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治爲什麼要逼死舅舅長孫無忌?

李治爲什麼要逼死舅舅長孫無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治爲什麼要逼死舅舅長孫無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從長孫無忌的身份地位來看,可能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最終竟然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貶官流放,直至被逼自殺的。因爲,長孫無忌不僅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畫像中,位列第一的開國功臣,而且還是貨真價實的皇親國戚,唐太宗李世民是他親妹夫,唐高宗李治更是他一手扶持登上帝位的親外甥。之所以長孫無忌會有此悲慘結局,其原因無外乎就是“功高震主”,他的權力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皇權,也就必然要遭到打壓和懲罰。

李治爲什麼要逼死舅舅長孫無忌?

其實,我們看歷史上那些權臣們,有幾個是結局好的?像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清朝的多爾袞、鰲拜等人,不是死後被抄家清算,就是在權力鼎盛時被一舉拿下,結局都不太好。所以,長孫無忌被賜死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誰讓他的權勢已經令皇帝不安了呢?再說唐太宗李世民爲了皇位,連自己的親兄弟殺起來都毫不手軟,那唐高宗李治拿長孫無忌這個親舅舅動手,也就毫不奇怪了。

被莫名其妙拉入“謀反”案件的長孫無忌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在已經是皇后的武媚娘(武則天)的授意下,其親信中書令許敬宗、侍中辛茂將在查辦一個非常小的案件時,將矛頭指向了當時約等於大唐政權二號人物的長孫無忌。武則天之所以會對長孫無忌下手,主要就是因爲唐高宗李治在廢掉王皇后,改立她爲皇后時,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這也是武則天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的主要原因。

案件的起因是有一個叫李奉節的人,指控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結交朋黨,唐高宗就派中書令許敬宗、侍中辛茂將等人前去調查;也許是許敬宗等人刑訊逼供下手太狠,韋季方實在是受不了,就企圖自殺,但是自殺未遂。本來這件事和長孫無忌是毫無瓜葛的,不過,因爲有武則天對許敬宗等人藉機扳倒長孫無忌的暗示在前,許敬宗就靈機一動,準備將這個案件擴大化,將長孫無忌拉進這個案件中來。

許敬宗於是上奏唐高宗說,韋季方自殺並不是因爲一個簡單的朋黨案,而是另有重大隱情,他在奏疏中說:“季方欲與無忌(長孫無忌)構陷忠臣近戚,使權歸無忌,伺隙謀反,今事覺,故自殺。”也就是說韋季方自殺並不是因爲那個小案件,而是因爲他與長孫無忌密謀陷害忠良和皇親國戚,奪取朝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這樣一來,原本的小案件就成了驚天大案,而且還涉及到了皇帝的親舅舅。在唐高宗李治的默許下,許敬宗連夜突審韋季方,第二天許敬宗就向唐高宗報告,說韋季方已經招供,長孫無忌是因爲當初他主張擁立唐高宗的長子李忠爲太子,現在李忠的太子之位被廢,長孫無忌擔心唐高宗會對怪罪他當年擁立李忠的行爲,於是就與韋季方等人密謀發起政變。

其實,長孫無忌與韋季方的朋黨案是毫無瓜葛的,但是,在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暗示和引導下,由許敬宗等人親自操作後,長孫無忌謀反的罪名就一條條被羅織起來了,從子虛烏有逐漸變成了鐵證如山。顯慶四年(659年)四月二十二日,唐高宗下旨削除了長孫無忌的爵位和封邑,貶爲揚州都督,但是,並不讓他到揚州就任,而是將其遣送到了邊遠的黔州,權傾朝野的長孫無忌政治生涯就此徹底結束了。從案件開始調查到長孫無忌被流放,僅用了不到二十天時間,可見唐高宗打倒長孫無忌之心是如何迫切了。

在拿下長孫無忌之後,唐高宗又大肆株連,將長孫無忌一黨的成員趕盡殺絕,凡是牽連到的官員不是貶官就是流放,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被誅殺的人也有不少。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下旨讓李勣、許敬宗、辛茂將等人再次重審長孫無忌謀反案件,這一次,唐高宗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想置長孫無忌死地。

許敬宗立即領會了唐高宗的意圖,馬上派出自己的心腹中書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再鞫(ju)無忌反狀”,就是對長孫無忌進行再次審問。袁公瑜也非常明白自己此行的目的,哪裏還有必要再審?他在見到長孫無忌後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自己此行的目的,長孫無忌此時已毫無反抗之力,最終只得自縊而死。隨後,唐高宗和武則天對長孫無忌一黨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清洗,原來打擊不夠的,再次打擊,該殺的殺,該貶的貶,該流放的流放,總之是不能放過一個。

唐高宗李治對舅舅長孫無忌被人陷害的曖昧態度

也許有人有這樣的疑問,長孫無忌畢竟是唐高宗李治的親舅舅,又是他一手將李治扶上太子的位子,然後又不遺餘力的將他扶上皇帝的寶座的,唐高宗李治怎麼能夠對他舅舅下得了手呢?打擊長孫無忌可能是武則天一手操作的吧?但是,通過李治對長孫無忌的態度來看,他可能比武則天更迫切想除掉長孫無忌。

唐高宗在接到許敬宗報告長孫無忌參與謀反的奏疏後,表面上表現得是十分震驚的,他作出大驚失色的表情說:“怎麼會有這種事?舅父遭到小人離間,小小的猜忌可能會有,何至於謀反呢?”不過,他還是安排許敬宗深入調查,要求掌握確鑿證據。

當許敬宗將調查結果交給唐高宗時,唐高宗甚至哭着說:“舅父如果真的謀反,朕也決不忍心殺他,如果殺了他,天下人將把朕當着什麼人?後世將把朕看成什麼人?”但是,在許敬宗拿漢文帝誅殺舅父薄昭一事舉例後,李治立即同意將長孫無忌逮捕治罪了。

從許敬宗上奏說長孫無忌謀反,到唐高宗同意許敬宗將長孫無忌逮捕,這期間,如果唐高宗李治真的不相信長孫無忌謀反,想還其清白的話,最起碼他應該慎重的對證據進行覈實,親自了解一下案件的具體細節吧?無論如何應該親自見一下自己的舅父,當面問一問吧?

可是,從長孫無忌被牽扯進案件,到長孫無忌被免官逮捕,再到長孫無忌被貶出京城趕到黔州,這段時間裏,唐高宗竟然與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一面都沒見,就這樣相信了許敬宗的調查,聽任了對長孫無忌謀反的栽贓陷害。從唐高宗對舅舅謀反一事的曖昧態度來看,正是他迫切地希望藉助別人之手,扳倒擋在自己前面的長孫無忌。

其實,長孫無忌謀反一事,不論是許敬宗還是唐高宗,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這就是一件貨真價實的“莫須有”案件。直到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才爲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平反,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可是,此時長孫無忌已經自殺近十五年了。

長孫無忌強勢的“相權”,嚴重挑釁了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皇權”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長孫皇后的親哥哥,又是凌煙閣排在第一位的功臣,在唐太宗執政期間,他就是唐太宗所倚重的朝廷重臣。原本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是魏王李泰,他是想冊封李泰爲太子的,可是在長孫無忌的支持下,唐太宗李世民最後選擇了李治爲太子,也就是說,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無忌一手扶上皇位的,不僅如此,在唐太宗去世時,長孫無忌也是唐太宗爲兒子李治指定的兩位託孤大臣之一,由此可見,長孫無忌對於唐高宗是多麼重要了,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位極人臣,權傾朝野。

在唐高宗李治繼位以後,長孫無忌繼續爲自己長期掌控朝廷做準備,在長孫無忌的主導下,唐高宗李治被動地冊立了長子李忠爲太子,這也正是長孫無忌更爲長遠的計劃,他不僅擁立了唐高宗李治登基,又想接着擁立現在的皇儲、將來皇帝,以確保長孫無忌一黨以擁立之功,得以達到長盛不衰的目的。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爲,也就不可避免地觸及到了李治的皇權,讓李治感覺自己好像是一個傀儡皇帝一樣,使他對舅舅由感激逐漸變成了害怕和反感。

我們可以通過兩件事,來看看長孫無忌的相權,是如何凌駕在唐高宗李治的皇權之上的。第一件事是永徽四年(653年)的“房遺愛謀反案”。房遺愛是唐初名臣房玄齡之子,他的老婆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事情的起因是高陽公主慫恿老公房遺愛,與哥哥房遺直爭奪其父房玄齡樑國公的爵位。可是,因爲房遺直是長子,爵位理當由他繼承,怎麼可能給弟弟房遺愛呢?

高陽公主爲了從房遺直那裏將樑國公的爵位搶去,就跑到哥哥唐高宗李治那裏說房遺直非禮她。高陽公主畢竟是金枝玉葉,被人非禮還得了。李治就準備讓人調查處理,這時候長孫無忌主動站出來將調查的任務接了過去。其實,長孫無忌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想借這件事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因爲當初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儲時,大臣們是分成兩派的,一派是長孫無忌等人,選擇擁立當時還是晉王的李治,另一派擁立的是魏王李泰。而房遺愛則是站在李泰那一邊的,也就是說房遺愛就是長孫無忌的政敵。因爲房遺愛的駙馬身份,許多站在魏王李泰那邊的王公大臣,都與房遺愛走得比較近,長孫無忌就是想通過這個“性騷擾”的案件,將自己的政敵一網打盡。

最後,這樁性騷擾案件,在長孫無忌的調查辦理下,竟然變成了一樁“謀反案”,他不斷將案件複雜化、擴大化後,將朝廷上下自己的政敵幾乎全部牽連到其中。而此時的唐高宗李治對朝政則基本上沒有什麼發言權,全部聽由長孫無忌獨斷專行。案件最後處理結果是:房遺愛(駙馬)薛萬徹(李世民妹夫)、柴令武(唐太宗外甥兼女婿)斬首;荊王李元景(唐高宗叔叔)、吳王李恪(唐高宗弟弟)、高陽公主(唐高宗妹妹)、巴陵公主(唐高宗妹妹、柴令武之妻)賜自盡。而其他被貶官流放的皇親國戚則更多。

長孫無忌對這個案件的處理結果震驚朝野,連唐高宗李治也大受刺激,他不相信這麼多皇親國戚都參與了謀反,可是又沒有推翻長孫無忌定案的能力。無奈之下,唐高宗流着淚懇求舅舅長孫無忌,希望能夠留下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的性命,唐高宗對長孫無忌說:“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

唐高宗用了“匄”這個字,從字意看就是“乞求”的意思,一個皇帝需要向大臣乞求留下自己叔叔和兄長的性命,可想唐高宗這個皇帝當得多窩囊了!但是,唐高宗得到的答覆卻是“不可”。唐高宗的請求被無情地拒絕了,皇權的尊嚴在長孫無忌的相權面前已經是蕩然無存了。

第二件就是廢王皇后,改立武媚娘爲皇后的事了。永徽二年,武媚娘從感業寺被接進皇宮,開始了她第二次進宮的人生大逆轉。手段高明的武媚娘很快就通過自己的努力,擊敗了王皇后和原來受寵的蕭淑妃,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專寵,“不想當皇后的妃子不是好妃子”,皇后的位置也是武媚娘志在必得的,這樣一來,就必須扳倒擋在面前的王皇后。

因爲王皇后是唐太宗親自賜婚給唐高宗李治,而且得到了長孫無忌等人的大力支持,唐高宗和武則天如果想廢掉王皇后,沒有長孫無忌的許可,唐高宗是不敢自己做主的。永徽五年的一天,唐高宗李治和他寵愛的武媚孃親自來到長孫無忌的家中,此行,唐高宗不僅一次性將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全部封爲朝散大夫之職,還賞賜了長孫無忌十大車的金銀珠寶和綾羅綢緞。唐高宗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長孫無忌同意他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媚娘爲皇后。

可惜的是,唐高宗和武媚娘熱臉貼了冷屁股,長孫無忌對此毫無表示,其實這也就是他最好的表示,說明他不同意。一個皇帝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竟然到了給大臣“行賄”的地步,大臣竟然還不給面子,可想而知,唐高宗心裏是多麼的窩火了。長孫無忌不喜歡武媚娘,又鼎力支持王皇后。長孫無忌的政治同盟、同爲顧命大臣的褚遂良則親自站在唐高宗面前公開反對廢后,不惜以死相逼。惹得武媚娘甚至發出“何不撲殺此獠”的憤怒。

這也激發了唐高宗和武媚娘與長孫無忌的權力博弈的鬥志,兩人不斷培植自己的心腹,並藉助他們的力量對長孫無忌一黨開始進行打壓,以削弱長孫無忌的力量。最終,憑藉着同樣是大唐開國功臣李勣的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唐高宗纔不管不顧地達到了自己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媚娘爲皇后的目的。

我們通過以上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長孫無忌的“相權”已經超出了皇帝的掌控範圍,甚至有凌駕於唐高宗皇權之上的現象,這怎麼可能不引起他的反擊呢?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唐高宗,在長孫無忌被人誣陷謀反時的曖昧態度了。其實,我們看長孫無忌被牽連進謀反案件的事,與他親自主導的永徽四年(653年)的“房遺愛謀反案”,簡直就是如出一轍,這都不過是權力鬥爭的慣用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