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發動夷陵之戰?

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發動夷陵之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關羽在荊州之戰敗亡,如果他脫險迴歸,劉備還會發動夷陵之戰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荊州之戰是三國曆史走向的分界點。在此之前,劉備陣營的事業突飛猛進,不但佔有了荊州大部,還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曹操在劉備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一籌莫展。但是,就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孫權撕毀盟約襲取荊州,擒殺關羽。此舉讓劉備在登基後,決定發動伐吳之戰,爲關羽報仇。那麼,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討伐東吳嗎?

一、關羽之死。

在劉備發動伐吳之戰後,孫權派諸葛瑾以私人的名義勸阻,派使者以官方的名義求和,都遭到了劉備的拒絕。後人評價孫權的行爲就是,一個強盜佔了別人的房宅,殺了別人的親人,當別人來報仇的時候,卻要和受害者握手言和。這種純粹的賴皮行爲,是任何人都不會容忍的。

孫權要奪取荊州,是因爲他的戰略目標決定的。孫權的戰略目標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爭奪天下。這樣,他就要佔有長江上游的荊州。即便是不實現他爭奪天下的目標,出於自身的戰略安全,他也要佔有荊州。如果沒有控制上游的荊州,就好像孫權的後院沒有了院牆,時刻提心吊膽。

因此,孫權一方面和劉備聯盟,共抗曹操。一方面對荊州虎視眈眈,時刻想收入囊中。正是這種患得患失的思想,使得他不能下定決心,在淮南方向上與曹軍決一死戰。他對淮南的攻勢大多是虎頭蛇尾,是一種騷擾性質的戰鬥。在對劉備的主戰派呂蒙接任都督後,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以武力奪回荊州。

從軍事角度來看,呂蒙襲取荊州的戰役是十分成功的。東吳趁關羽的主力被牽制在襄樊前線,後方空虛的機會,呂蒙率領軍隊白衣渡江,逼降了公安守將傅士仁和江陵守將糜芳。這樣,吳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奪取了荊州。

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發動夷陵之戰?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東吳採取攻心政策,對俘獲的關羽軍隊的家屬進行優待。這使得關羽的將士失去戰心,大軍離散。關羽空有一身韜略,也只能敗走麥城,不久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擒殺。呂蒙的這場荊州之戰,也成爲古代的經典襲擊戰的戰例之一。

二、關羽的死因。

在這場戰役中,孫權和呂蒙早就達成了共識,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在包圍關羽於麥城的時候,孫權害怕關羽逃走,還專門讓虞翻算了一卦。虞翻得到的結果是,關羽不久就會斷頭。在關羽被擒獲後,幾乎立刻被東吳就地殺害。孫權得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後,還高興地誇讚虞翻算的卦準確。

從這裏,我們就能夠看到,孫權君臣必然要殺關羽的心情。那麼,孫權已經奪取了荊州,又爲何要對關羽斬盡殺絕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關羽的懼怕。這主要是因爲關羽的出衆的軍事能力造成的。

關羽是當時軍事能力最強的將領之一,這一點得到了當時所有人的共識。關羽出身北方,他擅長步戰。他的武藝出衆,既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又能夠衝鋒陷陣。到了荊州後,他又負責組建訓練了劉備的水軍,成爲擅長水戰的將領。而且他還熟讀《春秋》,有一定的文化,曾經擔任過劉備的徐州太守。在劉備陣營中,關羽是一員難得的文武雙全將領。

由於關羽的人品才能,他也得到了曹操的器重。在徐州之戰中,曹操千方百計收降關羽,想讓他爲己所用。但是不管曹操如何拉攏,關羽不爲所動。他爲了報答曹操的恩義,在白馬之戰中陣斬顏良。然後關羽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回到劉備麾下,繼續爲劉備效力。

由於關羽的能力和忠心,他得到了劉備的重用。在《隆中對》裏,他是預備率領荊州軍隊北伐宛洛的主將。在劉備率領部下入川后,關羽成爲獨當一面,鎮守荊州的大將。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更是封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他成爲劉備陣營中當之無愧的首席武將。

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遭到了曹軍的多次進攻。在關羽的防禦下,荊州的防務無懈可擊。關羽的軍事能力讓大家有目共睹,東吳君臣更是看在眼裏。東吳想要奪取荊州,關羽就成爲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在堅持孫劉聯盟的魯肅掌握軍權的時候,雖然魯肅多方調和,衝突依然在所難免。

這主要是由於孫權的態度決定的。他對於關羽鎮守荊州,感到如同芒刺在背。他不但將劉備當成自己的盟友,還把他當成自己潛在的對手。他讓魯肅去聽取呂蒙的意見,在魯肅和呂蒙見面後,呂蒙就向魯肅進獻了幾條奪取荊州的密計。雖然魯肅沒有采納,可是一旦魯肅去世,呂蒙掌握了軍權,關羽和荊州就成爲東吳覬覦的對象。

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發動夷陵之戰? 第2張

呂蒙早早就對荊州做了武力奪取的準備,因此在湘水之爭中,他輕易的就奪取了荊州的三郡。在此後,他與孫權決定武力奪取荊州後,又再次準備襲擊荊州。他向孫權建議奪取荊州的理由裏有一條,就是自己的身體有病,如果自己一死,東吳就沒有人是關羽的對手,那樣就再也難拿下荊州。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東吳君臣對關羽的忌憚。因此,在決定奪取荊州的時候,他們就決定了一定要殺死關羽,斬草除根。在他們的眼中,關羽擅長水戰,對東吳的威脅最大。如果除去了關羽,蜀漢對東吳的威脅就會大大減輕。即便是蜀漢前來報復,也可以設法抵禦。可以說,關羽的超強軍事才能是他被東吳殺害的根本原因。

三、關羽不死,劉備是否伐吳。

其實,從劉備陣營來看,關羽的死完全是出乎他們意料之外的。包括劉備、關羽在內,都沒有想到孫權能夠這樣無情。我們從荊州之戰的過程來看,關羽在回師荊州的時候,對和平解決荊州問題,還抱有一絲幻想。他認爲還會跟上回湘水之爭那樣,雙方坐在談判桌前,重新達成和議。因此,他纔會在回師途中,多次派出使者去東吳那裏接洽。

如果東吳有意爲將來的議和留有餘地,他們當然能夠放關羽一條生路,可是東吳君臣並沒有這麼做。這個原因就是怕關羽逃回蜀漢後,率領軍隊捲土重來。那麼,東吳君臣就感覺難以對付了。這是因爲,殺害關羽後,東吳怕蜀漢報復,就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想要嫁禍給曹操。沒有關羽的蜀漢就這麼讓東吳懼怕,更不用說有一位威震華夏的關羽存在了。

如果關羽逃回蜀漢,那麼是否伐吳的主動權就完全操控在劉備的手中了。如果他決定伐吳,擁有關羽、張飛、法正等人的蜀軍,將是一支可怕的力量,這是東吳無法阻擋的。劉備能夠輕易的奪回荊州。如果曹操和劉備配合夾攻孫權,東吳將陷入滅頂之災。

如果劉備想要與東吳議和,有了關羽坐鎮的蜀軍做後盾,東吳不得不做出讓步。至少東吳要在上游的荊州分給蜀漢一部分土地,作爲蜀漢完成《隆中對》的北伐基地。這樣一來,東吳發動荊州之戰的行動就毫無意義。

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發動夷陵之戰? 第3張

從上面這一點來看,東吳既然要佔有荊州,就只能和劉備兵戎相見,那麼他們就必須先下手爲強,殺死關羽。這樣,東吳纔不會受制於人。而這樣一來,劉備就只有伐吳一條路了。當時曹魏的謀士劉曄就分析說,“且關羽與劉備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爲興軍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矣。”因此,關羽之死,是劉備伐吳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如果關羽脫險回到蜀中,是否伐吳就在劉備的一念之間了。昔日劉備在北方時,多次丟失根據地,只要關羽、張飛平安歸來,他也沒有對當事人過多苛責。如果關羽回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對東吳的仇怨也就沒有那麼大了。

同時,從戰役難度上來說,伐魏只需要守住長江入川的天險,就能夠集中主力北伐秦川。而伐吳不但要突破夷陵天險,還需要防備側背的曹魏襲擊。從戰役難度上來說,伐魏的難度要遠低於伐吳,更容易取得勝利。這樣,在蜀漢建立初期,劉備在伐吳和伐魏的選擇上,就會更加偏向伐魏。

關羽是熟讀《春秋》的人,他一生忠於漢室,深明君臣大義。在曹魏篡奪漢室江山的情況下,他自然會以國家爲重。關羽的意見應該與趙雲一致,先擱置與東吳的爭端,先行伐魏。諸葛亮的意見自然也是支持伐魏的。這樣一來,在蜀漢朝廷中,文武的重臣大部分都會支持伐魏。

劉備在伐吳前,經過長期的考慮,就是徘徊權衡兩者的利弊。沒有了爲關羽報仇的思想包袱,他自然會遵從大家的一致意見,採取伐魏的行動。而且當時北出秦川,伐魏的準備基本上已經就緒,再加上關羽的加入,取勝的把握會更大。這樣,蜀漢抓住曹魏剛剛建立,民心不穩的機會,進攻關隴,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很大。蜀漢失去荊州,獲得雍涼,並佔據潼關,威脅關東,會獲得更好的戰略態勢,爲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

可是,東吳君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爲了免除後患,殺害了關羽。這樣,蜀漢的報復就在所難免了。在經過兩敗俱傷的夷陵之戰後,蜀吳兩國與曹魏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最終一起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行列。

結語:

如果關羽不死,劉備很可能不會伐吳。荊州之戰對蜀漢而言,不只是丟失了土地、民衆,最大的損失是關羽的死。這使得蜀漢失去了唯一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也迫使劉備不能不對東吳進行報復。東吳之所以要殺害關羽,恰恰也是害怕關羽率領的蜀軍前來報復。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極端的諷刺。

由於關羽的死,使得劉備沒有選擇,他如果不爲關羽報仇,就會失去很大一部分手下的信任。爲了自己的集團的團結和穩定,劉備選擇了伐吳。如關羽不死,逃回了蜀中,劉備反倒很可能不會伐吳。這是因爲曹魏篡奪了漢室江山,以漢室繼承人自居的蜀漢君臣,當然要先伐魏以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伐吳反倒不是當務之急了。可是東吳君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殺害了關羽,招致了蜀漢的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