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沙巴歷史-沙巴州地圖

沙巴歷史-沙巴州地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沙巴州(NegeriSabah)簡稱沙州,舊稱北婆羅洲,有“風下之地”之美譽,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之一,首府哥打基納巴盧。

 歷史

人類最早遷移和定居到沙巴地區的時間,可追溯到約距今2-3萬年前。這些早期人類據信是棕色人種或矮黑人的羣體。下一波的人類遷徙,據信是南島語族黃色人種,發生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由於缺少正式的歷史文件紀錄,沙巴早期的歷史比較模糊,只能由國外的紀錄及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考古證據來考證。沙巴博物館收藏了這方面的資料。

名稱由來

相傳沙巴西面海岸的居民喜歡種植一種稱爲 “Pisang Saba” 的香蕉。這種香蕉成爲遠近馳名的特產,於是人們便把這裏稱爲 “Sabah” 。另一個說法是,因爲沙巴處於北半球的颱風地帶以南,不受颱風的干擾 ,故被稱爲“風下之鄉”(Land Below The Wind),吸引那些到蘇祿羣島經商的回教商人停駐以避颱風;而在阿拉伯語,“風下之鄉”被稱爲 Zir-e Bad ,發音接近 “Sabah” 。

早在15世紀,文萊和菲律賓南部一帶的商人已經把這個地方稱爲沙巴。然而,英國人於1881年統治沙巴後,就把地名改爲北婆羅洲(North Borneo)。直至1963年,沙巴成爲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分子,才恢復固有名稱。

沙巴歷史-沙巴州地圖

 文萊帝國

在第七世紀,有一個定居的社會名爲Vijayapura,向三佛齊帝國進貢,被認定是當時已存在於婆羅洲東北海岸附近的文萊帝國的最早封地。 另一個讓人懷疑是否確實存在的王國是第九世紀的渤泥(Po-ni)。學者認爲,渤泥位於文萊河口,並且是文萊蘇丹國的前身。 在文萊統治者開始接受伊斯蘭教之後,成立了文萊蘇丹國。在第五任蘇丹博爾基亞於1473年至1524年間的統治下,文萊蘇丹國的領海延伸到沙巴、北方的蘇祿羣島和馬尼拉,以及南方的砂拉越一直到婆羅洲島南端的馬辰。 Saunders, Graham E.,A History of Brunei, RoutlegdeCurzon: 45, 2002 [ 2009-10-05 ] , ISBN 9780700716982 在1658年,文萊蘇丹將婆羅洲北部和東部的一部分割讓給蘇祿蘇丹,以答謝協助弭平文萊蘇丹國的一場內戰。在1749年,婆羅洲蘇丹國將菲律賓巴拉望省南部割讓給西班牙。

據記載,沙巴早在公元6世紀就和中國有經濟來往,在沙巴博物館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甕,足證沙巴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當時中國商人來這裏多是爲了香料、木材、燕窩等等。中國各朝代古書、史書中都有渤泥的記載,可見當時中國人已經踏足婆羅洲了,甚至在中國南京還保留着明朝渤泥國王的墳墓。

英屬北婆羅洲

176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官員 亞歷山大·達爾林普爾 ( 英語 : Alexander Dalrymple ) 與蘇祿蘇丹締結協議,允許他在 峇蘭巴雁島 ( 馬來語 : Pulau Balambangan ) 設立貿易站,但由於該項計劃在1805年11月遭到失敗,使得島嶼和站點均被英國所捨棄。

1846年,文萊蘇丹將位於北婆西海岸的納閩島( Labuan )割讓給英國,而後者於1848年成爲英屬皇家殖民地。幾經轉移,北婆羅洲的所有權最後流落到 阿爾弗雷德·登特 ( 英語 : Alfred Dent ) 手中,並由他在1881年成立了英屬北婆羅洲臨時協會有限公司( British North Borneo Provisional Association Limited )。

1882年,英屬 北婆羅洲特許公司 ( 英語 : North Borneo Chartered Company ) 成立,以古達爲特許公司初始之總部,後於1883年將總部遷往山打根。

1885年,英國、西班牙和德國簽訂了 馬德里議定書 ( 英語 : Madrid Protocol of 1885 ) ,承認西班牙在蘇祿羣島的主權,以交換西班牙放棄對北婆羅洲的主張 。

1888年,北婆羅洲成爲英國的保護領。

1963年8月31日, 北婆羅洲 被英國予以自治地位,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 。

 日本佔領到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於1942年1月1日登陸納閩,並繼續入侵北婆羅洲的其他地區。1942年到1945年,日本軍隊佔領馬來亞、北婆羅洲和砂拉越,連同這座島嶼的大部分地區。日軍完全佔領沙巴後,當地人組織了抗日組織“神山游擊隊”,由郭益南(Albert Kwok)建立;而在古達,另一支游擊隊由敦姆斯達發(Tun Datu Mustapha)建立。1943年10月10日,郭益南的部隊開始與日軍交戰。亞庇市的亞庇國際機場正對面有一座Petagas戰爭紀念碑。

盟軍的轟炸摧毀了大多數城鎮,山打根被夷爲平地。山打根曾有一座由日本人所管理的殘酷的戰俘營,用來關押在北婆羅州的澳大利亞與英國戰俘。囚犯遭受慘無人道的待遇,而且盟軍轟炸使得日本人將戰俘營搬遷到內陸的蘭瑙,有260公里之遙。當時所有的戰俘犯人數量已減少到2504人,被迫展開惡名昭彰的山打根死亡行軍(Sandakan Death March)。幾乎所有的戰俘都在這場行軍中死亡,只有六名澳大利亞人逃跑倖存。1945年9月10日戰爭結束。

日本投降後,北婆羅洲由英國軍政府所管理,1946年成爲英國海外領地。北婆羅洲的首都由山打根遷至亞庇。英國繼續統治北婆羅洲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擺脫英國統治獨立。之後是一段過渡時期,英屬北婆羅洲總督留在北婆羅洲至1963年9月16日,即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爲止。

 馬來西亞聯邦

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取得自治。1962年,成立科博德委員會(Cobbold Commission),以確定沙巴和砂拉越人民支持組成聯邦的方案,該委員會發現這個方案受到人民普遍支持。沙巴的多數族裔社羣領袖,由敦穆斯塔法(Tun Mustapha)代表穆斯林,敦福阿德斯蒂芬斯(Tun Fuad Stephens)代表非穆斯林土著,丘錫州代表華人,到最後表示支持這個組成聯邦的方案。

1963年9月16日,北婆羅洲在此後稱爲沙巴,與馬來亞、砂拉越和新加坡,共同組成獨立的馬來西亞。

從馬來西亞組成之前,一直到1966年,印度尼西亞對於英國在背後撐腰的馬來亞和後來的馬來西亞政府採取敵對的政策。這種不宣而戰源自於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他認定這是英國擴大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打算奪取整個婆羅洲,歸在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統治之下。

敦福阿德斯蒂芬斯成爲沙巴州第一位首席部長。第一任州元首是敦穆斯塔法。沙巴在1967年舉行了第一次州選舉。直到2008年,共舉行過11屆的州議會選舉,國民陣線一直在該州穩定執政。截至2009年,沙巴曾有13位首席部長,9位不同的州元首。從1970年開始,由於在菲律賓棉蘭老島發生摩洛人叛亂,當地的難民陸續抵達沙巴。

 地理與環境

沙巴州西半部普遍是多山地區,包含馬來西亞三座最高的山峯。最突出的山脈是克羅克山脈,其中有幾座山峯,高度從大約1000米到4000米。最高峯京那巴魯山有4095米,是東南亞的最高山峯。沙巴的叢林分類爲雨林並擁有多樣化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在2000年,京那巴魯國家公園由於其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再加上其獨特的地質、地形和氣候條件,列入世界遺產。

沙巴州面積7611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40公里,沙巴州在地圖上看似一個狗頭,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440公里,沙巴州東北部與菲律賓爲鄰,面向蘇祿海,東部和南部是印尼蘇拉維西及加裏曼丹,面向蘇拉威西海,西南部與文萊及砂拉越州爲鄰,西北部面向南中國海。境內最長的河流是京那巴當岸河。

 人口

2010年沙巴人口爲3,120,040人, 爲馬來西亞人口第三多的州屬,僅次於雪蘭莪及柔佛。其族羣結構如下:

1.杜順人:17.8%。

2.華人:13.2%。

3.巴瑤族:13.4%。

4.馬來人:11.5%。

5.毛律人:3.3%。

6.其他土著:14.6%。

7.其他非土著:4.8%。

8.非馬來西亞出生之公民:25%

其他居民爲61萬外國人(當中包括23萬持有合法證件的勞工和31萬無合法證件入境居留者等等)。

種族與族羣

沙巴人民分爲32個官方承認的族羣。最大的非土著族羣是華人(13.2%)。在沙巴最主要的漢語方言是客家話,其次是粵語和福建話(閩南話)。在沙巴大多數華人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城鎮,即亞庇、山打根和鬥湖等地。最大的土著民族是杜順人,其次是巴瑤族,和姆律人(Murut)。華人是在十九世紀時才大量移民來到這裏,主要是客家人、廣府人、潮州人、閩南人、海南人及一些廿世紀來的天津人、河北人。相較於馬來西亞其他州屬,沙巴的印度人和其他南亞裔羣體規模非常小。科科斯人(Cocos)是居住在沙巴州的少數族羣,特別是在鬥湖省。總的來說,所有來自沙巴的人被稱爲“沙巴人”,他們也自我認同這個稱呼。

沙巴人口包含許多族羣,例如:

其他居民:

菲律賓人 - Chavacano,Visaya,Ilocano,Suluk,Badjao,Iranun,Tausug

印尼人 - Bugis,Jawa,Timoris,Banjar

印度人 - Punjabi,Tamil

砂拉越土著 - Iban,Penan,Dayak

所謂土著是馬來西亞政府政治定義爲原住民者,沙巴因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施行的種族政策(把在印度尼西亞出生的馬來人和在菲律賓出生的回教徒引入和給與公民權以及土著地位)而造成人口激烈地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