族組成,農業主要由漢人從事。兵民之分也就是胡漢之分,也是胡漢分治的體現。

而士兵裏面也分兩種,一種是鮮卑兵,另外一種是非鮮卑兵。

鮮卑兵由代北部落的鮮卑人組成,主要擔任北魏的禁旅和邊防六鎮的士兵。這種兵帶貴族性質,地位頗高,但在魏文帝漢化之後有所改變。

非鮮卑兵中,以高車兵最爲重要,禁軍和六鎮邊兵都有高車人。此外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和漢人軍隊。

化、藝術和宗教

北魏孝文帝 北魏皇帝列表及簡介 第2張

  北魏時期的彌勒佛像,鑄於443年。

北魏經歷了遊牧部落聯盟而迅速轉移到國家的歷史,拓跋鮮卑人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北魏時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數曾發展到二百多萬。北魏道教,主要是經過寇謙之改良的天師道。當時佛道兩家的鬥爭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燾曾經大舉滅佛。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稱爲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稱爲“胡天”,主要在入華的粟特人當中傳播。孝文帝在平城(大同)開鑿了雲崗石窟。

北魏大部分時期,由於國家及私人贊助,佛教藝術十分興盛。雲崗佛教石窟約興建於西元四六〇年,由上千位工匠歷時約三十五年後完工,洞窟內有雕塑及與繪畫。之後,北魏孝文帝亦於龍門興建石窟。雲崗石窟的佛像屬較靜態的罽賓風格,龍門的造像形式則較流線飄逸,開始展現中國風格的影響。北魏的陪葬陶器亦受到佛教影響,強調“正面性”(frontality) 及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