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王平都做過些什麼?爲什麼會說他對三國如此重要?

王平都做過些什麼?爲什麼會說他對三國如此重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王平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平雖是個文盲,但如果沒有他,蜀漢估計得提前十幾年滅亡。

王平都做過些什麼?爲什麼會說他對三國如此重要?

有句老話,叫做“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其大意是說,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忠貞。

把這句話放在蜀漢將領王平的身上,最爲合適不過。

甚至還可以說,王平的出現和存在,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三國的走向,要是沒有他,恐怕蜀漢恐怕早就沒了。

那麼,王平都做過什麼呢?爲什麼會說他如此重要呢?

王平能被後人所熟知,還要拜失守街亭的馬謖所賜。

最早的時候,王平原本是曹操麾下的一名低級軍官,漢中之戰爆發後,王平隨曹魏大將徐晃出征,由於曹操大敗,王平選擇投降劉備,成了劉備手下的一名牙門將軍。

所謂牙門將軍,其實在當時只是一個不入流的武官職務,由此可見,當時的王平還只是個小角色。

畢竟他一來是個降將,二來之前確實也名不見經傳。

並且,根據史料記載,王平沒讀過什麼書,大字都不認識幾個,但誰也沒想到,在不久後,這個堪稱“文盲”的小人物,卻展現出了不亞於名將的能力。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組織第一次北伐,由於主力部隊正在攻取隴西地區,因此,諸葛亮便將防守街亭、阻擋曹魏援軍的重任,交給了時任參軍的馬謖。

按照諸葛亮的設想,街亭此地是關中通往隴西的必經之路,因此,只要守住街亭,等到自己拿下隴西后,那麼舉兵北伐就會手到擒來。

並且,街亭地處險要,只要設置好防禦工事,曹魏援軍一時半會是打不過來的。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諸葛亮的想法不錯,計劃也沒問題,但壞就壞在負責鎮守街亭的馬謖身上。

馬謖率軍抵達街亭後,根本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而是將部隊駐紮在山上,試圖居高臨下防守街亭,忽略了山上遠離水源的致命破綻。

最終,曹魏大將張郃採取斷馬謖水源的策略,將馬謖困在山上後,又大舉進攻,導致馬謖大敗,諸葛亮的北伐計劃也因此破產。

事後,諸葛亮不得不將馬謖軍法處置,這也是“揮淚斬馬謖”典故的來源。

王平都做過些什麼?爲什麼會說他對三國如此重要? 第2張

而在馬謖未敗之前,隨其出征的王平就已經意識到馬謖的佈置有問題,並且,多次對馬謖進行諫言,請求他改變策略,但馬謖始終未能聽進去。

當然,僅僅憑藉看出問題並諫言還不足以稱王平有能力,他表現最出彩的,是在街亭慘敗之後。

街亭的失守,讓張郃可以率軍長驅直入隴西,這就造成了諸葛亮面臨着前後夾擊的危險,爲了避免這種危險,諸葛亮只得選擇撤軍返回漢中。

不過,撤軍需要時間,如果此時張郃追上諸葛亮的話,那麼蜀軍就麻煩大了。

就在此時,王平挺身而出,先是收攏在街亭大敗後,潰敗四逃的蜀軍,隨後,將這些人組織起來,擂響戰鼓把守營地。

這樣一來,就讓張郃犯了迷糊,他以爲前方埋有伏兵,因此就不敢輕舉妄動。

而他這一迷糊,就給諸葛亮換來了極其寶貴的撤退時間,之後,不僅蜀軍主力得以返回漢中,包括在街亭大敗後潰散的兵卒,也在王平有條不紊的收攏整頓下回到漢中。

整個過程,王平展現出了沉着冷靜的高素養軍事素質,他的表現,確實不亞於同時代的名將。

我們都知道,戰場上有句話叫做“兵敗如山倒”,意思就是一旦遭遇戰敗,兵卒們爲了活命就會四散而逃,因此也會加劇失敗的結果。

這種時候,別說組織反攻,就是將他們收攏起來都很困難。

但王平卻做到了,不僅成功收攏住了潰兵,還將他們組織起來,擺出疑兵陣勢迷惑張郃,這份過硬的軍事素質,以及臨危不亂的鎮定,就是放在整個三國,也能排上前幾名。

由此可見,王平在平日裏的治軍方面,絕對堪稱典範。

而在事後,王平也成了街亭之戰中,唯一一個受到諸葛亮褒獎的將領,不僅被拜爲參軍,諸葛亮還讓其統領無當飛軍,又進位王平爲討寇將軍,封亭侯。

自此,王平從一個偏將,成功轉型爲一員大將。

在此之後,王平又在“南圍之戰”,以及魏延之亂中,均有出色表現,而他最出彩的一場戰役,則是大破曹爽的“興勢之戰”。

先說“南圍之戰”,此戰中,王平又遇上了老對手張郃。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出岐山,同時這也是他第四次北伐,曹魏方面,統軍爲司馬懿,同時又派出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迎戰。

開戰後,諸葛亮快速進軍至上卦,並破壞了此處的麥田,導致魏軍極度缺糧,被迫從關中運糧充當補給。

在這種情況下,張郃向司馬懿提出,此時應當趁蜀軍遠道而來的機會,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用奇兵包抄蜀軍,截斷蜀軍後路,這樣才能快速致勝。

但司馬懿並未聽從,選擇了固守不出,當時因爲這件事,司馬懿還被軍長將士譏笑其是“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而在之後,司馬懿爲了爭取戰機,自己率主力攻打諸葛亮主力,同時遣派張郃去進攻鎮守南圍的王平,企圖在擊敗王平後,對諸葛亮形成鉗制之勢。

如果王平被擊敗,到時候張郃與司馬懿一合兵,那麼諸葛亮就危險了。

但是,王平成功地守住了南圍,史料記載,當時張郃數次發起進攻,但王平堅守不動,最終讓張郃無功而返。

這樣一來,王平就爲諸葛亮解決了側翼的安全,同時也粉碎了司馬懿試圖圍攻的計劃,正因爲王平免去了諸葛亮的後顧之憂,這才得以讓諸葛亮在之後的滷城之戰中,大敗魏軍,不僅斬獲魏軍三千人,還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

可以說,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取得的戰果中,王平佔據了很大的功勞。

如果說南圍之戰,王平僅僅是靠着堅守不動纔會有所建樹的話,那麼在諸葛亮死後的魏延之亂中,王平的表現稱得上是“力挽狂瀾”。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臨終前,安排楊儀等人退軍,但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願聽楊儀調遣,因此雙方爆發矛盾。

之後,魏延先行一步,率大軍搶在楊儀前面,並且,他還將所過之處的棧道全部燒燬,以此來阻擋楊儀。

最終,魏延先佔據了南谷口,並以此爲守,開始進攻楊儀。

王平都做過些什麼?爲什麼會說他對三國如此重要? 第3張

而在兩軍陣前,王平站了出來,痛斥魏延的先頭部隊,一番怒罵之後,讓魏延手下的將士頓覺羞愧,最終導致魏延軍心渙散,士卒也四散而去。

“平叱延先登曰:“公(指諸葛亮)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爲用命,軍皆散。”---《三國志》

也正是因爲王平的大義凜然和嚴詞厲色,不僅導致了魏延麾下軍心渙散,同時也讓魏延失去了與楊儀對抗的資本,最終魏延被斬。

而王平此舉,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諸葛亮死後蜀軍自相殘殺的悲劇,並且也是因爲他,保證了蜀漢北伐大軍能得以完整返回蜀地。

如果沒有王平此舉,那麼魏延與楊儀不可避免會有一戰,屆時,除了蜀軍內部自相殘殺之外,更重要的是,會讓蜀漢因此事受到重創。

要是這樣的話,就會讓剛剛失去諸葛亮的蜀漢雪上加霜,同時也會給曹魏攻打的機會。

《三國志》中,對於魏延之亂被迅速平定一事,也歸功於王平,正是因爲他在蜀漢生死存亡之際,用自身能力阻止了局勢進一步惡化,因此,說王平是”力挽狂瀾“絲毫不爲過。

此事之後,王平得以升遷,到了延熙六年(公元243年)時,王平已身兼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等職,負責統領漢中。

而在不久後,王平也將迎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魏時值曹芳當政,彼時的曹魏朝堂,司馬懿與大將曹爽明爭暗鬥,爲了壓制住司馬懿,曹爽決定從戰場找回些面子。

因此,在當年三月,曹爽率軍十萬,進攻蜀漢門戶漢中。

此時,鎮守漢中的正是王平,但當時他的麾下,僅有兵力不足三萬,因此,在曹爽進攻的消息傳來後,蜀漢不少將領都爲之驚恐。

畢竟當前的局勢是明顯的敵強我弱,拿三萬守軍對抗曹魏十萬大軍,無疑是以卵擊石。

所以,就有人對王平提出,不如放棄陽平關隘,讓魏軍通過,然後退守漢城、樂城,這樣等到涪城的援軍到了之後,再合力奪回關隘。

這個計劃,也不完全是不可行的,但王平當時就明確表示了拒絕。

在他看來,首先,涪城距離漢中有一千里之多,援軍來此需要時間,其次,若是把陽平關隘丟給魏軍,那麼就會給蜀軍造成大麻煩,即便是援軍來了,也不一定能奪回來。

因此,王平決定,利用地勢先挫一挫魏軍的士氣,同時給援軍爭取時間。

之後,王平下令將戰場往前推至興勢,並憑藉這裏險要的地形,將曹爽大軍死死地拖在這裏,讓其未能前進一步。

這樣一來,曹爽方面由於久攻不下,不僅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因爲出師不利,導致士氣越來越渙散。

最終,王平順利等來了援軍,並在費禕等人的合擊之下,使得曹爽大敗,丟盔棄甲後,狼狽逃走。

經由此戰,王平得以與鎮守南中的馬忠、駐守永安的鄧芝,共同被稱爲蜀漢的“平安三侯”。

王平都做過些什麼?爲什麼會說他對三國如此重要? 第4張

那麼,爲什麼會說王平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呢?其實答案,就在王平歸降蜀漢後,所經歷的每一次戰役之中。

首先,在街亭之戰裏,王平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風範,在蜀軍潰敗後,能迅速穩定局勢,不僅給諸葛亮的主力部隊爭取到了後撤時間,同時也避免了諸葛亮北張郃追擊的危險。

並且,他還收攏了潰敗的殘軍,沒有讓潰敗繼續加劇,這一點尤爲難得。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名將委實不少,能衝鋒陷陣,斬敵於萬軍之中的也有很多,但是,能在己方潰敗之際,依然如此鎮定,同時還能有條不紊收攏殘兵的並不太多。

尤其是,在收攏殘兵之後,還能馬上組織出疑兵之陣,這份膽色和智謀着實令人稱讚。

如果當時沒有王平,那麼張郃必然會長驅直入追擊諸葛亮,屆時諸葛亮能不能安穩返回蜀地就是個未知數了。

假如諸葛亮遭到張郃重創,損兵折將後返回蜀地,那麼必然會對他下一步的北伐計劃產生影響,說不定有可能就此放棄北伐。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街亭之戰中王平的表現,確實影響了之後的局勢。

再者就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王平出色完成的南圍之戰,也跟上述是同樣的道理,正是因爲王平保質保量完成了諸葛亮交給他的任務,這才得以讓諸葛亮取得了北伐戰果。

而較爲關鍵的,則是魏延之亂,毫不誇張地說,若不是王平,蜀漢當時危矣。

衆所周知,諸葛亮死後,蜀漢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因此魏延纔會做出那樣的舉動,但不管他因何這樣做,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行爲,給當時的蜀漢帶來了巨大的危機。

如果放任魏延與楊儀火併,最終受到損失的,不是楊儀和魏延個人,而是整個蜀漢政權。

並且,當時曹魏對於消滅蜀漢政權的決心也越來越強烈,他們是很樂意看到蜀漢內耗的,因爲這樣能讓他們得漁翁之利。

到那個時候,蜀漢陷入內部混亂,曹魏方面再適時出兵,恐怕就會提前讓蜀漢終結。

但正因爲王平喝散魏延的兵卒,從而讓魏延失去了對抗楊儀的實力,也避免了蜀漢發生內耗的情況發生,自然曹魏也沒有了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

因此從這一點來看,王平確實改變了歷史走向。

另外還有興勢之戰,興勢之戰中蜀軍大勝而魏軍大敗,對後來整體局勢產生了很大影響。

首先,曹爽因此戰的失利,聲望受到了嚴重打擊,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一日不如一日,這就爲他在不久後,於高平陵之變中被司馬懿誅殺埋下了伏筆。

如果此次是曹爽大勝,且不說蜀漢將會如何,單說在曹魏內部,曹爽的威望必將登上一個新的高度,那到時候,司馬懿就不一定能除掉他了。

除不掉曹爽,那麼司馬家篡權也就成了一紙空談,這樣一來,說不定曹魏還能延續下去。

除了曹魏方面以外,興勢之戰的勝利對蜀漢內部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經由此戰,費禕得以接替蔣琬上位,主持蜀漢大局。

而正是在費禕的主持下,蜀漢在當時得到了穩定的發展,並逐步走上正軌,史料記載,當時的蜀漢可謂是“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由此足可見費禕之功。

這一切的前提,很大程度都是建立在費禕擊敗曹爽的結果之上,而費禕之所以能擊敗曹爽,正是得益於王平能固守漢中的功勞。

因此,從上述幾次戰役後所帶來的影響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王平確實起到了影響、改變三國走向的作用,史載他大字都識不了幾個,並且也沒有鮮明的個性,但其遵履法度、且兢兢業業的特點,卻如同蜀漢堅實的後盾,讓蜀漢有機會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