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霸王行動指揮官

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霸王行動指揮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霸王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役之一,諾曼底戰役的代號,外文名叫做Operation Overlord,是盟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功入侵德佔西歐的軍事行動。

簡介

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霸王行動指揮官

  諾曼底登陸位置圖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爲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登陸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涌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闢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戰爭起因

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霸王行動指揮官 第2張

  霸王行動示意圖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迴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英國只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複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爲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實際上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復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當然遭到美國的反對,作爲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制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准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當然也是其成員。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闢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儘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km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爲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

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km,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km。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爲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爲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km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第二梯隊爲8個師,將在兩週內佔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佔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爲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爲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霸王計劃

霸王行動計劃是在英國早期入侵法國作戰計劃的基礎上制訂的,前後歷經2年多。

1941年9月,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參謀長蒙巴頓海軍上將,開始研究在歐洲戰場實施兩棲登陸並開闢第二戰場的可行性,同年12月,美國參戰後美方正式與英方計劃人員一起工作,不久,英方提出了一個穿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的計劃草案,代號圍捕(“Roundup”)。

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後,英國總參謀部任命摩根(Frederick an)中將出任盟軍最高司令(還沒有被任命)的參謀長,並授權他制訂入侵法國的計劃,代號鐵砧("ANVIL")。

同年12月,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Dwight nhower)被任命爲盟軍最高司令,他選擇在地中海的參謀長史密斯中將(Walter Bedell Smith)任盟軍參謀長,摩根變成了副參謀長,作爲平衡,英國空軍上將泰德(Arthur Tedder)擔任副總司令,主管戰區空軍。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艾森豪威爾最終搞定了一個由英美雙方組成的聯合委員會,繼續籌劃穿過海峽攻擊法國的作戰。

按照鐵砧計劃,盟軍投入3-5個師,沿加來海峽進攻,攻擊路線是從英國的多佛到法國的加來。後來,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都認爲3-5個師不夠,因此,攻擊地域被擴展到更廣大地區,蒙哥馬利傾向於將卡昂納入攻擊範圍,摩根的計劃人員則認爲,將橋頭堡擴展到60英里會超出盟軍現有資源,蒙哥馬利卻認爲,要麼找到解決辦法,要麼更換司令,這場爭執挑起了有關鐵砧計劃價值的爭論,艾森豪威爾開始考慮從法國北部進攻的計劃,代號霸王行動(“Operations Overlord“)。

1944年1月23日,盟軍在爭吵中決定從諾曼底發動攻擊。美軍在西側,目標瑟堡(Cherbourg),英軍在東側,目標卡昂(Caen)。按照計劃,進攻時間爲1944年6月5日。

西線。在登陸當天夜裏,美國82和101空降師在聖母教堂(-Eglise)鎮附近空降,佔領通往海岸的道路,阻止敵人加強海岸防禦。第二天,佈雷德利的第1集團軍會到達那裏,第7軍第4師在法裏維爾沙丘附近的猶他海灘登陸,東面,第5軍第1師和29師一部,在維耶維爾附近的奧馬哈海灘登陸,登陸成功後,第5軍擴大灘頭陣地,第7軍穿過科坦因半島,向南佔領瑟堡,然後揮師南下,佔領聖路易斯,一旦佔領聖路易斯和聖路易斯-佩里爾公路,第1集團軍就準備使用機械化部隊實施進攻作戰。其後,巴頓的第3集團軍進入戰場,向布列塔尼半島進軍,佔領佈雷斯特和其他港口,並在第1集團軍進攻巴黎時,負責其右翼安全,東線。英國第2集團軍在巴約與卡昂間展開,英國第6空降師在H時前在卡昂和奧恩河口附近空降,佔領作戰區的東北翼。英國30軍第50師在靠近巴約的黃金(GOLD)海灘登陸。第1軍分兩路向東進攻。加拿大第3師在朱諾(JUNO)海灘登陸,英國第3師在箭(SWORD)灘登陸。在登陸成功後,各部迅速佔領交通要道,以便裝甲部隊展開。

爲欺騙敵軍,使他們相信登陸地點是加來而不是科坦因,盟軍虛構了以多佛爲基地的第1集團軍羣,其編制比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羣還大,並任命巴頓任該集團軍羣總司令。爲避免進攻時間泄露,盟軍將這一天定爲D日,從1943年9月以後,霸王行動的計劃文件全部使用海王星(NEPTUNE)替代Overlord。

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准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爲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複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儘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面目標,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爲凌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橫渡海峽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爲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km,縱深100km。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爾(中)就在諾福克旅館召開了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首次會議,在會議上明確了登陸作戰的綱領,使這次會議成爲二戰中最重要的軍事會議盟軍。

 搶灘登陸

在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爲倉促出動,準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爲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爲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德軍失利

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爲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度過了。

1944年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羣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藉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爲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1944年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聯合作戰

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霸王行動指揮官 第3張

  盟軍指揮官會議

當盟軍登陸灘頭成爲鞏固統一的登陸場後,就按預定計劃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猛攻卡昂,造成直取巴黎的假象作爲佯攻。

德軍雖然最初的反擊已告失利,但並不甘心就這樣任由盟軍發展,隆美爾調整部署,使用步兵防守卡昂至科蒙一線,抽出裝甲部隊以反擊手段來阻止美軍的進攻。但還沒等新的部署調整好,英軍就先發制人發動了攻勢,打亂了德軍的計劃,有力保障美軍對瑟堡的攻擊。

聖索沃大捷

1944年6月13日,英第7裝甲師在向卡昂西南的維萊博日推進途中,與正從亞眠趕來的德軍黨衛軍第2裝甲師遭遇,雙方隨即爆發激戰,英軍人員、坦克損失很大,被迫後撤。雖然英軍的進攻沒有進展,但將德軍精銳的第2裝甲師吸引在卡昂地區,爲美軍進攻創造了條件。當美軍佔領卡朗坦後,德軍從卡昂地區無法抽出部隊,只好從布列塔尼半島緊急調來黨衛軍第17裝甲師,攻擊美軍側面以消除美軍對瑟堡的威脅,美軍經激烈戰鬥,擊退了德軍,並乘勝於1944年6月14日突破德軍在聖索沃地區的防線,最終於1944年6月16日攻佔了聖索沃。根據希特勒的指示,在該地區的4個師必須全力阻滯美軍的前進,然後向瑟堡且戰且退,死守瑟堡。隆美爾清楚地知道,這4個師幾天來在戰鬥中兵力裝備消耗很大,已無力勝任堅守瑟堡的重任,即使退入瑟堡,充其量不過使瑟堡多堅持幾天而已。所以他向希特勒請求將這些部隊直接撤往塞納河,加強塞納河的防禦。但希特勒拒絕了他意見。當聖索沃地區出現被突破的徵兆時,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指示,果斷命令所有能聯絡上的部隊迅速向南撤退,這才挽救了不少部隊。

1944年6月18日,美軍攻佔了科湯坦半島中部的巴內維爾。

1944年6月19日,美軍出色發揮機動性強的優勢,掉頭直取蒙特堡,將科湯坦半島攔腰切斷。

同一天英吉利海峽風暴突起,風力達8級,浪高1.8米,給盟軍帶來很大損失。在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浮動碼頭解體,沉箱斷裂,十字形鋼製件相互碰撞而嚴重受損。在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由於受到海底礁石的保護作用,損失較小,只有4個沉箱被毀。在登陸灘頭,盟軍共有7艘坦克登陸艦,1艘大型人員登陸艦,1艘油船,3艘駁船,7艘拖網漁船,67艘登陸艇被大風颳沉,1艘巡洋艦和1艘渡船因相互碰撞而損壞,還有一些艦船因洶涌的風浪引爆了德軍佈設的水壓水雷而被炸傷。狂風暴雨還將近800艘艦艇拋上陸地,迫使盟軍的卸載中止了整整五天,使2萬輛車輛,10萬噸物資無法按計劃上陸。風暴造成的物質損失大大超過了十三天作戰中的損失,並迫使盟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嚴重困難。如果德軍能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進行反擊,戰局極有可能改寫。可惜當時德軍兵力僅僅能勉強進行防禦。

德軍求援

德軍雖從匈牙利調來剛從蘇聯戰場撤下來整編的黨衛軍第9、第10裝甲師,該兩師由於法國境內的鐵路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集結機動都很困難,無法及時到達,錯失了這一絕好時機。

6月20日,美軍有3個師推進到距瑟堡僅8公里處。瑟堡位於科湯坦半島北部,是法國北部最大港口。德軍築有混凝土野戰工事,還利用河流和水渠設置反坦克障礙,在城郊部署有20個設在暗堡裏的炮連,其中15個是口徑150mm重炮,這些火炮既可向海上目標射擊,又可控制內陸道路。只是兵力不足,因爲前一時期的戰鬥已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城防司令施利本將軍把勤雜人員編入戰鬥部隊,才勉強湊起4個團的兵力。

強攻計劃

1944年6月21日,美軍爲保全港口設施,以廣播敦促守軍投降,遭到德軍拒絕。於是美軍決定對瑟堡實施強攻。

1944年6月22日,盟國空軍進行攻擊前的航空火力準備,出動500架次飛機對瑟堡實施密集轟炸,投彈1100噸。隨後美軍3個師從南面發起猛攻,德軍殊死抵抗。激戰到1944年6月24日,施利本已耗盡了所有預備隊,他致電柏林要求空投鐵十字勳章,授予有功人員以激勵士氣,仍準備死守到底。爲儘快攻下瑟堡,美軍迫切需要海軍提供艦炮火力支援,可惡劣天氣使得艦炮火力支援直到1944年6月25日纔開始。海軍派出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組成艦炮支援編隊支援地面部隊,美第7軍軍長柯林斯中將爲避免艦炮誤傷己方部隊,要求軍艦除提供召喚射擊外,只能對射擊軍艦的德軍炮火還擊,取消了其他一切遠距離艦炮射擊。海軍軍艦進行了長達七小時的艦炮射擊,極其有效壓制了德軍炮兵火力。在強大的海空軍火力支援下,美軍第7軍於1944年6月25日黃昏衝入了瑟堡市區。次日,施利本和港口海軍司令亨尼克少將一起宣佈投降,但個別同主力失去聯絡的據點仍負隅頑抗,美軍使用坦克和轟炸機協同攻擊,將德軍殘部逐步壓縮到瑟堡最西北端。1944年7月1日最後據點裏德軍被迫投降。至此,美軍佔領整個科湯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湯坦半島的戰鬥中,美軍傷亡達2.5萬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萬人。

瑟堡雖被佔領,卻已是一片廢墟。早在6月7日,也就是盟軍登陸的第二天,德軍就預料到盟軍必將奪取瑟堡,立即開始有計劃毀掉瑟堡,碼頭、防波堤、起重機等港口設備都被一一炸燬,港口水域裏遍佈水雷,還用沉船堵塞航道。美軍的一位工兵專家看了瑟堡的毀壞情況,認爲是“歷史上最周密、最徹底的破壞。”盟軍一佔領瑟堡就派出大批工兵、打撈分隊、掃雷艦艇進行清除工作,足足花了三個星期,掃除133枚水雷,打撈起20艘沉船,這才恢復了瑟堡港口的吞吐能力。7月16日,盟軍從瑟堡卸下第一艘運輸船物資。7月底,瑟堡日卸貨量已達8500噸。到9月日卸貨量又上升到1.7萬噸。再經三個月的努力,使瑟堡的卸載能力僅次於馬賽,成爲盟軍在歐洲的第二大港。截至1944年底,共有2137艘運輸船進入瑟堡,總卸貨量達282.6萬噸。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卡昂作戰

就在美軍攻佔瑟堡的同時,蒙哥馬利指揮英軍第2集團軍,於1944年6月26日以4個師的兵力發起代號爲“埃普索姆賽馬場”的作戰,猛攻卡昂。於當天中午攻佔舍克斯,並繼續向前推進,但在左右兩翼都受到德軍黨衛軍第12裝甲師的堅決反擊,前進非常艱難。

1944年6月27日,英軍經一番苦戰,擊退德軍的反擊,佔領勞良,先頭部隊第11裝甲師控制了奧登河上的橋樑。

1944年6月28日,英軍主力渡過奧登河,建立起正面寬3650米,縱深900米的橋頭陣地。

1944年6月29日,德軍集中5個裝甲師發起反擊,盟軍的空軍乘着天氣晴朗的有利條件大舉出動,對德軍裝甲部隊實施了極其猛烈的轟炸,瓦解了德軍的攻勢。英軍第11裝甲師乘機佔領卡昂西南的戰略要地112高地。德軍深知112高地的重要價值,隨即組織多次反撲,但均未得手。

僵持狀態

1944年6月30日,德軍集中所有炮火,全力炮擊112高地,在猛烈炮擊下,英軍難以堅守,只好放棄112高地撤到奧登河岸邊。德軍雖奪回了112高地。但一直在盟國空軍的猛烈打擊下,無法集中使用裝甲部隊,也就發揮不出裝甲部隊巨大的突擊威力,一般只能使用200名步兵和15—20輛坦克組成小型戰鬥羣進行短促出擊,難以取得勝利,加上幾天來坦克損失約100輛,又得不到補充,隆美爾爲確保卡昂,只好放棄外圍一些陣地,將全部900輛坦克中的700輛部署於卡昂近郊。盟軍在佔領卡盧克機場後,再無力推進,雙方陷入對峙。

1944年6月29日,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晉見希特勒,彙報了當前的戰局。希特勒對此大爲不滿,調整了德軍西線高層指揮人事,以克盧格元帥取代龍德施泰特任西線總司令,埃伯巴赫取代馮·施韋彭格指揮西線裝甲部隊,並將所部改稱第5坦克集團軍,以黨衛軍上將豪瑟接替剛剛病故的多爾曼上將任第7集團軍司令。

盟軍反攻

1944年7月1日,盟軍宣佈“霸王”登陸作戰中的海軍作戰即“海王”作戰勝利結束。隨即撤銷東、西特混艦隊的番號,所屬艦艇一部分被調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盟軍又在諾曼地新設立兩個海軍基地司令部,一個在瑟堡,一個在朱諾海灘的人工港,具體負責指揮調度人員、物資的運輸和卸載。

到七月初,盟軍已上陸25個師,其中13個美國師,11個英國師,1個加拿大師,共100萬人,56.7萬噸物資,17.2萬部車輛。盟軍仍覺得登陸灘頭太狹窄,便繼續擴大登陸場。美軍爲保障日後能展開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取得有利的進攻出發陣地,美軍第1集團軍在攻佔瑟堡後馬不停蹄立即揮師南下。

1944年7月3日,盟軍集中14個師的兵力,向登陸場正面德軍約7個師發動猛攻。因前進的道路上是大片沼澤和諾曼底地區特有的樹籬地形,易守難攻,加上天氣不佳空軍也無法出動,所以進展緩慢,在五天裏才前進6.4公里,而傷亡高達5000人。接下來足足經七天的浴血奮戰,又付出5000人的傷亡才推進4.8公里。傷亡如此之大,主要是前進的道路兩側都是沼澤,只能展開1個師的兵力,在遍佈地雷、障礙物的道路上粉碎德軍的頑抗步步推進。

美軍登陸

1944年7月6日,直屬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的具有極強機動力和突擊力的美軍第3集團軍,在驍勇善戰的巴頓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

1944年7月9日,德軍黨衛軍裝甲教導師被調到維爾河地區,抗擊美軍的攻勢,儘管該師全力奮戰,仍阻止不了美軍的推進。

1944年7月11日,西線美軍向諾曼底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聖洛發動鉗形攻擊,但德軍依託預先構築的工事拼死抵抗,美軍的攻擊未能如願。於是美軍停止攻擊,整頓部隊,補充彈藥,準備第二輪進攻。而德軍人員、裝備、彈藥所剩無幾,又得不到補充,已是山窮水盡。在美軍隨後發起的第二輪進攻中終於不支,聖洛於1944年7月18日被美軍攻佔。在聖洛戰鬥中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重要的前線指揮第84軍軍長馬克斯中將陣亡。美軍爲奪取聖洛也付出了近4萬人傷亡的高昂代價。隨着聖洛的失守,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防線被盟軍分割爲兩段,局面更爲被動不利。

與此同時,東線的英軍對卡昂發動第二輪攻勢。1944年7月7日,盟軍出動460架次重轟炸機,對德軍陣地進行密集轟炸,在四十分鐘裏投彈達2500噸。1944年7月8日,英軍2個師和加軍1個師在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下,向卡昂實施向心突擊。不料空軍的猛烈轟炸雖給德軍造成了慘重傷亡,卻也造成了遍地瓦礫廢墟,其損壞程度甚至嚴重影響了己方地面部隊的推進,因此英軍於1944年7月10日才佔領卡昂。

全面登陸

在隨後的一週裏,盟軍一邊補充兵力物資,一邊不斷向正面德軍施加壓力,使其無法重新調整部署。1944年7月18日,爲進一步將登陸場擴大到奧恩河至迪沃河之間,英軍繼續由卡昂向東南推進,爲配合英軍的進攻,盟國空軍實施了更猛烈的航空火力準備,共出動1700架次重轟炸機和400架次中轟炸機,投彈達1.2萬噸,並吸取對卡昂轟炸的教訓,炸彈都改用瞬發引信,以減少對道路的破壞。德軍也改變戰術,採取縱深梯次防禦,大量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坦克,並在有利地形不斷組織反衝擊,使英軍傷亡很大,坦克損失達150輛,進攻被迫停止。儘管英軍的進攻沒有取得進展,但在整個戰場上,盟軍已到達岡城——考蒙——聖洛——萊索一線,形成正面寬150公里,縱深15—35公里的登陸場,建立並鞏固了戰略性質的橋頭堡,完成了大規模地面總攻的準備,奪得了供大規模裝甲部隊展開的進攻出發陣地,爲收復西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此,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

此役,盟軍共傷亡12.2萬人,其中美軍7.3萬人。海軍損失1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和48艘其他艦船。德軍傷亡7.3萬人,被俘4.1萬人,共損失11.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