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一首詩預示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國運 國恥深入人心

一首詩預示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國運 國恥深入人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一生致力於北伐的陸游給子孫們留下了一首詩後,就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六十年的仕途、八十載的光陰,仍然沒有實現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願望。

一首詩預示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國運  國恥深入人心

陸游生於北宋風雨飄搖之際,在他兩歲的時候,金兵南下,北宋就亡國了,父親陸宰帶着小陸游逃難到老家江陰。他四歲時,金軍南侵,剛剛登基的宋高宗又帶領臣僚南逃,留下了滿目瘡痍的中原大地。那些如同虎狼的金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深深地刺痛了陸宰的心,所以在陸游很小的時候,他就教導陸游“恢復中原,拯救黎民。”最終,陸宰跟隨皇帝逃到了東陽纔算安定下來,接下來宋朝歷史就進入到了偏安的南宋時期。

陸游少時就文思敏捷,聰慧過人,跟隨韓有功、陸彥遠等人學習詩文,十幾歲時做的文章就名冠江南了。但是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陸游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因此陸游文章詩詞從小就寫的大氣磅礴,多有恢復之意,得到了很多抵抗派的賞識。因爲他父親的關係,陸游十二歲時被封爲登仕郎,雖然是個九品芝麻官,但是大家都認爲:陸游以後定能登科及第,官運亨通的。

一首詩預示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國運  國恥深入人心 第2張

事情並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樣,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游進京考試,主考官陳子茂閱卷後取爲第一。但是,這可捅了大婁子了,因爲這一屆考生中還有秦檜的孫子秦壎,雖然考中一個探花也還不錯,但還是讓蠻橫霸道的秦檜大爲光火。

原來,秦檜事先曾暗示陳子茂讓秦壎高中榜首,但是陳子茂堅持原則不爲所動。因此當陳子茂將陸游提爲第一名後,秦檜感覺非常沒有面子,就打算派人暗算陳子茂。但是陳子茂不怕殺身之禍,依然剛正不阿,畢竟宋朝時連皇帝都不敢擅殺文臣,因此秦檜也沒有辦法。最終,秦檜只得遷怒於陸游。次年(1154年),陸游參加禮部考試,秦檜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陸游。再加上陸游主張北伐的政治觀點和秦檜投降主義不合,從此陸游被秦檜嫉恨,仕途不暢。

熬到秦檜病死後,陸游初入仕途,雖然是一些行政院的小官,但是得到了接近高宗的機會。陸游提出了一些改善朝政的建議,使高宗感覺陸游是個有才能的人,因就很受器重,官位從六品官一路升到大理寺司(相當於今日最高法院院長)。即使如此,榮華富貴仍然沒有他磨滅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理想,反而是開始生根發芽。

等到勵精圖治、力圖恢復中原的宋孝宗趙眘即位時,陸游感覺實現抱負的機會來了,於是上書請求朝廷“抓緊練兵,鞏固國防,伺機北伐”,但是令陸游失望的是宋孝宗正忙着享受當皇帝的樂趣,並沒有理睬他。後來宋孝宗終於要做點事情了,命令張浚北伐,但是這時候陸游卻出來反對了。皇帝把他叫過來問“你不是一直主張北伐的嗎,今兒咱要出兵了,你怎麼就反對了?”陸游回答說:“陛下,不是臣出爾反爾,我當初說的是伺機北伐,如今金國依然很強,我們大宋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擊敗他,再說,我們軍隊的準備也不充分,貿然出兵是很危險的。”

一首詩預示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國運  國恥深入人心 第3張

陸游這番話說的入情入理,奈何孝宗不聽,執意北伐。於是陸游私下上書張浚,說:“咱們制定個長遠的計劃,請勿輕易出兵,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出兵。”張浚此時正春風得意,心高氣傲的他也沒有把陸游的建議放在心上,結果張浚帶領的北伐軍只收復了兩縣一州,就因爲宋軍內部矛盾在符離大敗,最後只得更加屈辱的議和,增加歲幣的數量,使抗金剛剛出現好局面又白白喪失。張浚請罪被罷官,主戰派都遭到貶黜。陸游也並未因爲先見之明得到升遷。

陸游性格耿直,涉及到北伐的問題一定據理力爭,有時候連皇帝的顏面也不給,因此得罪了好多當朝權貴。終於,陸游遭到小人的誣陷,被罷黜官職。後來朝廷雖然再次啓用陸游,卻只給了地方通判的小官。王炎邀請陸游到南鄭幕府任職,陸游欣然前往。在軍幕府任職期間,陸游應王炎出兵之邀寫下《平戎策》,指出數十條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金玉良言。其中“積蓄糧食,沒有力量我們就固守,敵人沒有力量,我們有力量我們就進攻。”與毛澤東的《論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不謀而合。奈何後來朝廷調派王炎進京,王炎的軍幕府也隨之解散,抗金復國變得遙不可及。陸游也鬱郁的離開了抗金的前線。但是,這一段幕府生活期間,陸游經常到大散關巡邏,與當地士兵爲伍,親眼目睹了宋金交戰的現場。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是陸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這段生活雖只有八個月,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一首詩預示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國運  國恥深入人心 第4張

此後,陸游的仕途多有浮沉,但是都無太大作爲。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可朝廷越來越貪圖安逸,忘記了中原的錦繡河山。陸游於1210年在激憤中死去,死前留下了萬古流傳的《示兒》,他也許也能夠猜到,他的王師再也不可能北定中原了,但是他仍將自己的理想化作那憂憤的詩句,來提醒後人勿忘國恥。

我們生活的社會不是南宋時期,我們也沒有陸游的偏安皇帝作爲上司。各位懷揣夢想的青年朋友,何不趁着青春正好,放手一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