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東吳佔據荊州大半爲何還毫無作爲?

三國時期東吳佔據荊州大半爲何還毫無作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部三國史,半部荊州史。“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烏林重創曹軍,曹操損失十萬人以上。曹操退回北方,留下曹仁徐晃等人守南郡、南陽郡。回去前派劉巴去招降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公元209年劉備南征荊州南部四郡,周瑜程普進攻南郡,孫權進攻合肥。劉備奪得荊州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公元210年周瑜程普攻下南郡長江以南部分。劉備去見孫權要了半個南郡。公元211年劉備率軍三萬入蜀,公元213年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蜀。公元214年劉備拿下蜀地。孫權向劉備討要桂陽、零陵、長沙三郡,劉備不給。公元215年孫權派兵攻打三郡,劉備率軍五萬支援關羽。曹操爲防止韓遂等人聯合劉備,於是率軍徵張魯。劉備不得已跟孫權議和,承認湘水以東的桂陽、長沙、江夏屬東吳。蜀漢只剩下半個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公元217年底劉備派偏師攻打漢中,公元218年全力攻打漢中。公元219年五月曹操從漢中退軍,劉備拿下漢中西部。六月派劉封孟達李豐攻打漢中東部,劉備進爵漢中王。蜀漢勢力達到頂峯。

三國時期東吳佔據荊州大半爲何還毫無作爲?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軍北伐,八月水淹七軍。光俘虜曹軍就三萬多人。關羽趁勢圍攻襄陽、樊城。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準備遷都以避鋒芒。荊州是天下之腹,是一把能直插魏國心臟的利刃。當年關羽圍襄樊能逼得曹操準備遷都就是如此。襄樊一破關羽大軍就能直撲許昌、洛陽。當年的劉表空有荊州,當時南陽郡襄樊這些地方就在劉表手上。當年關羽所鎮守的荊州有人口六十萬。兵力當在六萬以上,戰時動員應當在七萬以上。關羽能威震華夏原因。

內有憂逼:

公元218年宛守將侯音等反,曹仁率軍征討。關羽也有北上支援候音意圖。造反原因據曹瞞傳:南陽間苦繇役。是漢中之爭的後遺。公元219年正月讓曹仁暫時平定。在這段時間關羽在戰爭員,準備人馬糧草器械。曹操退軍到長安時涼州顏俊、張掖、鸞、黃華、麴演等人皆反。三國志:武威顏俊、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麴演等並舉郡反,自號將軍,更相攻擊。九月關中的許攸擁兵自重,不聽曹操的。曹操準備率軍攻打,鎮守關中杜襲勸說招撫。魏諷、劉偉、張泉、王粲的兩個兒子、宋忠的兒子等人密謀襲擊曹操的大本營鄴城。有人認爲是在響應關羽。因陳禕向曹丕告密而失敗了。十月洛陽周圍地區的羣盜紛紛響應關羽。羣盜一般是指造反的老百姓。三國志:樑、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樑在司隸州三川郡,洛陽城也在這個郡。郟、陸在司隸州弘農郡。他們造反的原因是因爲苦於徭役,跟南陽郡侯音造反原因是一樣的。三國志: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爲叛亂,縣邑殘破。

曹軍疲於東西兩線:

公元219年五月曹操大軍和漢中諸軍從漢中撤退。三國志:夏五月,引軍還長安。冬十月,軍還洛陽。也就是說直到十月曹操主力大軍纔到洛陽。七月東吳在攻打合肥。據三國志: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就是說青徐豫都在防禦東吳。當時溫恢對裴潛曰:東吳雖然進攻這裏,但不構成威脅。我真正擔心的是荊州方向。現在洪水已經來了,而曹仁的孤軍卻沒有防備。關羽驍勇善戰,率領精銳部隊,藉着地利進攻,一定會造成禍害。然後關羽水淹七軍。東吳跟曹操聯合後。曹操命令溫恢裴潛張遼的部隊趕往荊州。還沒有到關羽就退軍了。三國志: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孫權是十月跟曹操聯盟的。徐晃當時駐軍宛城因兵力不夠所以沒敢救襄樊。

藉助水勢: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軍北伐攻襄城。曹操派于禁率三萬多人迎戰。于禁的戰敗完全是因爲洪水。三國志: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于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關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於是關羽圍攻襄樊。襄樊一破就能直逼許昌,洛陽。關羽是帶了水師北上佔據漢水以隔絕南北的。魏軍要援救襄陽必然要渡過漢水,偏偏魏軍水師不行。三國志: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曹丕徵吳就曾對着長江嘆息:魏雖有武騎千羣無所用。當時天降大雨漢水暴漲,是不利於魏軍渡江。

三國時期東吳佔據荊州大半爲何還毫無作爲? 第2張

公元219年東吳奪得蜀漢所據荊州部分,這樣東吳就據有荊州除南陽郡、半個南郡(曹操在此成立襄陽郡)、半個江夏郡之外的荊州。有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武陵郡、桂陽郡、長沙郡、零陵郡。東吳所佔據的荊州大約有二十多萬戶,人口大約一百萬。整個東吳有人口二百三十萬,軍隊二十三萬。後世的南方政權也是實行過從荊州北上中原的軍事行動。例如東晉和南宋。桓溫就是從荊州北伐中原的。晉書:溫遂統步騎四萬發江陵,水軍自襄陽入均口。溫自江陵北伐,行經金城。(金城是魏晉帝后的別宮,修在洛陽城邊)桓溫一舉破許昌,洛陽等收復中原大片土地,請求遷都洛陽。晉書:溫葬畢視事,欲修復園陵,移都洛陽,表疏十餘上,不許。南宋時抗金名將岳飛認爲要恢復中原首要在襄陽六郡,當時在僞齊手上(襄陽六郡指的是襄陽府、郢、隨、唐、鄧、信陽。襄陽府就是三國時的襄樊、郢就是江陵、剩下的屬南陽郡)宋史:飛奏:襄陽等六郡爲恢復中原基本,今當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宋史)趙構讓岳飛率軍收復襄陽六郡。收復後讓岳飛坐鎮襄陽準備北伐中原。宋史:命飛屯襄陽,以窺中原,曰:"此君素志也。"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孫權得到荊州後無論是兵力將士後勤都遠勝當年的關羽,但從未達到關羽當年所達到的高度。我認爲原因有

東吳主攻淮南(合肥、新城),沒有荊楊兩路北伐,沒有利用荊州這把利刃(荊州方向兵力太少):

周瑜呂蒙都是主張以荊州爲主攻方向的。周瑜: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呂蒙: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爲國家前據襄陽。魯肅雖然沒有講從荊州北上,但他說過荊州是帝王之資也。自公元219年奪得荊州後,東吳北伐了十多次,都是勞而無功。東吳的主攻方向一直是淮南合肥新城一線。

公元231年東吳北伐引誘魏軍,孫權率大軍在九江郡的阜陵縣伏擊。荊州方向沒動。

公元233年北伐,孫權率軍攻合肥、新城,這一路數目不詳。全琮率五萬人攻六安(阜陵縣)。荊州方向沒動。

公元234年蜀漢東吳聯合北伐,東吳分三路。孫權親率大軍攻合肥新城。孫韶、張承等向廣陵。陸遜諸葛瑾一路攻江夏郡。主攻還是淮南那邊。孫權一路近十萬,孫韶、張承一路偏軍一萬。兩路都是進攻淮南。而荊州方向陸遜諸葛瑾卻只有一萬人而已。說明荊州的駐軍根本沒動。

公元236年倒是準備從荊州一路北伐,但孫權一路主力沒打就退了。陸遜諸葛瑾一路斬了千人就回來了。

公元237年東吳兩路北伐。全琮攻六安,朱然攻江夏郡。主攻還是淮南方向。荊州方向卻只給朱然兩萬人馬。

公元241年分四路北伐,兩路攻淮南兩路攻荊州。這次孫權沒有參與。全琮攻淮南,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諸葛瑾攻柤中。只知道朱然五萬,諸葛父子應該各率本部一萬,全琮應該五萬。

公元241年之後的北伐都是偏師而已。東吳多次北伐都是以淮南爲主攻方向。東吳在荊州方向動用的兵力遠遠少於淮南方向。荊州的駐軍個人猜測應該近十萬的,但荊州方向北伐卻只是一萬人、兩萬人、五萬人。而公元231年武陵郡蠻造反,東吳都集結五萬人平叛。北伐卻如此少兵?

三國時期東吳佔據荊州大半爲何還毫無作爲? 第3張

公元241年東吳四路北伐,兩路淮南兩路荊州。當時荊州人殷禮就曾建議:把朱然、諸葛瑾的部隊歸陸遜指揮猛攻襄樊。朱然五萬人,諸葛瑾一萬,陸遜本部一萬。朱桓率軍攻淮南。陛下您率軍進攻豫州淮陽,以牽制豫、青、徐的魏軍。再聯合蜀漢牽制魏國西線。這樣魏國軍力分散,只要有一路勝利魏國軍心瓦解。我們就能趁勝進攻中原。孫權沒有同意。孫權死後東吳也不從荊州北伐還是合肥新城方向。文欽毌丘儉七萬人在淮南起事,魏國集結十五萬人平叛。魏國主力在東線,東吳也沒有趁機從荊州北伐。諸葛誕十餘萬在淮南起事,魏國調集二十多萬圍壽春十個月。東吳派了前後十萬人支援,荊州方向也還是沒動。諸葛恪二十萬北伐圍新城,魏國調集援軍二十多萬。荊州方向還是沒有動。魏國的兩次叛亂司馬師、昭除了調中軍外還抽調了駐守荊州和豫州的軍隊。可以說是魏國荊州部分是十分虛,而且主力盡在淮南。

東吳從未從全力北伐,利在鼎足:

東吳有二十三萬的常備軍,如果全力北伐集結二十萬人是沒有問題的。但孫權在世時並沒有舉國北伐,最多時不過十萬左右。有時讓朱然、諸葛瑾、諸葛恪帶着一兩萬偏師就去了。有時五六萬,還分兩路。公元241年零陵太守殷禮曾諫:若不悉軍動衆,循前輕舉,則不足大用,易於屢退。民疲威消,時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就是說我們不全力北伐,還是跟以前那樣人馬不多,則不能成事,容易多次無功而返。而空費錢糧,時間一久府庫一空,不是北伐的良策。蜀漢官員就認爲東吳跟蜀漢聯盟,東征根本不會跟我們併力北伐:今議者鹹以權(孫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諸葛亮講: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是說東吳不能越過長江,就像魏國不能渡過漢水。不是力量有餘而有利益不取。我的看法就是東吳不肯付出越長江的代價,就像魏國不願意勞師遠征蜀漢。魏國伐蜀計劃,大臣皆以後勤代價太大反對。東吳雖然多次北伐,但很少跟蜀漢併力北伐。公元234年那次聯合北伐還是諸葛亮親自寫信給孫權才答應的。連魏國都認爲東吳不過是作樣子。所以魏國策略是西守東攻,只要援軍一來東吳就會退軍。公元234年蜀漢東吳聯合北伐,魏明帝親率軍支援淮南。魏明帝講: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徵之,比至,恐權走也。就是說你們好好堅守,我會親率援軍去。可能我還沒到孫權就跑了。結果孫權真的跑了。公元234年五月北伐,七月就退軍。公元241五月北伐,六月就退軍。那裏像真正北伐的樣子?魏國援軍一到馬上就跑。每次東吳北伐魏國守軍都遠少於吳軍,但卻一直不能破反爲魏軍所破。魏國援軍一到立馬就跑。東吳戰績多是斬俘千餘人。

孫權也曾想過把荊州做爲大本營,公元220年定都武昌。因爲這個地方正好在腹中心。在武昌能更好的抵抗魏國來伐蜀漢來徵。同樣也是伐魏徵蜀的好地方。西晉時羊枯曾對司馬炎講如果現在不伐吳,萬一吳人遷都武昌和換一個賢君。那我們就滅不了東吳了。公元229年孫權遷都回建業,把武昌定爲陪都。是迫於江東士族的壓力。東吳有句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東吳政權的建立是靠江東士族的支持,所以纔不得已遷回建業。三國都想統一天下,曹魏是不用說。蜀漢也是把興復漢室掛在嘴上。東吳缺乏統一天下的上進心,也從來不提剿滅魏賊申張大義於天下的口號。就是一個偏安的小朝廷。孫權死後諸葛恪北伐新城大敗。魏國想趁機大舉伐吳,鄧艾反對講: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就是說江東士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足以自保。縱觀東吳北伐都是勞而無功,反而魏國來伐蜀漢來徵東吳卻能大勝。

孫權把牢軍權,不信任楊荊豪強:

孫權用人還可以,統軍打仗實在不行。東吳政權是靠淮泗軍人集團(跟着孫堅孫策南征北戰)和流亡北士(就是北方避戰亂來到江東的士人)在江東站穩腳跟,對江東士族打壓拉攏。孫策的江東是完全靠武力打下來的,而且殺了不少人。孫盛評價: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每逢北伐常常都是孫權親統大軍,其他率軍北伐的也都是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如全琮、朱然、諸葛瑾、諸葛恪、步騭等。自周瑜魯肅呂蒙相繼去世,淮泗集團已經無人能擔統帥了。公元220年呂蒙去世前,孫權再問誰能接任。陸遜已經接任了現在再問。呂蒙也明白了,於是推薦朱然。但是公元222年劉備率軍徵東吳,才改爲陸遜爲大都督。但是之後陸遜地位雖然遠超周瑜魯肅呂蒙,但實際上是不能相比的。東吳北伐陸遜有參與皆是配角,人馬不過一萬。東吳自赤壁之後北伐至少十五六次,孫權親統大軍的就有近十次。其餘都是全琮朱然諸葛恪率偏師。雖然江東人陸遜做了大都督,但無軍權。顧雍做了丞相,實際上是個顧問。

三國時期東吳佔據荊州大半爲何還毫無作爲? 第4張

孫權在國內實行特務統治,主要還是打壓江東人。三國志:時中書典校呂壹,竊弄權柄,擅作威福,遜(陸遜)與太常潘濬同心憂之,言至流涕。呂壹誣告丞相顧雍、駙馬朱據、江夏太守刁嘉等人。當時包括太子和淮泗、流亡北士都上書,雖孫權都置之不理。後來孫權處死了呂壹。但我認爲孫權心知肚明,只是拿呂壹當槍使。不久之後發生了南魯黨爭(太子和魯王爭皇位),藉着黨爭處死、流放、免官了一批江東人。流亡北士淮泗將領沒事,反而升官。絕對是孫權故意造成黨爭的,因爲是他給魯王的待遇跟太子一樣才引起黨爭。江東士族軍政高官的只有陸遜和顧雍,但一個沒權個顧問。南魯黨爭之後,軍政最高官都由流亡北士擔任。步騭任丞相,諸葛恪任大將軍駐武昌。公元252年孫權去世,留下五位顧命大臣。。五位只有孫弘是江東本土士族。諸葛恪是流亡北士之後、滕胤爲流亡北士、呂範是淮泗將領、孫峻是宗室。孫權死的當天孫弘就想僞詔除掉諸葛恪,結果被反殺。

荊州自古以來多俊傑,東吳得到荊州後也並未起用荊州豪強。三國志吳傳中六十多人的傳記只有潘濬一個荊州人。原本是劉備手下,東吳偷襲荊州後投降了東吳。其他人在三國志中連名字都沒有。主要還是東吳防着荊州人通蜀漢。因爲蜀漢官員大多是荊州人:蔣琬、費禕、楊儀、鄧芝、魏延、廖立、李嚴、廖化、向郎、馬良、馬謖、龐統、羅憲、霍弋、董允、習楨等。這些人皆是荊州豪強士族。劉表在世時荊州豪強很多就投了劉備,劉琮投降是又有一批不願意投降的荊州豪強跟着劉備南下。公元220年荊州豪強習珍聯佔領武陵郡七個縣,並聯合武陵郡太守樊胄舉事歸蜀漢。當時東吳準備萬人前去平叛。最後兵敗,習珍謂羣下曰:受漢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何爲者?這個受漢厚恩,是受漢中王劉備厚恩。所以說荊州系的官員是難以得到孫權信任的。後來武陵太守曾密告潘濬要投蜀漢,因爲蜀漢大將軍蔣琬是潘濬表哥。雖然當時孫權表示信任並把太守免官。但也可以見的當時東吳並不信任荊州人,連江東人都不信任何況荊州人。荊州的豪強跟蜀漢的荊州系官員要不是同宗、要不就是姻親、要不就是親戚。東吳雖然把諸葛瑾、朱然、步騭、諸葛恪派往荊州鎮守,但也不會從荊州全力北伐。東吳只是想保住這個門戶而已。

東吳內政治理是三國中最差的(百姓苦,叛亂多):

三國之中東吳的內政統治是最差的。爲解決軍費不足多次發行大錢(大面額的銅錢),榨取百姓血汗。據三國志:公元236年鑄大錢,一當五百。就是說一枚大錢抵原來的五當銖小錢五百。(大錢的重量也就是原來四五個小錢,也就是說五百銖小錢可以鑄一百個大錢。然後可以換五萬小錢。)赤烏元年春(公元238年),鑄當千大錢。(說明東府庫一空)劉備當年奪蜀後發行直百錢就讓後世罵的不行。孫權更歷害,卻少人罵。近些年出土了東吳的當二千錢、五千錢,但三國志中並沒有記錄。有人猜測是私人鑄的。但我有個疑問就是私人鑄的老百姓認嗎?東吳政權認嗎?就算私鑄也是造東吳已發行的貨幣。就好比現在中國最大面額是一百,總不能造假幣的造五百吧。

從孫權多次下詔也可得知,東吳百姓不堪重負。1公元234年:戰爭長期不停,百姓苦於徭役,年成有時歉收。要放寬各種拖欠的租稅,不要再督促課徵。2公元238年:天下尚未平定,敵仇仍然存在,軍民十分勤苦,我確實清楚明白。然而過分勞累百姓,這也是實在不得已而已。3公元240年:近期以來,百姓所負賦稅徭役甚重,又碰上水旱災害的年歲,糧食歉收,而官吏或有不良者,侵佔百姓務農時間,以致造成人民飢餓困苦。4公元242年:現在天下尚未平定,百姓勞苦物資貧乏。5公元250年:免去拖欠的賦稅,借貸給百姓種糧。6公元251年:省徭役、減徵賦,解除百姓因賦稅徭役帶來的苦累。

三國時期東吳佔據荊州大半爲何還毫無作爲? 第5張

自公元200年孫權繼位到公元239年,四十年間叛亂頻繁。1公元200年廬江太守李術反。江表傳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2公元203年山寇復動,還過豫章,使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3公元204年賊洪明、洪進、苑御、吳免、華當等五人,率各萬戶,連屯漢興,吳五六千戶別屯大潭,鄒臨六千戶別屯蓋竹,同出餘汗。(豫章郡) 4公元205年權使賀齊討上饒,分爲建平縣。6公元208年而歙賊帥金奇萬戶屯安勒山,毛甘萬戶屯烏聊山,黟帥陳僕、祖山等二萬戶屯林歷山。(豫章郡) 7、8公元211年吳郡餘杭民郎稚合宗起賊,複數千人。會稽郡東冶五縣賊呂合、秦狼等爲亂。 9公元213年豫章東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爲賊亂,衆萬餘人。 10公元215年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爲賊,陵陽、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 11公元220年荊州豪強習珍聯佔領武陵郡七個縣,並聯合武陵郡太守樊胄舉事歸蜀漢。當時東吳準備萬人前去平叛。12元221年丹楊、鄱陽山賊蜂起,攻沒城郭,殺略長吏,處處屯聚。13公元225年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衆數萬人。 14公元226年呂岱既定交州,復進討九真,斬獲以萬數。 15公元228年是時丹楊、吳、會山民復爲寇賊,攻沒屬縣。數年平定,招撫萬人。 16公元231年遣太常潘濬率衆五萬討武陵蠻夷。打了三年半才平定。 17公元234年廬陵賊李桓、羅厲等爲亂。 18公元235-237年平山越人。(三年平定。但山越人自孫策時就依山而保。孫權繼位後多次派軍征討,沒有十次也有八次了。可以說東吳用了近四十年) 19公元236年鄱陽賊彭旦等爲亂。 20公元239年蔣祕所領都督廖式殺臨賀太守嚴綱等,自稱平南將軍,與弟潛共攻零陵、桂陽,及搖動交州、蒼梧、鬱林諸郡,衆數萬人。一年多平定。 大小二十次叛。數萬人的七次、萬人的有五次,剩下九次數千人和數目不詳。楊州十六次、交州兩次、荊州兩次。平叛時間短則數月、中則一年、長則數年。

因爲這些原因東吳未能再現當年關羽威震華夏,得到荊州這個要地卻只用來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