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後爲何沒等來韓國的救援?

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後爲何沒等來韓國的救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用趙括取代廉頗,意圖速戰速決,結果被白起擊敗。包括主將趙括在內的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由強轉弱,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10月,在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國都城邯鄲。公元前257年12月,在趙國岌岌可危的時候,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由此,在長平之戰後,魏國和楚國都選擇支援趙國。其中,就魏國來說,和趙國都出自晉國。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後,魏國選擇支援趙國,可韓國爲何選擇沉默呢?

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後爲何沒等來韓國的救援?

首先,在筆者看來,韓國有充足的理由去支援趙國。一方面,韓國、魏國、趙國都出自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也即三晉同氣連枝,存在比較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戰國初期,三晉在對外作戰上經常聯合行動,比如聯合進攻齊國、楚國、秦國等強國。另一方面,因爲都出自晉國,所以,魏趙韓這三晉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靠近。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韓國和趙國,存在脣亡齒寒的關係,也即趙國一旦被秦國消滅的話,那麼,韓國和魏國顯然會成爲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因此,魏國選擇出手救援趙國,可韓國卻無動於衷。

對此,在筆者看來,長平之戰後,韓國之所以對趙國坐視不理,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在長平之戰之前,趙國曾多次進攻韓國,這讓韓國非常生氣。比如在公元前265年,齊國和趙國就聯合攻打韓國。至於更早之前的公元前275年,趙國又聯手魏國進攻韓國的華陽一帶。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75年,趙國與魏國進攻韓國的重要城邑華陽,韓國向秦國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

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後爲何沒等來韓國的救援? 第2張

到了公元前273年,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秦軍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大敗趙、魏聯軍。由此,在華陽之戰中,趙國和魏國進攻韓國,結果被秦國擊敗了。而這,無疑導致韓國對趙國比較怨恨了。另一方面,韓國之所以對岌岌可危的趙國保持沉默,也和自身的實力存在直接的關係。衆所周知,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的綜合實力是最弱的。而到了長平之戰前,韓國的疆域遭到了秦國的步步蠶食,比如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

最後,並且,在長平之戰時,韓國的上黨郡也丟失了。加上伊闕之戰、宜陽之戰等戰役的失敗,導致韓國在戰國中後期已經沒有多少精銳的力量了。因此,在長平之戰後,雖然秦國差一點就要攻破趙國的都城邯鄲了,但是,就韓國來說,實在沒有力量和勇氣去支援趙國。與此相對應的是,魏國雖然也在巔峯時期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於曾經稱霸中原的魏國,還是具有支援趙國的實力的。總的來說,對於韓國來說,在長平之戰前後選擇了自保的態度,也即對於秦國和趙國之間的較量保持中立。而就魏國、楚國來說,則選擇在邯鄲之戰中支援趙國。不過,在邯鄲之戰秦國遭遇重創後,韓國和魏國、楚國、趙國一樣,也趁機收復了被秦國攻佔的疆域。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