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武丁中興的故事 武丁中興是什麼事件

武丁中興的故事 武丁中興是什麼事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丁盛世,又稱武丁中興。是指武丁在位的59年間,國力強盛、百姓富庶,故被稱爲“武丁中興”。

盤庚侄子武丁執政時,殷商國勢達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餘年,他日夕思復興殷,苦於未得忠良之佐,後來在傅說等人的輔佐下,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纔是舉,衣食樸素,推進了商朝最鼎盛的時期。武丁在位時期,滅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荊襄,擴疆數千裏。故史書將武丁統治的59年間(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稱爲“武丁中興”。

武丁中興的故事 武丁中興是什麼事件

  武丁

 歷史背景

在商代之前期,其統治狀況有起有落,其都城位置亦移徙無定。據載,在第十九王盤庚之前,國家凡“五盛五衰”,都城凡“六遷”。到了盤庚即位時,才把都城遷到殷(古稱“北蒙”)。盤庚遷殷避開了水患和宗室內部鬥爭的混亂局面,穩定了商朝中央的統治,爲以後的商朝中興奠定了基礎。使得殷商這個奴隸制國家,擺脫了困難的處境,並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生產力、生產技術、製作工藝都有了相當成就。殷商後期,由於武丁的前兩代商王小辛和小乙統治無方,商王朝的統治一度衰微。據說,武丁即位以後,決心使商王朝的統治強盛起來,可是,卻沒有得到有才能的人爲輔佐。於是,在三年的時間裏,武丁對於政事不聞不問,一切政務都由冢宰決定,而自己則在暗地裏觀察國家的風氣。

 開創中興

任用賢德

武丁少年時,父王小乙便把他下放到民間傅說雕像,與普通民衆們一起勞作,武丁不僅鍛鍊了自己,還訪得了一批人才爲己所用。象賢人甘盤,尊之爲師;罪犯傅說,舉以爲相。

武丁中興的故事 武丁中興是什麼事件 第2張

  傅說雕像

武丁就在上述兩位人才,還有祖己等大臣的輔佐下,開創了“天下鹹歡,商道復興”的大局面。這些都是先秦文獻中提到的,甲骨文中並沒有記載,包括什麼武丁夜夢傅說、初即位三年不言、放逐王子孝己等等。

賞賜功臣

對新的領土,或直接封給征伐的大將等,象雀就被封爲“雀侯”;或封當地臣服的氏族方國首領爲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餘個,伯有近四十個,這一方面也可說明,被商征服的氏族方國何其多了。此外,臣服於商的氏族方國,對王朝不僅有貢納義務,還經常奉命征伐,象倉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聯姻

甲骨文中,常能見到商王族與氏族、方國聯姻的事。一般是商先通過征伐使之臣服,然後再聯姻,或娶諸侯之女爲妃,或將王室之女嫁於侯伯等。這對鞏固商與諸侯的關係,加強國家一統的力度,還是頗有效的。縱觀中外歷史,聯姻都是國與國聯絡的一種重要手段,5000年來樂此不疲。

開疆拓土

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既匈奴)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其中對對方作戰動員的兵力,有時三千,有時甚至達五千;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

武丁中興的故事 武丁中興是什麼事件 第3張

  安陽殷墟婦好墓

據殷墟卜辭記載,武丁的配偶婦好還親自率兵征伐羌方。作爲武丁的妻子,婦好並沒有呆在豪華王宮裏,享受錦衣玉食,而是經常率兵東征西討、南征北戰。除了“伐羌”之外,卜辭中還有許多“獲羌”﹑“用羌”的記載﹐即抓獲了羌人的俘虜並用作人祭的犧牲,且數字驚人。武丁向四方連年用兵﹐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爭,爲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同時,武丁征伐成功後,也任用方國的首領爲將,比如武丁早年征伐西北的沚國,征伐成功後,清除叛商勢力,任命沚國首領爲將領,沚國也成爲商王朝西北的重要支柱。面對環伺四周的強敵,武丁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以硬碰硬,以強對強,四處征伐中建立了偉業。最大的對手來自北方,這應該是冷兵器時代,吾華夏亙古不變之鐵律了。當時,商王畿北的土方和西北的工口(應是上下結構,打不出來,只好如此,下同)方,最爲強勁,對商的威脅也最大,多次侵入商王畿。他們是兩個較大的遊牧部落,活動區域大致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西南部和太行山以西一帶。

一個更要特別提到的就是周。武丁沒有想到,這個被其討伐征服、當時還登不上歷史舞臺的氏族,後來竟一舉推翻了他的後人的統治,奪了商的天下。武丁之四方征伐,極大地拓展了商的疆域,北到河套、南達江淮、西抵周境,東至山東半島東北部,都在他的戰車之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疆域廣大的世界強國了,說是僅有的兩三個超級帝國之一也不爲過。武丁之徵服,自然離不開能征慣戰的將領。其實,武丁本人就是一個出色的統帥,常親自帶兵作戰。他手下將星璀璨,主要是禽、望乘,還有雀、亙等等。

 築城

在征服的地方建築城邑,後可能再武裝殖民,甲骨文中就常有“在麓北東作邑於之”此類的記載。這對統治新的疆域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了,代商而起的周,也是這麼做的。當時,商四周的氏族方國不少還處於原始落後的遊牧生活階段,武丁們此舉,實際上也算是在這些地區播撒文明的種子了。

結果

武丁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於政事,推行德政,使商朝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將商王朝推向極盛,史稱“武丁盛世”。

後續影響

武丁在位59年開創的盛世,一般認爲維持到他的兒子祖甲時。期間,哥哥祖庚當王,享了10年左右的清福,弟弟祖甲繼之,又幹了33年,國家持續強盛,民衆安居樂業,對外的征伐不大,西戎的一次也是大勝而歸。粗算一下,武丁至祖甲,大約百年,應該是商代最黃金歲月,文治武功都達至巔峯,完全可以稱得上華夏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大盛世。祖甲以後,商又歷經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最後傳至帝辛(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商紂王)時,亡了國,大約130餘年。實際上,這段時期,商並不象古文獻中所說的那麼衰落,包括惡名遠揚的商紂王時代。

甲骨文便可佐證,其中並沒有發現祖甲以後有什麼大的異樣呀,國家還是那個國家,也許不能和武丁時相比,但整體實力還是強大的。對外關係方面,祖甲末期後,商王畿西南(今山西中部和東南部)一些氏族方國開始叛商,加之東夷時叛時服,還有西方羌人的不時侵擾,形勢並不樂觀,征伐也從未停止。不過,在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大的征伐並不多,也可能是記載不詳吧,但在帝乙、紂王父子繼位時期,尤其是兒子,對外征伐非常激烈,基本上也都取得了勝利。

東夷,武丁時便有徵討(夷方、虎方等),直至商亡也未斷過。商之初與其關係怎樣,沒有記載,不好確定。一些歷史書籍,常會想當然地認爲,商本來自東夷,剛開始應該關係不錯,其實偏頗得很。東夷,從來不是一個民族,只是中原人對東方之人的統稱,充其量也就代表了東方一羣互不隸屬的氏族方國的集團,後來隨着東方外延的不斷伸展擴大,東北,朝鮮半島,甚至日本也包括進去了。在民族性上,東夷無論是後來不同的國家之間,還是初始的氏族方國之間,都是不能混爲一談的。至於商是否有東夷之稱,實際上也是一個疑問,因爲甲骨文從來沒有提及過。武丁時所說夷方。而商也許來自東方(最流行的說法),僅此而已,作爲一個氏族,他是獨立的,後逐漸發展壯大,建立了一個王朝,搭建了華夏初始的輪廓(不管有沒有夏)最後有武丁來完善。

歷史貢獻

武丁統治時期,在丞相傅說的輔佐下,對內大治,對外征伐。

隨着國力的日益強盛,商王朝開始不斷地對外用兵。從武丁時期的甲骨文中可以發現,武丁時期,曾經對於四方用兵,武丁時期征伐的部落有西北向的土方、鬼方、羌方,江淮流域的虎方等。商人後裔在追述武丁的事蹟時,也說武丁曾經奮起武威,攻伐荊楚。可見,在武丁時期,商王朝的勢力已經達到了長江以南的地區。

商通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結果使大商國家大治,經濟發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諸侯賓服,出現了繁盛的局面。

武丁在位一共59年,死後被尊爲“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