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北周進入相權主導時期,楊堅是如何代周建隋的?

北周進入相權主導時期,楊堅是如何代周建隋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宣帝病危去世後,北周末年的政局產生了巨大轉折,楊堅以外戚身份輔政,在這之後開始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暴病而亡。早在大象元年(579)二月,宣帝就傳位於長子靜帝宇文闡,成爲太上皇,自稱“天元皇帝”,依然總攬大權。宣帝去世時,靜帝年僅八歲,無法親理政事,劉昉、鄭譯等人遂矯詔推楊堅輔政,楊堅由此得以入總朝政。

北周重新進入相權主導的時代,皇權的強化之路就此終結。在楊堅一步步代周建隋的過程中,北周宗室也逐步被楊堅一一剷除。宣帝去世後,楊堅以外戚身份輔政,這是楊堅成功代周建隋的重要基礎。

北周進入相權主導時期,楊堅是如何代周建隋的?

一、楊堅“輔政”

1.宣帝駕崩

宣帝由暴病到駕崩歷經十五日,在此期間,楊堅則在以劉昉、鄭譯爲首的一批宣帝近侍的幫助下迅速掌權。楊堅掌權的速度雖快,過程卻驚心動魄。隨着病情的逐漸惡化,宣帝不得不急詔五王回京。一天之後,宣帝病情急轉直下,只好將後事託付於親信劉昉、顏之儀。

由於病情的加重,宣帝已經無法言語,加之靜帝年幼無法親政,這便給了劉昉等人矯詔的機會。宣帝親信、近臣在其駕崩後,在輔政大臣人選上產生了分歧,分裂爲兩個陣營。

以劉昉、鄭譯爲代表的一批近臣推舉楊堅輔政,屬於支持相權派,御飾大夫柳裘、御正下大夫皇甫績、內史大夫韋謩等亦參與其中。顏之儀屬於支持皇權派,與代表相權的楊堅相對立,顏之儀時任御正中大夫,與劉昉、鄭譯共處權力核心,認爲輔政大臣應從宗室中選擇,趙王宇文招是最合適的人選。

顏之儀主張遵循宣帝遺命的同時,亦採取拒絕簽署僞詔及交出符璽的方式反抗楊堅。但完全其被相權派架空,並且缺少外援,在對抗楊堅方面並未起到實質性作用。還有一條關於顏之儀與相權派鬥爭的記載,頗令人生疑。

宣帝駕崩之初,趙王宇文招等五王尚在封國,爲了對抗劉昉等人,顏之儀遂與宦官合謀,引大將軍宇文仲輔政。囿於史料,顏之儀所引輔政的大將軍宇文仲是何人,已無從得知。

可以確定的是,宇文仲在朝中並無勢力,即使已被顏之儀與衆宦官引至御坐,一見宣帝舊日近臣劉昉等入殿便陣腳大亂,最後被楊堅輕易控制,不但說明宇文仲此時沒有可抵抗的力量,而且素日亦無可憑藉的勢力。顏之儀主張由宗室輔政,所引的宇文仲當屬宗室,但在宗室中無法確定其對應位置,身份仍有待考察。

然而遍檢諸史,有關大將軍宇文仲的記載僅此一事,暫未發現與之相符的宗室成員或北周官員。當時尚有不少宗室在中央,其中宣帝之弟宇文贊,從身份來講是朝中最適合輔政的人選,明帝長子宇文賢,身兼太師、雍州牧,則是朝中最有勢力的宗室,亦非常符合輔政條件。

北周進入相權主導時期,楊堅是如何代周建隋的? 第2張

2.幕後黑手

開皇十年(590)顏之儀隨例入朝,楊堅讚美其有大節,“見危授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古人所難,何以加卿”,並予以賞賜嘉獎。所謂“大節”無疑是指顏之儀謹守宣帝遺命,拒不署詔、交印,至於引宇文仲輔政之事則難以相提並論。如果確有此事,楊堅必然懷恨在心,顏之儀即使在當時可以保全性命,也難以在事隔十年後獲得賞賜。

由此來看,這一記載恐是僞造。楊堅能夠成功掌權輔政,也離不開宣帝楊皇后的幫助。從這條史料記載來看,楊皇后對其父楊堅輔政是支持的,但似乎不曾有實際行動,甚至不願令其父代周。

但是楊堅建隋後曾言:“公主有大功於我”,說明楊皇后在楊堅代周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實上,宣帝去世後,楊皇后曾主持宮中事務。樂平公主是楊堅建隋後賜楊皇后的封號。

王劭的上表是要爲隋代統治的合法性尋求依據,一定會將符命附會在已發生的事情上,因此楊皇后在宣帝去世後處理內政是可以肯定的。北朝到隋唐時期不乏皇后干政的情況,皇后常會對政治產生很大影響力。

二、北周皇室的孱弱

在宣帝親信劉昉、鄭譯及楊皇后等人的協助下,楊堅成爲輔政大臣,於大象二年(580)五月假黃鉞、拜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但朝中的政治形勢對其並不樂觀,前文已對楊堅掌權之前的政治地位做過探討,楊堅在北周政壇上表現平平,身爲宣帝岳父,並無可稱道的軍功、政績。

1.宗室無爲

是以楊堅的輔政資格雖名正言順,卻並非最適合的人選,北周宗室及比楊堅有資望的大臣顯然更適合輔政。楊堅若要穩坐輔政之位,必須先掃除這些政治威脅。

北周宗室對楊堅最具威脅力,其皇族身份天然比楊堅更具輔政優勢,而且宗室中不乏趙王宇文招這樣資望並重者。在靜帝年幼缺乏政治能力的情況下,北周宗室特別是宗室六王順理成章地成爲皇權的代表,站在了楊堅所代表的相權的對立面。

北周進入相權主導時期,楊堅是如何代周建隋的? 第3張

楊堅輔政時期對北周宗室採取的策略是整體安撫的同時,由難到易逐個擊破。可見,在靜帝禪位之前,楊堅對沒有政治威脅力或政治威脅力極低的北周宗室許以無實權的高位,對資深望重者僅給予形式上的特權安撫,並杜絕其仕進之路。

而且宗室一旦出現“謀執政”的苗頭,就會被毫不留情地斬草除根。楊堅執政後,曾先後對宇文贊、宇文贄、宇文椿、宇文術、宇文衎、宇文實等宗室加官進爵,這些宗室大多因年紀幼小、才識不足難以對楊堅構成政治威脅。

漢王宇文贊是武帝次子,宣帝駕崩後進封上柱國,任右大丞相。楊堅時任左大丞相,假黃鉞。北周官品以右爲尚,表面上宇文贊地位比楊堅高,實際上楊堅輔政後手握大權,令“百官總己以聽於左大丞相”,宇文贊不過是一個擺設,王軌曾在宮宴上向武帝進言:“但恨後嗣弱耳。”

武帝深以爲然,但因宇文贊不才,所以並未採納王軌建議廢宣帝太子之位。宇文贊任右大丞相時,年紀尚輕,不到弱冠,沒有多少政治經驗,性識庸下,根本不是楊堅的對手,很快就被劉昉解決。宇文贊雖有宣帝次弟的身份優勢,卻不才至此,對楊堅完全沒有政治威脅力,所以日後楊堅也放心地對其授予高位。

大象二年(580)八月升其爲太師,位列三公之首。楊堅對北周宗室非常警惕,一般年幼缺乏政治經驗者往往被輕鬆擡上高位,升遷速度極快,一些年長的宗室,雖然對楊堅政治威脅力極低,卻因入仕較早,楊堅仍防範有加,對其仕進限制頗多,杞國公宇文椿便是一例。

秦王宇文贄是武帝三子,比宇文贊年紀更小,大象二年(580)五月,楊堅甫一輔政便被擢升上柱國,而參政已久的宇文椿卻在同年六月才升任上柱國。宇文贄升任大冢宰時,宇文椿任大司徒。雖然自武帝親政以來,御正、內史等近臣的地位大大提高,大冢宰的權力已大爲削弱,“實是一宮內大臣耳。”

但大冢宰的職責畢竟是“佐皇帝治邦國”,仍是御正、內史等官員名義上的長官,是六卿之首,其重要性不是大司徒之職可比的。宇文贄、宇文椿雖同爲六卿,但宇文椿的地位仍不及年幼的宇文贄。

2.楊堅的野心

周隋嬗代之際,楊堅受封隋王,宇文椿以太傅身份,與大宗伯、大將軍趙煚一同授相國印綬與楊堅,很快又作爲禪代儀式中的行事官,奉冊勸進。史書中並未記載宇文椿出任太傅的確切時間,甚至《周書·靜帝紀》及宇文椿本傳中亦無相關記載。

北周進入相權主導時期,楊堅是如何代周建隋的? 第4張

宇文椿的太傅身份應當是臨時所加,是爲周隋禪讓儀式服務的。孫正軍認爲,禪讓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模式之一,參與禪讓的衆多官僚中,最重要的當屬奉送璽紱的行事官。

自魏晉禪讓以來,南北朝時期甚至唐代,禪讓中多以“太保”與“太尉”的組合奉送璽紱,但在北朝也有一些新變化,西魏北周禪代時由太保、大宗伯趙貴奉冊,民部中大夫元迪奉璽綬,在這一禪讓儀式中大宗伯的意義更爲突出。

北周大宗伯掌管國家各種禮儀性事務,擔任禪讓儀式的行事官是其職責所在。宇文椿能夠以行事官身份出現在周隋禪代的禪讓儀式中,起決定作用的並非其所任官職,而是他的宗室身份。

宇文椿前代宗室的身份,象徵着舊王朝的皇室對新王朝的承認與肯定,楊堅之前對宇文氏的一系列屠戮,使得宇文椿成爲北周宗室中地位最高的成員,因此宇文椿完全有資格代表北周皇室。

宇文椿在這次禪代儀式中的作用,與西魏北周禪代中西魏宗室元迪擔任行事官的內涵一脈相承,這也正是楊堅爲其禪代尋求政治合法性的努力之一。楊堅執政時期,一部分在北周中央任職的宗室,或因年紀過小,或因缺乏政治經驗甚至政治能力,或因沒有可憑藉的政治勢力,均無法對楊堅的地位構成威脅。

在宇文護時期,北周中央集權就持續得到有效的加強,武帝在親政後,解決了困擾北周多年的主相之爭問題,北周皇權得以復振,中央集權的強化到達一個新的高度。而宣帝的暴政再次刷新了北周中央集權的程度,這使得北周權力的過渡及施行極易以帝王的名義被操縱。

北周進入相權主導時期,楊堅是如何代周建隋的? 第5張

劉昉、鄭譯正是利用這一點成功矯詔,楊堅亦是利用這一點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楊堅輔政在一定程度上對北周的中央集權是一種破壞。楊堅在中央遇到的執政阻力,基本全部來自宗室,二者的對抗關係根本上是由宗室的皇族身份決定的。

結語

朝臣對於楊堅代周的態度姑且不論,絕大多數官員對楊堅輔政則持默許甚至肯定的立場,特別是元老重臣李穆、於翼在三方構難中堅定地站在楊堅一方。

李穆甚至奉熨斗與楊堅,稱:“願執威柄以熨安天下也。”朝中其他大臣的立場可想而知。早在楊堅剛剛宣佈輔政時,百官就大多臣服於楊堅的武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