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代的揚州讓詩人魂牽夢繞:435首詩篇歌吟揚州

唐代的揚州讓詩人魂牽夢繞:435首詩篇歌吟揚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是揚州歷史上的第二個繁盛時期,很多文人墨客在揚州流連忘返,並留下不少詩詞佳作。

唐代揚州繁榮景象

“唐代,是讓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引以爲驕傲和自豪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繁榮、最強盛的時代,是一個最開放、最浪漫的時代!”昨天下午,講座一開始,華幹林稱,“唐詩,則是記錄這個浪漫時代最華美的文字,也是我國古人留給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華幹林認爲,唐代的揚州,農業、手工業、商業、航運、文化(宗教)、工藝美術、文學藝術諸領域,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唐代的揚州,之所以能夠稱爲大唐重鎮,首先是因爲它的政治地位高。揚州雖然不是都城,但大唐中央對它特別重視。”他舉例說,唐初設揚州大都督府,有些朝廷功臣、重臣死後贈爲揚州大都督,可見揚州大都督府已成爲一種榮譽。淮南節度使是中唐之後所置,治所在揚州,擔任淮南節度使的人,同樣是朝廷重臣。

唐朝有“犯夜”的罪名,揚州沒有“宵禁”。因此,因交通便捷,市場繁榮,開放的城市管理,讓揚州不僅白天熱鬧,而且形成了夜市。這樣繁華景象,令來自北方中原的人們驚奇不已,因此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來觀光旅遊,他們在此留連往返,縱情放歌,用詩歌記錄了揚州的繁榮景象和市井生活。

唐代的揚州讓詩人魂牽夢繞:435首詩篇歌吟揚州

唐代至少有158名詩人

寫下吟詠揚州的詩篇435首

那麼,唐代到底有多少詩人來過揚州呢?

駱賓王、李頎、王昌齡、孟浩然、崔顥、李白、高適、韋應物、顧況、戴叔倫、王建、劉禹錫、白居易、張祜、姚合、李商隱、杜牧、溫庭筠、杜荀鶴、羅隱、韋莊……華幹林稱,這是唐代遊過揚州的部分著名詩人,“揚州大學李坦先生主編《揚州歷代詩詞》,收錄了唐代158名詩人吟詠揚州詩篇435首,當然這肯定是不完全統計的數據。”

此外,清朝初年編修《全唐詩》彙集唐代詩歌的總集,全書共九百卷,收錄唐代詩人2529人的詩作42863首,這可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詩歌總集,而主持編撰者曹寅,康熙名臣、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寧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編撰地點就是揚州書局——天寧寺。

李白曾六次遊揚州

第一次花了約合人民幣1個億

華幹林稱,史料記載李白曾六次遊揚州,“第一次來是在開元十四年(726),當時李白在揚州逗留半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三十萬金是什麼概念?有人做過計算,按當時的物價,可購米三十萬石。古代一石是今天的150斤,三十萬金可購米四千萬斤,換算成今天的物價標準,約合人民幣1個億。”足以說明李白非常有錢,也說明了揚州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方。

離開揚州,李白又漫遊江漢,結識了詩人孟浩然,李白對孟浩然推崇有加,經常爲孟浩然點贊,還經常向孟浩然講述他在揚州的經歷,吸引了孟浩然的濃厚興趣,孟浩然啓程遊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飲酒話別,吟詠出一首千古絕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爲揚州打造了一張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華幹林稱,天寶八年(749),李白再遊揚州,在這次遊覽中,他登臨了揚州棲靈塔並留有《秋日登棲靈塔》詩。到了天寶十三年(754) ,當年李白54歲,也這是他最後一次遊揚州。“我們現在看到的《李翰林集》是李白的族叔、時任宣城太守的李陽冰所編,《揚州歷代詩詞》記錄了李白有關揚州的詩13首。”


白居易劉禹錫共登棲靈塔

揚州讓“高富帥”杜牧魂牽夢繞

長慶二年(822)7月,白居易被任命爲杭州刺史,824年5月,被任命爲蘇州刺史,與劉禹錫相伴遊覽於揚州、楚州一帶。其中,《長相思》中就寫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寶曆二年(826),白居易與劉禹錫相遇揚州,共登棲靈塔,互有唱和詩。對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中的“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席上初逢見贈》中迴應:“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杜牧是晚唐時期的詩文大家,典型的“高富帥”,其祖父杜佑曾在揚州做過淮南節度使。杜牧考上進士後,大和七年(833)來到揚州,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儒手下做幕僚,爲節度史掌書記,此時的杜牧正值少壯,血氣方剛,又是新科進士,更是貴胄之後,來到這春風十里的揚州,怎不如魚得水,神采飛揚。

杜牧在揚州的這三年,幾乎天天夜不歸宿。大和九年(835),杜牧通過朝庭考試,被調任京城任監察御使。“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和“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華幹林調侃道,“這是杜牧當時給女朋友寫的留別詩”。

唐代的揚州讓詩人魂牽夢繞:435首詩篇歌吟揚州 第2張

對揚州的生活,杜牧的心情是很複雜的,他曾經寫過一首《遣懷》以示追悔:“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但是他又很難忘懷揚州的那段浪漫的歷史,唐僖宗二年杜牧終於又來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揚州。

大中二年(848)八月,杜牧又由睦州(今浙江建德)赴京就職,路過金陵,很想再看一下揚州的,但卻終於沒來得了。 “厭江南之寂寞,思揚州之歡娛”,尤其想念仍在揚州工作的老友韓綽,於是繡口一開,便傳頌千古: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徐凝《憶揚州》本是言情詩

張若虛將《春江花月夜》改爲長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這是一句揚州人耳熟能詳的詩句,在華幹林看來,徐凝一生不願意顯露才華,不攀附權貴,徐凝詩作高產,唐詩中錄101首,書法也很好,被宋代宮廷收藏,同時,華幹林指出,人們對《憶揚州》有誤解,“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頭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這首《憶揚州》,本是一首言情詩。但後來很多人都將它理解成寫景詩了。

華幹林稱,李廷先先生所著《唐代揚州史考》中,記錄了10個揚州本土詩人,例如來濟、上官儀、上官婉兒、李邕、張若虛、邢巨、靈一、朱晝、王播、王起等十個人。

唐代揚州本土詩人中,如今張若虛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張若虛是唐代揚州人,曾任山東兗州兵曹,是一名小軍官,因此,他的生平事蹟史料記錄甚少,但是他的詩名在他生活的時代就很大,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四人並稱“吳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原爲陳後主創制的樂府曲,原歌詞已不存。張若虛對原來的曲式加以鋪敘,衍生爲長篇鉅製,描寫了春江月夜之景,抒發時光易逝之感慨,描繪閨中思夫之情感,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全詩如同一幅萬里春江月色圖。“整個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詞清語麗,韻調優美。因其景象闊大、文辭華彩、且充滿宇宙與人生之哲理,而被後人譽爲‘孤篇蓋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