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詩詞中的清明:杜牧《清明》最膾炙人口

古詩詞中的清明:杜牧《清明》最膾炙人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詩詞中的清明:杜牧《清明》最膾炙人口

清明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代文人騷客描寫清明的詩詞數不勝數,精彩紛呈。

最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淒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着遠處的杏花村。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後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象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留韻邈然、耐人尋味。

黃庭堅的《清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雷陣陣、細雨綿綿、萬物復甦,大地上到處芳草萋萋、桃李盛開,一片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野田荒蕪之處,是死者的墳墓,使人心生悲哀。詩人觸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鮮明的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

南宋詩人高翥在《清明》一詩中,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郊野掃墓、悼念亡靈的情景,歷歷在目,令人悽然:“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詩中的“酒”字涵蓋了人生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充裕和精神的愉悅;一個“醉”字,形象地寫出了盡情享受的諸多樂趣。人生在世,應該珍愛生命,理智而聰慧地享受人生。這種享受將隨着生命的結束而停止,無論皇帝權臣還是貴族富豪,都不能把沒有享受完的幸福和歡樂帶進墳墓。至於對逝者的祭奠和哀悼,不過是生者的自我安慰罷了,對逝者已經毫無意義可言。

古詩詞中的清明:杜牧《清明》最膾炙人口 第2張

明朝王磐在《清明日出遊》一詞中描繪了清明節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古代清明時節,除了要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豐富多彩的風俗活動。清明節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生者對逝者祭奠悲悼、寄託哀思,也是對生者心靈的一次洗禮。古詩詞裏的清明意象萬千、意味深遠,無論是煙雨濛濛、青草離離,還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留給後人的,是中華民族綿綿不絕的精神慰藉和代代相傳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