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的王安石情商究竟低不低?

歷史上的王安石情商究竟低不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王安石情商究竟低不低?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歷史上的王安石情商究竟低不低?

王安石年輕時擔任過一項臨時性的差遣:糾察在京刑獄。嘉祐七年(1062)冬,開封府發生了一起刑案:有個少年人得到一隻名貴的鬥鶉,他的朋友想借來玩玩,少年不同意,朋友自恃與少年交情不錯,自小一塊玩泥巴,便趁着少年不注意,將鬥鶉抱走。少年發覺後,急忙去追,追上了,因一時氣憤,踢了朋友一腳,正中肋下,那朋友立即倒地,不治而亡。對這起命案,開封府裁定:少年故意殺人,“罪當償死”。糾察刑獄的王安石卻認爲開封府判決有誤,提出彈劾:“按律,公取、竊取皆爲盜,此不與而彼乃強攜以去,乃盜也。此追而毆之,乃捕盜也。雖死,當勿論。府司失入平人爲死罪。”

開封府不服,提起申訴,事下審刑院、大理院詳定。最後,審刑院、大理院作出終審意見,維持開封府原判。換言之,王安石被認爲糾察不當,應承擔責任。不過仁宗下詔:王安石放罪。即免於追究責任。按制度,獲放罪者須赴殿門謝恩。但王安石硬着脖子說:“我無罪,不謝。”御史臺與閤門司數度發文催促,王安石始終“不肯謝”。御史臺於是對王安石提出彈劾,宰相韓琦說,算了,還是不要爲難他吧。所以,朝廷最終並沒有問責王安石,只是解除其糾察在京刑獄的差遣。

如果我們運用“情商”的概念來衡量王安石,大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王安石與人打交道時表現出來的情商,是不及格的。由於情商低,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他經常不知不覺就把人給得罪了。

被王安石得罪的人當中,有一個叫李師中,此人自幼便負才名,十五歲時已敢向朝廷上書議論時政,後與王安石同年進士。一日聚會,大夥都稱讚李師中是“少年豪傑”,李師中也洋洋得意。王安石恰好也在座中,講了一句:“唐太宗十八歲起義兵,方是豪傑,渠是何豪傑?” 李師中自此對王安石十分厭惡,跟人揚言:“王安石者,眼多白,甚似王敦(東晉奸臣)。他日亂天下者,此人也。”

極度厭惡王安石的人還有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嘉祐年間,蘇洵攜生平著作與二子游京師,奔走於公卿之門,投文邀名,求官乞職,如在上宰相韓琦書中說:“洵年老無聊,家產破壞,欲從相公乞一官職。” 儘管吃相有點難看,但蘇洵大器晚成,文筆老辣,因此文章在京師士大夫間熱烈傳閱,備受讚賞,惟獨王安石嗤之以鼻,以爲蘇洵之文不過是拾戰國縱橫家之唾餘罷了,“屢詆於衆” 。蘇洵伺候於公卿之門的行爲,更是王安石平生所瞧不起的:“彼遊公卿之門、求公卿之禮者,皆戰國之奸民。”

隨父親遊京師的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才俊,文名滿京華,卻同樣不入王安石之法眼。嘉祐六年,蘇氏兄弟雙雙考中制科,獲授官職。王安石卻對好友呂公著說:蘇軾的策論,“全類戰國文章,若安石爲考官,必黜之” 。這是不是王安石的偏見呢?我們看蘇軾應制舉的一段策論就清楚了:“宜明敕天下之吏,使以歲時糾察兇民,而徙其尤無良者,不必待其自入於刑,而間則命使出按郡縣,有子不孝、有弟不悌、好訟而數犯法者,皆誅無赦。” 論調與《商君書》、《韓非子》何其相似?

王安石還以蘇轍的策論意在討好宰相韓琦、“專攻人主”爲由,拒絕給蘇轍起草任官的詔敕 ,因爲蘇轍那篇策論寫得特別過火,採道聽途說之言,恣意抨擊仁宗“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 ,雖然所言不實,但仁宗覺得蘇轍勇氣可嘉,決定錄取他。王安石卻認爲蘇轍賣直沽名。

因爲這層過節,蘇洵對王安石恨之入骨,曾跟歐陽修說:“以某觀之,此人異時必亂天下。使其得志立朝,雖聰明之主,亦將爲其誑惑,內翰何爲與之遊乎?” 相傳老蘇還寫了一篇《辨姦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爲大奸慝。” 暗示王安石是“大奸慝”。

不過,以王安石驕傲的個性,即便他知道自己的言論得罪了蘇洵、李師中,惹下了仇怨,他也是滿不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