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巖間聖母詭異之處 巖間聖母作者

巖間聖母詭異之處 巖間聖母作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巖間聖母,外文名Virgin of the Rocks,創作者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時期是在1483~1485年(第一幅),收藏地點是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另一幅畫於1491年至1508年,現藏英國國家美術館。

簡介

《巖間聖母》,是列奧納多·達·芬奇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爲米蘭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以聖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聖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穌,一天使在耶穌身後,構成三角形構圖,並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巖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

《巖間聖母》雖屬傳統題材,但表達手法和構圖佈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地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方法的採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係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作品賞析

第一幅畫

巖間聖母詭異之處 巖間聖母作者

  第一幅《巖間聖母》

第一幅《巖間聖母》約作於1483―1490年間,爲油畫,尺寸爲198×123釐米,現藏巴黎盧浮宮。

畫上的情節取自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三章《耶穌受洗》故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麼?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爲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他。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爲他開了,他看見神靈,彷彿是鴿子在下降,落在他身上。天上這時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

按照聖經所述,施洗的約翰不是孩子,已是個成人了。而聖母攜子逃亡埃及和以色列的時候,耶穌也僅是剛生下的嬰兒,他不可能像畫上所表現的那樣指手畫腳與約翰對話。此外,耶穌受洗的地點是在約旦河邊,受洗時也沒有瑪利亞在場。那麼達芬奇爲何作如此大膽改動呢?

聖經上說,希律王爲了消除耶穌的後患,正派人在他誕生的地區大規模屠殺兩歲以下的嬰兒。天使啓示約瑟,讓他帶着瑪利亞與耶穌逃出伯利恆,聖母子一家剛剛來到約旦河邊,得知約翰在這一帶傳教,於是相約與約翰在附近一個巖洞內會面。畫家把畫面人物展現在一個古老的巖洞內,也是合乎生活情理的。耶穌受洗,在聖經上始終沒有講清年齡關係,此類題材往往隨畫家構思,各有不同表現。達芬奇在學徒時期與老師合作的那一幅《基督受洗》,耶穌和約翰的形象顯然已是成人了。畫家在這一幅畫上沒有受宗教題材的侷限,而以一種世俗的生活感情去表現這一主題。

爲了使人物充滿一種天倫之愛,他把這種耶穌與約翰的所謂神聖會見,改變成兩個天真的孩子在水邊戲耍。但爲了點明宗教題意,又不得不從動作上作些註解,如小耶穌用右手指着約翰,似乎在說:你暫且許我……約翰也做出拱手向耶穌請安的樣子。右側坐在地上的天使,作爲自天而降來到人間的美麗使者,她的形象被刻畫得最美,臉上展現着達芬奇的微笑公式,右手指着這幕受洗的趣劇,也像親人一般似乎在庇護他們。顯而易見,畫家在這裏決心以聖母爲中心,賦予畫面以莊重、溫存和受天庇佑的母愛的感召力,而不是表現某種苦難、艱辛與恐懼的生活坎坷。中間的聖母一手扶着約翰,另一手去撫慰耶穌,體現了人間偉大的母性的力量。這和他早年那幅《基督受洗》是截然不同的。它表現了一種倫理感情,一種富有人性的美,而這也正是當時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容。

第二幅畫

巖間聖母詭異之處 巖間聖母作者 第2張

  第二幅《巖間聖母》

第二幅《巖間聖母》在木板上,現爲倫敦國立美術館收藏。第二幅改動了瑪利亞看似很尖銳的手指,輪廓顯得更爲柔和了,還去掉了大天使烏利那意喻不明的指向約翰的動作,而且烏利的面容不再面向觀衆,而是朝向正在進行的儀式,顯得柔和了很多,還有瑪利亞衣服的顏色等等一些細節均做了些許修改。

這幅畫中有一處多水而涼爽的野外,幼時的施洗者約翰在聖母的披風蔽蔭之下向幼兒的基督禮拜,右邊的天使表明了上天對耶穌的呵護。

由於現藏於盧浮宮中的版本中,不易分辨兩位幼兒,所以在英國國家畫廊的這個版本中,達·芬奇在植物上頭加了可辨識身分用的十字杖,以區分出聖約翰和基督這兩位幼兒。

巖間聖母詭異之處 巖間聖母作者 第3張

  《巖間聖母》中暗藏的草圖

而更爲震驚的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科學家們利用紅外技術發現,這幅重作的《巖間聖母》中暗藏着一幅草圖。畫裏描繪了跪在地上的聖母瑪麗亞,她的眼睛凝視地面,一隻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另外一隻胳膊向外伸展着,手指都觸碰到了畫框的邊緣。這層畫作並未完工,專家們認爲達芬奇可能還計劃在她的身前畫上聖嬰耶穌。

藝術特點

金字塔形構圖

第一幅在構圖上,達芬奇用的是金字塔形構圖,它具有一種穩定感。四個人物統一在這一穩定的結構中。尖頂部位正好是聖母的頭,耶穌的左手與天使的衣角,是塔形右輪廓的邊緣,但這種塔形構圖不是很呆板的對稱公式,中心人物的聖母仍稍微向左側傾,而塔形構圖的下部卻接近於菱形;約翰的頭部略低於對面天使的頭部,兩角不相平衡,由於背景洞口的亮光被加強了,它們的色彩對比仍然是穩定的。全景既顯得莊重,又很自然,它具有古典美的造型特色。

岩石結構

達芬奇不僅是一個卓越的風景畫家,更重要的是,他以探索者的眼光,非常注意這種溶洞內的岩石結構。洞內的鐘乳石對於文藝復興時代的科學研究者來說,是一種地質學所探求的對象。這裏又進一步反映出達芬奇對地質地層的知識的廣泛興趣。

在15世紀意大利的所有壁畫上,一般人物總是被放置在風景前面的,而不是放在風景之中。達芬奇在這裏第一次把人物安置在特定的風景中間,讓人物的境遇與陰暗的古老巖洞融成一個整體,這是大畫家在構思上尋求典型環境與典型性格的一個獨創。在色調上,全畫是以棕褐色爲基調的,聖母身上的深青與天使披風上的紫紅、金黃和銀灰色構成對比;耶穌與約翰的肌膚,與約翰的金黃色鬈髮構成對比。陰暗的巖洞使達芬奇發揮了他最擅長的明暗對比法則。”

暗示和象徵

《巖間聖母》充滿了暗示與象徵,顯示了達芬奇謎樣的心靈,天使以明顯的手勢指着聖約翰有何含義?被聖母保護着的聖約翰是否代表人類需要聖靈的保護?而被描繪得像子宮般造型的洞穴,是不是暗示着生命的起源?學者們熱烈地討論這些問題。然而達芬奇本人卻像所有大畫家一樣,從來就不解釋他作品中的含義,他相信觀者必然感覺得出非文字所能形容的弦外之音。顯然達芬奇在此作品中綜合了他過去的學習心得。

《達·芬奇密碼》一書第32章寫道:“畫作一反常理,畫的是約翰爲耶穌祈福,而不是耶穌爲約翰祈福……耶穌正服從於約翰的權威!更成問題的是,畫中的瑪利亞一手置於約翰頭上,做出一個威脅的手勢——她的手指看上去像鷹爪,彷彿正抓着一個看不見的人頭。最明顯而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要數瑪利亞彎曲的手指下方的烏列——他做出一個砍東西的手勢,彷彿要將瑪利亞抓住的那個無形的人頭從脖頸處砍下來。”足以看出畫作的隱含意義和象徵絕不簡單。

空氣透視

洞穴外的風景表現了空氣透視,衆人物形成了金字塔結構,其頂端則是聖母的頭部。天使的面容表達出達芬奇的理想美,其表情特徵,不似他爲韋羅丘所繪《基督受洗》的天使那般表露於外表,而是散發自內心。人物以明暗表現法來描繪,技法已達出神入化的境界。這表明達芬奇已向文藝復興初期告別,而開始邁向文藝復興時期的高峯階段。

色調

第二幅《巖間聖母》在色調上,全畫是以棕褐色爲基調的,聖母身上的深青與天使披風上的紫紅、金黃和銀灰色構成對比;耶穌與約翰的肌膚,與約翰的金黃色鬈髮構成對比。陰暗的巖洞使達·芬奇發揮了他最擅長的明暗對比法則。這種畫原是作爲祭壇畫畫在板上的,兩側還有屏風畫。

作爲一幅尚未最後完成的作品,它與1508年重新複製的一幅《巖間聖母》,在人物與色調上均有出入。在後一幅上,人物更拉近一些,而且改掉了天使那隻不自然地指向約翰的右手;她的視線也不再朝向觀衆,而是瞧着兩個孩子的活動。就這一點看,它比前一幅顯得成熟些。但在色彩上,聖母的深青色斗篷被改爲了深藍色,天使的紅色披風變成了雙翼。色調不如前一幅來得富有暖意。可能這是畫家晚期作畫精力不支之故,也可能是由他的弟子所繪,但尚沒有可靠的資料爲此佐證。

優越之處

一般題材的《巖間聖母》都按照教會意願把聖母畫在先知環繞之中,這是聖方救濟會贊助者用來提升聖母瑪利亞清白信念的一般性宗教構圖方式。

而達芬奇的創作完全是一幅在佛羅倫薩正悄然興起的世俗性作品,畫面上的一切無不體現着新意:情節的藝術化處理;不尋常的難以捉摸的風景;人物與環境的有機融合;光的巧妙利用;高尚的美所輝照出的人物形象。這幅畫的主題是小施洗者約翰在聖母瑪利亞與天使面前參拜基督,達芬奇將他們安置在幽美神祕的岩石風景間,聖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漸濃漸淡的輕煙薄霧呈現出佛蘭德斯或威尼斯畫派所少有的朦朧畫意,整個景象如幽遠的夢境。充滿了詩一樣的溫情,祥和而且典雅。

畫面背景設計

畫中人物雖然被一團潮溼的空氣所包圍,但是人體的輪廓在昏暗山岩的襯托下還是能明顯地辨別出來,尤其是畫家着力描繪的面龐被刻意營造出的神祕氣氛所籠罩,人物輕柔、溫存、純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顯出來。

奇怪形狀的懸石從溼漉漉的巖體上垂下,具有植物學準確性的花草從巖縫裏穿鑿而出,竟然能辨別出鳶尾花,銀蓮花,紫羅蘭和一些蕨類植物。

遠處藍色的天空透過巖體之間的孔洞和夾縫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年輕的母親以溫柔的手摟抱着下跪的幼嬰約翰,她的另一隻手則向兒子伸過去。天使面向着觀衆,把他們引向畫中,用手指示着這個場面。一連串手勢代表保護、指示、祝福等含義,這一組人物是按金字塔的構圖原理組建安排的,塔頂是聖母的頭,側邊是她伸出的雙手,底角是天使和嬰兒。達·芬奇把結構看作打開作品意圖的鑰匙,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盛期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金字塔式的人物構圖。

和諧的畫面

在達芬奇構圖穩定的和諧畫面上,風景不再是簡單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環繞於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爲一體,這種真實感賦予畫面一種別具一格的生動。製作羣像在當時遵循着兩條普遍原則:一是畫中的人物之間應該有某種交流;二是觀者與被畫者也應該有某種交流。盧浮宮藏品兩者兼備,倫敦的藏畫卻只具其一。

藝術和科學

達·芬奇在藝術和科學兩個領域的成就一同被《巖間聖母》這幅作品表現出來。畫面上每一塊岩石,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足以證明達·芬奇在地質學與植物學方面的淵博知識。畫中採用重疊的巖壁多方面反射過來的柔和的光線,不僅造成人物臉部與身體細緻入微的質感,同時還賦予形象以獨創的富有詩意的光暈。還有人體的組織構造,身上皺紋和女人鬈髮的機械學法則,這些被科學家達·芬奇用精確的實驗證明的科學知識,現在又被藝術家達·芬奇結合成一個富有詩意的畫面整體,轉變爲一支生動的、無聲的音樂,一曲美麗的,自然的讚歌。達·芬奇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拉到凡間,成了親切、生動的人,人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安詳和諧的氣氛與和諧靜謐的自然景色令人神往,很自然地使人們想到溫馨、甜美的家庭生活,聖母和耶穌就是這家庭中的一員。

然而這幅畫卻遭到委託者的非難。他們以聖母子頭上沒有聖光,約翰沒有十字架,天使無神翼爲由,拒絕付款,並對達·芬奇提起訴訟,訟事糾纏達20年之久。直到1508年,達·芬奇的弟子阿姆勃羅喬·德·波列迪斯在達·芬奇的直接指導下,完成了《巖間聖母》的複製畫,在聖母、耶穌的頭上加了光圈,給約翰加了十字架,讓天使長上了翅膀,把這幅畫交給了委託人,官司纔算了結。但與原畫相比,摹本所有的價值可謂差之千里,望塵莫及。

 畫作迷蹤

在整整25年中,《巖下聖母》成爲達·芬奇與他在米蘭的出資人同行會之間矛盾的焦點。儘管發現新的文獻材料,這件糾紛的一部分內情仍然是個謎。從第一幅畫失蹤,它就成爲產生無數利益糾紛的原因。誤工、表示懷疑的申訴、庭審及判決,一件接着一件,達·芬奇一直到同意完成畫作。

1483年4月25日,達·芬奇接受委託,花了7個多月的時間就已經結束了繪畫。但一直到1508年10月23日,他才得以在早已完工的作品上簽字,交付委託者。

這幅畫出色地結合了達·芬奇晦澀、神祕和充滿暗示的繪畫風格,源源不斷地表現出象徵意義和神學思想。潮溼,開滿鮮花的巖洞,籠罩在宗教和玄奧的光環中,增添了神祕情調和神話色彩。巖洞及消失在遠處的難以接近的羣山表現出了無窮無盡時空中的地質世界,它們構成了發生純宗教的神聖事件的神祕舞臺,每一個動作都暫停下來,似乎是爲了抓住這將改變人類歷史的一瞬間。畫中人物不符合1483年合同中的承諾(聖母和聖子在兩個天使和兩個先知的簇擁下,但沒有聖約翰),讓我們看出達·芬奇的異端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