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馬丁·路德歷史 馬丁·路德歷史百科

馬丁·路德歷史 馬丁·路德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丁·路德,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德國基督教神學家,外文名叫做Martin Luther,生卒時間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宗教改革無疑是歐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內容,它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但在人教版歷史課本中,這方面的內容較少,對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前夕的心路歷程更是缺少必要的細節呈現,這不利於我們完整地認識這段歷史。本文試圖梳理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前夕的心路歷程變化,以達到全方位把握歷史的目的。

馬丁·路德(1483-1546)首先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之所以倡導宗教改革,完全是出於拯救逐漸墮落腐化的基督教。他希望通過“對教義和教會組織的改進,從而拯救了基督教,使這一古老的宗教得以成功地向現代化過渡”。他這種虔誠態度在早期表現爲對教會教義的完全信任,例如他對教會苦行贖罪的方法深信不疑,曾經禁食數日以至於昏倒。他對羅馬懷着無限虔誠之情,當他1511年走進羅馬城郊時,激動地揮動雙臂歡呼“我向你致敬,神聖的羅馬”。但這次羅馬之行也讓他對羅馬教會有了最初的惡劣印象,他直言不諱地說:“誰第一次往羅馬去,他去找騙子,第二次,他染上騙子習氣,第三次,他自己就成爲騙子了。”但馬丁·路德並沒有完全對羅馬教會和教皇失去尊敬,他認爲這只是底層教士的個人行爲。

馬丁·路德歷史 馬丁·路德歷史百科

  油畫《馬丁·路德像》(1517)

教科書上說,馬丁·路德貼出《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接下去就是他對各種教義的新闡述,給學生的感覺就是馬丁·路德從提出論綱開始就已經和羅馬教會撕破了臉。實際上,這個過程至少經歷了三年,可以說路德是被迫還擊,是一個“時勢”造就了宗教改革英雄。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最初的目的不是要反對教會,而是爲了學術討論。《九十五條論綱》本身沒有否認教會權力,甚至還爲教會辯護,這從馬丁·路德對於贖罪券的態度可以看得出。馬丁·路德反對的是贖罪券販子肆意吹噓、誇大贖罪功效,《九十五條論綱》直言“凡是宣傳反對教皇贖罪券的真理的人應該受到詛咒,開除教籍”。馬丁·路德將肆意出售贖罪券的全部罪責都推到其他人身上,彷彿他們的欺詐行爲教皇一點兒都不知道。但當時德意志和教會關係緊張,使得他這篇學術文章成爲一篇戰鬥檄文,瞬間傳遍了德意志,後來又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傳遍歐洲,這是他所料未及的。正如恩格斯所說,“論綱就像火花落入火藥桶一樣,起了點火的作用”。

馬丁·路德歷史 馬丁·路德歷史百科 第2張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到維騰堡諸聖堂大門之上

馬丁·路德雖然沒有直接反對教會,但他的“點火”作用引起了教會的憤怒。教會要審判他,但他沒有反擊。1518年5月,他寫信給教皇利奧十世表白心跡,他說:“我匍匐在您的腳下,您的聲音就是基督的聲音,如果我犯罪該死,我甘心赴死。”1519年他又給教皇寫信,信中再次表白自己從未存心損害羅馬教會。可以說,馬丁·路德對於自己引起教會的不滿還是深感恐懼的,一方面這完全不是當初自己的設想,另一方面出於對教會的尊敬使他不想和教會撕破臉皮。但教廷中反動神學家艾克等人並不因爲馬丁·路德的俯首稱臣而就此罷休,他察覺到《九十五條論綱》及其所引起的強烈波瀾已使羅馬教會整個大廈處於危險之中。於是,馬丁·路德不得不同教會來個正面的較量,這就是萊比錫辯論。直到此刻,馬丁·路德才意識到在同羅馬教會鬥爭這一重大問題上,後退不但沒有出路,而且還極其危險,因爲以艾克爲代表的教會強硬派執意要把他置於死地,反之,態度越堅決越能得到人們的支持。因此,在萊比錫辯論後,馬丁·路德走上了與羅馬教會的決裂之路。1520年,馬丁·路德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用劍,你別用筆,上帝的語言就是劍,就是戰爭、改革。”他同時號召人們運用百般武器討伐教皇等蛇蠍之羣。此刻的德意志完全被點燃,“十分之九的德國人高喊路德路德,還有十分之一的人高喊羅馬教會該死”。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發表近三年之後,正式向教會宣戰,走上了領導宗教改革的道路。

馬丁·路德歷史 馬丁·路德歷史百科 第3張

  油畫《馬丁·路德作爲奧古斯丁隱修會修士》(1546後)

向教會宣戰後,馬丁·路德先後寫了《致德意志貴族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徒的自由》三本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著作。在著作中馬丁·路德進一步指出了教會的腐敗和無能,鮮明提出了自己對於教義的理解和對教會改革的想法。馬丁·路德拒絕接受教會的“絕罰詔”,並當場燒燬,還在《反對反基督者的詔書》中把教皇叫作“反基督者”,把“異端者”的帽子戴在教皇的頭上。馬丁·路德成爲一個真正的宗教改革英雄。

可見,馬丁·路德是一個偉大的“時勢”造就的宗教改革英雄。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有人的歷史纔是生動的歷史,有細節的歷史纔是有溫度的歷史。講清楚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前夕的心路歷程,有利於我們全方位把握宗教改革的複雜性,有利於讓我們的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設計”好的,總是複雜和多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