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的十六國,是如何從混亂走向統一的?

歷史上的十六國,是如何從混亂走向統一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六國是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少數民族登場並輪番執掌大權,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歷史上的十六國,是如何從混亂走向統一的?

一、"五胡"內遷與十六國割據

兩晉時期,中原一帶連年遭受霜旱影響,北方民族飢寒交迫,大量流民持續向南遷徙。對更是居於北方的遊牧民族而言,他們同樣陷入牧草匱乏,牲畜不足的困境。南下劫掠物資,成了北方遊牧民族解決生存困境的必然選擇。

當匈奴人劉淵帶着族人南下時,才發現中原人口如此稀少,物資匱乏不堪。讓他更感意外的是,中原政權如此"好說話",竟然讓出了大片城池。

西晉永安元年(304),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一帶)順利自立,建立起前趙。同年,原本歸順西晉的氐族人李雄也在成都自封爲王,建立成漢。

十六國,由此撥動了它的大碾盤。

歷史上的十六國,是如何從混亂走向統一的? 第2張

二、十六國的相互征討與北方統一

西晉建興四年(316),晉愍帝在長安投降,西晉正式滅亡。西晉舊族迅速南下,重新建起東晉。北方大片土地直接收入成漢和前趙囊中。然而,前趙和成漢很快成爲過客。

在劉淵之後,前趙只經歷了劉聰一代。東晉太興元年(318)劉聰病死,前趙即分裂爲東西兩部分。西邊半部分還是"前趙",由劉淵次子劉曜即位。東邊的半部分,則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後趙。

東晉咸和四年(329),石勒攻破了前趙。次年,他又改"王"爲"帝"。石勒崩逝後,侄子石虎很快篡位。在禍亂朝綱十餘年後,石虎點燃了後趙滅亡的火堆把。諸位繼承人激烈殘殺之後,石虎的養孫冉閔最終獲勝,並改國號爲"魏",即冉魏。而在別處自立的石虎親兒子石祗,準備與冉閔抗爭。東晉永和七年(351)石祗被部下殺害,後趙正式滅亡。至於冉魏,在次年卻被崛起於東北的前燕消滅。

東晉永和八年(352)的前燕,是鮮卑人慕容儁於建立的政權。在擊敗冉閔後,後趙東部基本成爲前燕的勢力範圍。後趙西部成爲從後趙政權中脫身的氐族人的勢力範圍,即前秦的統治區域。

命運有出奇相似的地方。瓜分了後趙的前秦與前燕爆發衝突,前燕在東晉太和五年(370)被前秦覆滅。

東晉永和元年(345)年,漢人張駿在涼州一帶自立爲王,正式建立前涼。儘管前涼對後來的北周、北魏等在政治、藝術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而在東晉太元元年(376)還是被前秦擊破。同年被覆滅的,還有鮮卑人建立的代國。

伴隨着這兩個政權的覆滅,北方在動盪五十年後第一次迎來統一。

歷史上的十六國,是如何從混亂走向統一的? 第3張

東晉太元八年(383),前秦軍隊甚至揮師南下,意圖統一中國。而在淝水之戰中,前秦被東晉打敗,這成爲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的拐點。同年,鮮卑人以代國爲基礎建立北魏。次年,鮮卑人建立後燕,羌人建立後秦。又一年,鮮卑人又建立西燕、西秦,氐人建立後涼……東晉太元十八年(394)前秦被後秦徹底擊敗,西燕則被後燕吞併。

在經歷了短暫的統一後,割據和攻伐再一次成爲北方的基本狀態。東晉隆安元年(397),後燕被北魏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被北魏佔領,另一部分後來成爲鮮卑人慕容德建立的南燕的勢力範圍。同年,後涼分裂出北涼,再之後還分裂出南涼。

儘管新政權很多,但南燕在東晉義熙六年(410)被東晉攻破,後涼於東晉元興二年(403)被後秦滅亡,北涼於北魏太延五年(439)被北魏滅亡,南涼於東晉義熙十年(414)被西秦滅亡。

義熙三年(407),匈奴人赫連勃勃從後秦中分裂出來,建立夏政權。雖然它除了覆滅南涼,還在北魏神麚四年(431)攻陷了西秦,但在同一年它也被北魏推翻。

在經歷了六十餘年的廝殺後,伴隨着夏政權和北涼政權先後覆滅於北魏之手,北方又一次被統一。只不過這一次的勝利者不再是氐人,而是鮮卑人。

三、北魏的野心與歷史的"魔咒"

自建立到統一北方,北魏用了53年。彼時北魏也曾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我們熟悉的北魏漢化改革便與此有很大關係。但在北魏發展的同時,東晉被新生的南朝宋接替。

歷史上的十六國,是如何從混亂走向統一的? 第4張

北方紛亂割據終於結束,但南北大對峙的歷史格局並未發生動搖。且隨着時間的流失,北魏內部還發生了劇烈的動盪。被北魏視作北方安寧關鍵的其北部邊境上的六個重鎮相繼叛亂,北魏不得不爲此耗費巨大心力。再加上北魏從根本上讓漢化與北魏實際國情脫節,讓這個曾統一了北方的政權最終也被北方其他分裂割據政權推翻。

歷史的碾盤推動着,北方兩百多年間的數十個政權都沒能掙脫被碾碎的命運。成漢、前趙、前秦、北魏……無論是歷史的"開創者"還是混亂的"終結者",他們在歷史面前都成爲了易碎的螻蟻,最終化成了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