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末曾提議南遷首都,爲何沒實行呢?

明末曾提議南遷首都,爲何沒實行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曾提議南遷首都,爲何沒實行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每讀明史至明末崇禎一朝,常意猶未盡,不曾想大明歷史竟在崇禎十七年(1644)便戛然而止。當時,雖然明朝統治已經陷入崩潰的邊緣,但是作爲一個統治中國兩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王朝,仍有復局之力:兩京並存,藩王遍佈,軍隊百萬。令人痛心的是尚擁有一戰之力的大明,竟最終以明皇自縊而結束這個曾經"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的偉大王朝。

朱由檢,也即明思宗。他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先被授封爲信王。後來朱由校去世之後,由於沒有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傳統,遂遵遺命而入繼皇位。由於年號崇禎,故又稱崇禎皇帝,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禁止吸食菸草的皇帝。

自崇禎登基執政,明朝就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環境,不但有天災的壓力,對內還要鎮壓農民起義,對外要擋着後金,朝廷中的東林黨日以腐敗,整個大明朝都處於風雨飄搖之境。

但是明末皇帝崇禎還是兢兢業業的勤政,希望可以挽救大明朝,但最終大明朝還是亡了。

那麼就留下了一個問題,李自成包圍北京前夕的時候,崇禎爲什麼不南遷南京?

崇頓十七年,是個多事之年,內憂外患使崇禎帝終日愁眉不展。清軍攻佔了山東以及畿南的八十八個州縣,攝政王統領十幾萬清軍虎視眈眈,張獻忠一路沿湖北、湖南攻城掠地,並打算全面進據四川,更糟糕的是李自成已西進潼關,佔據西安,控制了西北地區,他還整頓人馬準備直取北京,大有稱帝之勢。

明末曾提議南遷首都,爲何沒實行呢?

社稷已是危在旦夕,如果此時崇禎帝能夠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將京都遷往昔日太祖時的建康,或許尚能暫保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許不會太早亡國。但是崇楨帝卻遲遲未行南遷,毅然放棄了一條生路,不僅早早地斷送了大明江山,而且自己也以身殉國。

崇禎皇帝難道是真的不想南遷嗎?還是另有隱情在其中?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四,崇楨帝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丘瑜及兵部尚書等人到御書房議事,討論兵部給事中吳麟徵、陝西總督餘應桂以及薊遼總督王水吉三人提出的速調吳三柱入京勤王的三道緊急奏摺。這本是一個拯救危亡的策略,雖然放棄了山海關,但卻可以避免北京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禎帝卻猶豫再三,面對外侵的清軍,如果棄邊守京,就會落得丟棄國土的千古罵名,而對於內憂揮師東進的李自成的大順軍,坐以待斃,又會蒙上失政於寇的奇恥大辱,想到此,他把這個皮球踢給了這些大臣們,想讓諸大臣們正式提出建議,他再順便作個表態,免得承擔歷史責任。可是,這幫老奸巨猾的傢伙們似乎已猜透了崇禎的心思,竟無一人表率,最終決定"

早朝廷議公面決之

"。

大明疆土幾百州,幹嘛非要死守北京城。那麼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嗎?有,還真不少,根據

《明史·后妃傳》

則記載,崇禎的皇后周氏提過這樣的建議:"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這話的意思是說,周後看着皇帝因爲流寇鬧得太兇很着急就提醒道:我南方還有一個家。皇帝問這話啥意思?皇后沒說什麼,但是夫妻兩人應該都清楚,這話是提醒崇禎應當考慮南遷。但是周皇后這話畢竟說的隱晦,因爲後宮不好插手朝廷的事。但是這事還是走漏了風聲,天啓皇帝的皇后,崇禎帝的寡嫂張皇后聽說了這事,她就找到周皇后問了一句話:"

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

"

這話的意思清晰明瞭,你們兩口子要是跑了,祖宗的宗廟社稷啥都不管了?這在宋明理學盛行的年代裏是個十分嚴重的大帽子,崇禎皇帝可擔不起,若是直接承認就等於承認自己是背棄祖宗,數典忘祖。於是這件事兒只好罷了。

在正月初九的早朝上,衆朝臣展開了脣槍舌劍的爭議,

一派主張棄地守京,而另一派則主張絕不棄地

,結果是僵持不下。退朝後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求見皇上,爲崇禎獻上了南遷之計。他認爲即使棄地也難保京師,大敵當前應首當效仿晉元、宋廷南遷,以後再圖恢復北邊,緩急爲重。

可以說這個想法是當時保住明王朝的上策。崇禎帝心裏也是認可的。但是,他又想到了南遷是丟棄宗廟的大罪,比"

棄地守京

"更爲嚴重,他可不願承擔這個千古罪名,於是,這個可取的策略便被擱在了一邊。

到了三月初,李自成大軍一路所向披靡,攻克了寧武,明軍卻是節節敗退。京城危如累卵之際,崇禎帝又連夜召集了諸位大臣商議計策。這時,李明睿又上奏南遷。崇禎帝心想這次如果沒有人反對,他就可以決定南遷了,沒料想到左都御史李邦華仍然提議守京,讓太子下江南。

崇禎見自已的主意被打破,便怒斥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了什麼大事?"衆人頓時嚇得啞口無言,其實人人心裏都明白,崇禎帝自已本想南遷,卻又要讓大臣口中說出來,是死要面子。他們又一想,如果皇上南遷,一些大臣們便會留在京師輔助太子,變成了替死鬼,而那些隨駕南遷的人,說不定一旦京城失守,會因爲力主南遷而代人受過。衆人都明白崇禎的心理,於是一個個都沉默不言。

事情到了這一步,也就沒人再敢提遷都的事情了,崇禎眼見反對的呼聲太高,自然也就沒有辦法選擇南遷了。

崇禎卻不知道衆人心裏在想些什麼,見南遷無人再表態,便似很有決心地說:"諸位愛卿,今夜只講守戰之策,此外不必再言。"結果,只是下了個"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來京護駕。

但是,此後的幾天,勤王的軍隊沒到,想到如再猶豫就什麼都來不及了。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勸崇禎南遷。

明末曾提議南遷首都,爲何沒實行呢? 第2張

崇禎是怎麼想的呢?

他是急切地盼望着衆經大臣都一致贊成南遷,甚至伏地哭訴,一起奏請他離京,而自己則最好是半推半就地受納,而表現出一副明君的形象。因而,在最後關頭,他不禁想到,興許這次大臣們會衆口一詞奏請他遷往建康的,待召來大臣後,衆人仍是各懷己心地緘默不語。正在這無奈之你,有人來報,

"保定失陷"

這樣一來,南遷的路也被截斷,往南逃跑的希望已經微乎其微了。再議南遷之策,已是不可能實現的了。崇禎聞聽這一消息,心裏都涼透了,徹底絕望。在三月十八日,四處響起一片震天的喊殺聲,李自成順利地攻下了北京城。而崇禎帝也在煤山自縊而亡。

大臣們爲什麼不願順着崇禎的意願,給皇帝個臺階,提議南遷呢?

對於南遷這種大事同樣如此,有人贊同,就有人反對。其實說穿了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主要原因無非三條:

一是南遷危險,自己小命重要。

二是大臣們多年積攢的家產可都在北京城呢,要他們放棄所有財產,跟着皇帝南遷另起爐竈?他們能願意纔怪,國庫空虛皇帝給他們借錢都借不到,還會主動放棄?

三是不願放棄權利,例如在太原陷落之後,李建泰曾提議護送太子南遷這件事,原本是有備無患的好事,畢竟南京方面也有一套班子,一旦北京有變故,南京方面可以迅速組成班子運轉。可是北京這些大員們不願意啊,一旦以南方爲主,自己的權勢豈不是要受影響?

在如此危急的時刻,大臣們卻仍然爲了自己的利益,爭得面紅耳赤,完全不顧及國家利益,豈不可恨?

崇禎帝是一個被許多人同情的皇帝,連李自成也說他"君非甚暗",歷史上對崇禎帝的評價迥異,否定者,謂他是一個苛察殘暴的專制帝王,一個剛愎自用的亡國之君,重用袁崇煥、洪承疇等名將能臣,又親自給他們掘好了悲劇的墳墓;肯定者,謂他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勤政皇帝,一個精明強幹的青年天子。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最後吊死在煤山一顆槐樹上(今故宮北面景山公園),實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