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時間風頭無倆,爲何此次起義無疾而終了?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時間風頭無倆,爲何此次起義無疾而終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勝吳廣起義”,又稱大澤鄉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揭開了秦末農名起義的序幕。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句話出自於《陳涉世家》,從古至今激勵了無數寒門學子。而這句話正出自於陳勝之口,他所發動的起義被後人稱作大澤鄉起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首次由農民階級發動的起義。因爲領導者是陳勝吳廣,所以又被稱“陳勝吳廣起義”。

這場起義發生在蘄縣大澤鄉,也就是現在的蘇州。秦朝徵集900多個戍卒,讓他們到漁陽戍邊。但是中途遭遇大雨阻攔,900餘人根本無法按時到達地方。而按照秦朝當時的律令,如果無法按時到達,所有人都將被殺頭。既然橫豎都是死,陳勝吳廣乾脆直接組織起義,殺死了押解戍卒的官兵。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時間風頭無倆,爲何此次起義無疾而終了?

本來以爲只是小打小鬧的起義軍,卻不想陳勝吳廣一呼百應,百姓紛紛苦秦久矣。之後二人在陳縣,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淮陽,建立了張楚政權,一時之間風頭無倆,甚至得到了舊派貴族的支持。可是最終這場起義卻無疾而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陳勝、吳廣出身農民階級,並無軍事政治能力,作戰經驗缺乏。

陳勝自小喜歡讀書,在《陳涉世家》中就有不少關於他的金玉良言,比如“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等等。吳廣爲人品行也相當不錯,在被押解的途中,充滿了反抗精神。可以說他在一定程度上,對起義事件起到了刺激作用的。

由此可見,這兩人都有着各自的優點。在900起義軍中,他們也是唯二可堪大任之人,因此也就自然而然成爲了領導者。可是不可否認的是,兩個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那個時代,兵法策略對於打仗非常重要。而陳勝吳廣領軍才能一般,當起義軍壯大之後,他們的管理手段手段自然就不夠了。

起義軍崛起之後,有下屬向陳勝建議先不稱王。起義軍專心滅秦,再派人私下尋找六國後裔,幫助六國復國。六國自然能夠感受到陳勝的復國之恩,陳勝之後只需“以德服之”,最後便可成帝業。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時間風頭無倆,爲何此次起義無疾而終了? 第2張

然而目光短淺的陳勝做出了選擇:自己稱王。依然採取建議專心滅秦,除此之外他又派分軍攻略趙、魏、九江等地。爲了防止手下將領擁兵自重,陳勝選擇了控制他們的家屬。陳勝自以爲掌握了將領的命脈,卻不想在當時看似聰明的的決策,成了陳勝失敗的開始。

要知道自古時候起,分兵作戰的情況下,各將領與中樞的關係最爲微妙。各自心有旁騖,如何能夠認真作戰呢?

不善用人,拒絕與他人合作,最終失去人心。

大澤鄉起義一開始聲勢浩大,但是時間卻僅有6個月,陳勝也就做了短短的“六月之王”。其實起義軍原本形勢並不至於到這個地步,一開始起義之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包括前朝的貴族等等,幾乎形成了全國性的起義規模。所以在起義軍攻打到咸陽的時候,他們所擁有的兵馬總數比皇城裏的軍馬還要多。

然而起義軍在攻打的過程中,秦二世啓用大臣建議,用囚犯做兵馬。陳勝想要求助援軍,但是因爲他之前的剛愎自用,援軍遲遲不到。結果就是起義軍節節落敗,最終起義失敗。

如果陳勝吳廣認清自己的地位,善於聽取他人建議。在攻打咸陽時援軍必定抵達很快,攻陷咸陽也是指日可待。而很明顯陳勝吳廣並沒有這樣的駕馭人心能力,甚至已經因爲一開始的成功而膨脹起來,學會了剛愎自用那一套。

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時間風頭無倆,爲何此次起義無疾而終了? 第3張

遭人陷害,死於車伕之手

起義後期,在圍攻滎陽時。將軍吳廣與將領田臧意見發生不合,田臧隨即設計陷害吳廣,陳勝原本就忌憚吳廣的勢力,隨即順勢而爲殺害了吳廣,而在起義軍全面失敗的時候田臧也被殺害。

陳勝眼見起義無望,於是準備逃逸。卻不料車伕已被秦軍收買,他設計取下陳勝人頭向秦軍邀賞,一代起義領袖竟然就這樣死於車伕之手。

陳勝吳廣起義之初,恐怕自己都沒想到起義規模可以到達這種程度。然而他們嶄露頭角之時,並沒有去學習沉澱。他們自己的身份就註定了在勾心鬥角這方面,比不過貴族。也因此吳廣因憨厚老實遭害,陳勝也因不善人心慘遭殺害,起義軍也隨着兩位領導者的死去而消散。究其原因,還是陳勝吳廣膽識過人而謀略不足。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陳勝吳廣在普通人中一定是才能佼佼者,然而在人才雲集的亂世,兩人的成功更多是靠時機及運氣。當起義團隊逐漸擴大之時,他們的“平庸”自然也就體現了出來。

自古名仕需才華橫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將領則是研習兵法,身經百戰。縱使如此也只有少數人才能夠名留青史,而陳勝吳廣的功績顯然具有偶然性,但是也爲後來的劉邦項羽開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