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孫權強調不能殺關羽,爲何呂蒙仍然還要殺?

孫權強調不能殺關羽,爲何呂蒙仍然還要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爲何呂蒙還要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事實上,並不是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相反,孫權是非常想殺關羽的!倒是呂蒙有可能並不想殺關羽。不得不說,孫權這一步棋走的是非常的臭,他放棄了魯肅的聯合劉備進攻曹操的戰略,反而想要攻滅劉備,和曹操二分天下,真的是愚蠢至極!要不是曹操死後,把位置傳給了愚蠢的曹丕,估計孫權的結局會很慘,很可能成爲三國中率先被滅掉的勢力!

孫權強調不能殺關羽,爲何呂蒙仍然還要殺?

孫權強調不能殺關羽的說法來源

關於“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還要殺”的這個說法,其實並非是正史記載,而且也並非是三國演義的原著記載,這完全就是《新三國》的腦洞,不得不說,這位編劇還是懂點歷史的,只不過他把關注的重點放錯了!

按照這位編劇的思路,孫權是不想殺關羽的,他擔心一旦殺掉關羽,劉備的復仇怒火就會燃燒到東吳,因爲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太好了。從這裏來看,編劇還是用了一點心思的,他了解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好,會爲了關羽不惜一切,他也瞭解孫權這人並不傻,按照孫權能夠統治東吳這麼多年的紀錄來看,孫權玩權謀的能力絕對是首屈一指的,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不殺關羽確實能給東吳帶來許多的好處。

孫權不想殺關羽,於是派陸遜去向呂蒙傳令,堅決不要擊殺關羽,結果呂蒙貪功,直接把關羽給殺了,釀成大錯。於是“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還要殺”的說法便傳了出來。

事實上,按照我們上述的分析來看,新三國的編劇還是動了心思的,考慮到了孫權的能力,認爲孫權不會幹出那麼愚蠢的事情,這是編劇的卓越之處。不過這個編劇的腦洞實在太大了,他修改的這個情節,其實完全不適合三國正史的記載,甚至於說還並不適合三國演義的說法!

三國演義小說中,關羽在被呂蒙偷襲後,退守麥城,想着劉備派援兵前來相助,他還想重新奪回荊州,但遺憾的是,上庸的劉封拒絕出兵相助,而益州那邊的援兵也遲遲不見蹤影,所以關羽忍無可忍,只能棄守麥城,準備先突圍去成都。可此時他的最佳突圍機會已經失去了,最終被潘璋俘獲。

俘虜關羽後,孫權一開始也沒想殺關羽,想要勸降關羽,但是關羽拒絕投降,且孫權手下以關羽投降曹操一事勸阻,證明關羽不可能真心投降,所以最終孫權下令將關羽誅殺!

原文:孫權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於是關公父子皆遇害。

從這裏可以看到,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呂蒙倒是並沒有表明想要誅殺關羽的看法,誅殺關羽,完全是孫權在操作,可見真正想殺關羽之人,乃是孫權!三國演義和新三國對於關羽的死,看法是不同的,那麼在正史中,到底是誰想殺關羽呢?呂蒙還是孫權?

真正想殺關羽的人

按照正史分析來看,本文認爲真正想殺關羽之人,乃是孫權!爲何這麼說呢,我們下面來好好分析一下!

站在我們後世的觀點來看,當年孫權偷襲荊州,其實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定,孫權簡直是太愚蠢了!可以說,到了現代社會,對於孫權,基本就沒有多少好評,大家都認爲他把一步好棋給下臭了,導致了蜀漢的式微,導致了東吳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然而這其實都是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評價的,我們是瞭解歷史的發展趨勢的,所以我們可以斷定孫權做錯了,當年他不該這麼幹,但是站在孫權當年的角度來看,他可並不認爲自己幹錯了,甚至於說,孫權和當時的東吳衆人還認爲,他們幹了一件非常有利於東吳的事情!

事實上,當年東吳唯一一個擁有戰略眼光之人,或者說開了上帝視角之人,乃是魯肅!只有他了解東吳要想生存,要想做大,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得聯合蜀漢,所以當劉備拒不歸還荊州時,魯肅還能比較剋制,沒有大肆對劉備動兵,因爲他了解,一旦和蜀漢決裂,以東吳的實力來看,根本不足以和曹魏抗衡,最終將會亡於曹魏之手。不得不說,魯肅的戰略眼光是真的非常獨到精準的,他基本是能看到三國曆史走向的!在他的影響下,孫權也一直在堅持走聯盟劉備的路線,而且這條路是越走越順暢的。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自從孫權和劉備聯盟之後,兩家的發展勢頭都是非常好的,相反,原本是天下第一大勢力的曹操,發展是越來越不那麼舒暢了。曹魏內部不穩,漢獻帝時不時搞點小動作,讓曹操傷透腦筋,曹操本人治理國家的能力又不行,搞得內部叛亂不斷,而且劉備在漢中還把曹操痛揍了一頓,讓晚年的曹操疲於應付。之後的關羽甚至在襄樊之戰中直接俘虜了曹魏三萬精兵,打得曹操都拿不出更多的精銳士兵了,補充給徐晃的士兵很多都是新兵。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魏的實力已經衰弱到了低點,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了。只要等到曹操這個掌大局的人一死,劉備、孫權羣起而攻之,曹魏內部的那些人在一鬧,那曹魏很可能被打崩。劉備、孫權入主中原,並不是一件不可實現之事!可以說,只要有魯肅的存在,一直保持着和劉備的聯盟關係,那麼天下的形勢真的會發生大變!遺憾的是,就在這大變到來之前,魯肅死了,而魯肅死後,東吳新上任的都督呂蒙,那可就純粹是一個武夫,雖然軍事能力不錯,但戰力眼光差得太多了!也正是他,改變了孫權的戰略思想!

魯肅認爲,曹操雄踞北方,實力非常強大,對東吳的威脅很大,單憑東吳一家,根本不足以擊敗曹操,所以孫權應該聯盟劉備,一起對抗曹操。但是呂蒙卻認爲,曹操大軍擅長陸戰,不擅長水戰,東吳可以憑藉長江天塹抵擋曹操。東吳只需要出兵佔據襄陽,掌控長江上游,然後再調撥一支大軍巡遊長江,便可以高枕無憂了,既不用怕劉備也不用怕曹操!

《三國志》:初,魯肅等以爲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爲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不得不說,呂蒙的這個計謀,從戰術上來說,是行得通的。短時間內確實是可以擋住曹操和劉備的進攻。但是他的計謀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此計要能實施,必須保證曹操永遠訓練不出水軍,可這現實嗎?從長遠來看,曹操要想拿下東吳,勢必要大規模訓練水兵,只有這樣才能打過長江,所以長遠來看,東吳肯定是擋不住的,這正是呂蒙短視的地方!說好聽點,呂蒙這是短視,說不好聽,呂蒙這完全就是“只管生前享樂,哪管死後洪水滔天”的做法!

魯肅活着時,呂蒙遭到壓制,孫權還是贊同魯肅的看法。不過當魯肅去世後,呂蒙開始上位,孫權的看法便隨之改變了。

《三國志》: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爲當。

孫權強調不能殺關羽,爲何呂蒙仍然還要殺? 第2張

看這份記載,魯肅死後,孫權還是想着進攻徐州,以此配合劉備集團在另一邊的作戰。但是呂蒙直接說徐州就算打下來,還是守不住,不如去打荊州,這樣就可以完成全據長江的目的,根本不用怕劉備和曹操。可以看到,從始至終,呂蒙想的都是全據長江,想的都是自保,他根本就沒想過怎麼去統一天下!這便是他不如魯肅的地方。也正是因爲他的影響,孫權一改魯肅時期積極進取的策略,開始轉向保守。或許說這並不算是保守,但很明顯,孫權走向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孫權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偷襲了荊州,而且在取得荊州以後,孫權並沒有停下步伐,反而是派人繼續向前推進,殺入了川中!如果說,偷襲荊州,乃是孫權受到了呂蒙的影響,想要全據長江,以求自保,那麼接下來殺入川中,這便是孫權的另一個戰略了,那就是佔據益州,將益州、荊州、揚州連成一片,以圖和曹操平分天下!事實上,這個戰略當年周瑜就曾經提出過,並準備實施,結果隨着周瑜的去世,這個計劃擱淺了。

現在孫權重拾這個計劃,這就說明,從他偷襲荊州那一刻開始,他想的就並不是自保,而是換一條路進攻,他還是有爭霸天下的雄心的,只不過東吳大軍的陸戰能力確實太弱,始終打不進益州,攻不下永安城,直到蜀漢滅亡,他們都沒能打進去。既然孫權有心爭奪天下,執意要和劉備決裂,要攻取益州,那麼他對關羽,就不會再手下留情了,畢竟關羽這人軍事能力頗爲強悍,與其留給劉備,還不如一刀殺了乾淨!

結語

綜合來看,“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呂蒙還要殺”的這個說法,其實完全就是《新三國》的一家之言,不足爲信!站在正史的角度來看,孫權之所以拋棄“聯合劉備共同進攻曹操”的戰略,其實是想走另外一條路,這條路就是當年周瑜提出的攻佔益州,和曹操平分天下的戰略,只不過孫權沒有實施成功!既然孫權下定決定要實行二分天下的戰略了,要和劉備決裂了,那麼擊殺關羽其實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畢竟關羽那麼強,且對劉備無比忠心,把他留下來就是個隱患,還不如一刀殺了乾淨!所以說,真正想殺關羽的人其實是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