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吳派兵攻打荊州時 最後爲什麼非殺關羽不可

東吳派兵攻打荊州時 最後爲什麼非殺關羽不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東吳和荊州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東吳攻打荊州,一定要殺關羽嗎?

漢中之戰後,關羽率軍攻打樊城,卻不料孫權在暗中搗鬼,聯合曹操奇襲荊州,使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對於東吳而言,既得到荊州,爲什麼又非殺關羽不呢?曹魏對於這次聯盟是想達到怎麼樣戰略目標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國前將軍關羽北進魏國荊襄。戰初,關羽攻勢凌厲,水淹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勝券在握,直逼曹操動遷都之念。然而魏將曹仁堅守待援,吳國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軍腹背受敵,戰勢陡轉直下。最終,魏國強援助守,關羽未能攻下樊城,荊州也失,敗走麥城。

此戰殺關羽,對東吳意義不大。

但是對於當時的孫權而言,有意義。

因爲殺掉關羽,適合當時的孫權的利益訴求。

什麼利益訴求呢?後面再細說了。先說關羽的死,到底是誰主導的。

很明顯,就是孫權。

關羽之死,可以說與孫權有直接關係

現在網傳呂蒙殺害關羽,孫權不知情。

更有《新三國》等電視劇,腦補劇情,把孫權演的極不情願殺關羽。把關羽之死,說成是呂蒙擅自做主。

還說呂蒙此舉,讓東吳利益受損,導致呂蒙遭天譴而死。

這明顯是不適合事實的。

東吳派兵攻打荊州時 最後爲什麼非殺關羽不可

因爲《三國志》中,清清楚楚記載了:

偷襲荊州得手後,呂蒙突然病倒,被迫留在江陵養病,病得連牀都無法下。

(孫權)以蒙爲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三國志·呂蒙傳》

而繼續圍堵關羽的部署,則是孫權親自向前線下達的。

具體的說,下達給了朱然和潘彰兩人。

(孫)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三國志·吳主傳》

朱然和潘彰圍困關羽於麥城後,孫權當時可能還想着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便沒有立即下誅殺令,而是派人去誘降關羽。

但不想,關羽詐降,忽悠了孫權。

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僞降,立幡旗爲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三國志·吳主傳》

之後,關羽突圍失敗,再次被圍。並被潘璋帳下的部將馬忠擒獲。

最終,被吳軍殺害。

東吳派兵攻打荊州時 最後爲什麼非殺關羽不可 第2張

下斬殺令的,是不是孫權。《三國志》中沒有明說。

但從其它史料記載來看,八九不離十,就是孫權最終拍的板。

如東晉王隱所著的《蜀記》中,就寫明是孫權下達的誅殺令。

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爲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蜀記》

所以,關羽之死,與呂蒙無關。呂蒙確實背刺了關羽。但吳軍後續圍捕關羽的戰役,都是孫權指揮的。呂蒙沒有參與。

最後下令殺關羽的人,大概率也是孫權。那麼,孫權爲什麼要處死關羽呢?

原因很多。

一、孫權威信不足,他需要利用關羽首級討好曹操,獲得漢廷認可,藉以加強他在江東的統治力。

二、關羽懂水戰,是全能型將才。曹劉孫三家,不管效力誰,關羽都能獨當一面。此等將才不願爲孫權效力,那對於孫權而言,關羽是巨大隱患。倒不如殺了一了百了,殺了,既可以削弱劉備。又可以獻首級於曹操,藉機換取曹操的信任。然後聯合曹操一起,瓜分劉備的地盤。

早在魯肅給他獻“榻上策”時,他就想吞併荊州益州,繼而獨霸江南了。只是因各種因素限制,他一直沒機會落實心中之所想。

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魯肅傳》

赤壁之戰後,曹操勢力退出長江流域,孫權覺得自己機會來了,就派周瑜進攻益州。但不想,周瑜卻死在了路上。而在周瑜病死前後,劉備慢慢作大,從中間攔住了東吳向益州擴張的路線。曹操也攻打江東,壓得孫權喘不過氣來。爲了維繫聯盟關係,共抗曹操,這使得孫權不得不暫時掩藏自己剛燃起的野心。把擴張目標改到了徐州方向。

東吳派兵攻打荊州時 最後爲什麼非殺關羽不可 第3張

後來,孫權屢次在合肥折戟。加上呂蒙又偷襲荊州得手,這讓孫權吞併益州的野心,在憋了十年後,又重新燃燒了起來。

這一點從史料中是可以找到證據佐證的。

比如《周泰傳》中就記載,關羽死後,孫權就拜周泰爲漢中太守。

吳軍還沒進益州呢,孫權就把官先封好了。

其預謀吞併益州的用心,已昭然若揭。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三國志·周泰傳》

所以說,殺關羽,是適合孫權當時的利益訴求的。殺關羽只是孫權計劃的第一步,他的最終計劃,是借勢,拿下益州,與曹操平分天下。

只不過,曹魏並沒有按孫權的計劃行動。

曹操得到關羽首級後,先是厚葬了關羽。

隨後又派曹仁、徐晃,攻打襄陽,趕走了孫權派到襄陽的部將陳邵。

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

在曹操看來,孫權還是太嫩。

東吳派兵攻打荊州時 最後爲什麼非殺關羽不可 第4張

曹操死後,曹丕又派兵駐屯新野,對荊州進行軍事威脅。曹家父子二人,自始至終,沒有一點對劉備用兵的跡象。

孫權這時候才發現,自己想借刀殺人,想把曹魏當作刀。豈不料在曹操的眼裏,他纔是刀。他替曹操解決心腹大患後,曹魏立即把矛頭對準了他。他實在承受不起被兩線夾擊的威脅。但怎奈木已成舟。

後悔之餘,孫權馬上派諸葛瑾到益州與劉備和解。包括他後來打贏夷陵之戰後,也是第一時間派人到白帝城和解。他的目的,就是想緩解與劉備的矛盾。即便不能緩解矛盾,嚇唬住劉備,不致使江東被雙線夾擊。

但孫權這前後不一的騷操作,不僅讓劉備感覺智商受辱。讓後人看這段歷史時,也是哭笑不得。

東吳派兵攻打荊州時 最後爲什麼非殺關羽不可 第5張

總的來說。誅殺關羽,適合孫權當時的利益訴求。可以說,當時的孫權,已經做好了吞併益州,與曹操南北對峙的準備。然而事實證明,一旦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孫權即成爲曹魏的首要打擊目標。想靠討好曹操而進取益州,不過是夢囈罷了。因爲東吳的實力,是明擺着的,直到蜀漢滅亡的那一刻,也無法突破永安。更別說吞併益州了。

把話說白了,攻略益州,對孫權來說,其實是一步死棋。他的夢想,實現不了。

既然他做不到,那他就不該殺關羽。關羽如果活着,在劉備軍攻略隴右、涼州的戰爭中,肯定有大作爲。劉備得了利,孫權進一步敲詐勒索,他肯定能從劉備手上再榨油水。這對東吳而言,是最穩妥的發展方案。

而關羽死了,不僅是劉備,可以說,是整個孫劉聯盟,就損失了一位極其稀有的既精通騎兵戰術,又精通水軍戰術的大將。可以說,搞死曹魏,從這一刻起,就幾乎是沒有任何機會了。

當然,孫權也有本事。

殺了關羽,開罪於劉備,卻打贏了劉備,又打贏了曹丕。在曹劉的連番攻擊下,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保住了家業。

但有一說一。如果再給孫權一次機會,他還敢這麼在刀尖上反覆作死嗎?

大概率,他是不敢的。萬一輸了,那真是滿盤皆輸,一點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而這也正是他後來專心與蜀漢聯盟的原因。

所以,殺關羽這件事,對於東吳而言,孫權做了是一件無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