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需要哪些條件?

在古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需要哪些條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官位門類、級別和現在相比,也是挺齊全和有趣的。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文章。

中國古代在選拔官員的時候最開始是以品德爲標準,漢代的舉孝廉,就是以一個人的品德爲考覈標準,而且最後能夠成功入仕還需要層層選拔,非常不容易。而且從春秋時期的孔子開始,中國對人才的定義中就有了“賢”的標準。而“賢”就是要德才兼備。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的對德與才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而且說明了“才”與“德”的兩種品質在人身上的不同,“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可以看到“德”的地位是極高極高的,才能都要屈之於其下。但是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官員貪污的事件屢見不鮮,而且往往他們在貪污後還能身居高位,皇帝似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依然讓其身居高位,這又是爲什麼呢?我們通過三個典型人物來分析一下。

在古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需要哪些條件?

第一個典型人物就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丞相蕭何。蕭何一開始只是沛縣一個小小的縣吏,之後跟隨並輔佐劉邦起義。在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城後,是他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大部分律令、圖書,獲得了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的數據。在當時,入關後不先拿金銀珠寶,反而是去拿一些破舊竹簡、布帛,很多人,甚至包括劉邦都很不以爲然。但是事實證明,這些文獻資料極其重要,它們對日後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楚漢戰爭時,他作爲文官留守在關中,統籌管理一切後勤資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戰爭的勝利少不了他的功勞。到了漢朝建立之後的漢十一年(前196)他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非常有勢力的異姓諸侯王。在這過程中他深刻地認識到什麼叫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所以一直是謹小慎微,他的貪污其實和自保有關。

劉邦討伐黥布,蕭何依然是在後方盡職盡責的做後勤保障。每當劉邦見到運送物資的使者時都會問蕭何在長安做什麼,使者也都會讚揚蕭相國愛民如子,劉邦聽後卻總是不置一詞。蕭何知道後不解其意,於是詢問自己的門客,門客語出驚人 “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蕭何急忙問原因,門客告訴他無非就是功高震主,封無可封,皇帝會疑心您是否有不臣之心。蕭何深知此事的嚴重性,於是忙問對策,門客就出主意讓他自污名節,以此來打消皇帝的疑心。蕭何雖然不願意,但爲了自保也只得這樣做。

在古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需要哪些條件? 第2張

劉邦班師回朝的途中,百姓們真的攔路上書告狀,控告蕭相國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價值竟有數千萬之多。劉邦回到宮中,蕭何來拜見。劉邦笑着說:“當相國的竟然侵奪民衆的財產,爲自己謀利!”將把百姓們的控告信全部交給相國,說道:“你自己去向民衆謝罪吧!”這件事雖然讓蕭何有了污點,但是成功有效的保全了性命,也是不得已而爲之。所以對劉邦來說,他更看重的是臣子的服從和忠誠,至於貪污腐敗,在這些面前只能算是小事。

第二個典型人物就是西漢的富豪石崇。石崇是西晉開國元勳石苞的第六子,他少年時就敏捷聰明,有勇有謀。石崇入仕時僅有二十多歲,擔任修武縣令,這時就因才能而爲人所知,後來更是一路高升。到太康元年(280年),他因參與伐吳有功,被封爲安陽鄉侯。之後雖然幾次遭人彈劾,但是都安然無恙,而且一路升遷。

石崇能成爲首富,僅僅靠着當官是不夠的,他的財富之源在荊州。他在任荊州刺史時發現這個地方商客非常多,作爲一方父母官的他竟然開始搶劫遠行商客,以此來取得鉅額財物,從此成功發家致富。這很明顯就是強盜行爲,但是朝廷竟然完全沒有阻止,反而任由其發展。甚至於後來還能被徵召爲大司農,擅離職守後還能被拜爲太僕。石崇的貪腐完全就是自我行爲放縱,而且朝廷不加管束。作爲皇帝的司馬衷是看中他功臣之後的身份,以及過人的才華。

第三位典型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居正了。張居正的新政改革是繼商鞅、秦始皇和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改革。他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成功給明朝續命;緩解財政危機的同時爲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著名的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作爲一種賦役制度有着承前啓後的功效。

在古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需要哪些條件? 第3張

他是明朝的大功臣,但和清正廉潔絕對沒有半點關係。他死後被抄家,查抄的數額觸目驚心。《明神宗實錄》記載“江陵原住宅內,金二千四百餘兩,銀十萬七千七百餘兩,金器三千七百一十餘兩,金首飾九百餘兩,銀器五千二百餘兩,銀首飾一萬餘兩,玉帶一十六條,蟒衣、綢緞、紗羅、珍珠、瑪瑙、寶石、玳瑁尚未清點。”這樣龐大的數額,皇帝不知道嗎?顯然不是。那爲什麼放任張居正貪污了這麼多呢?

其實張居正貪污是因爲明朝官員俸祿實在是不高,何況還要養着一府的家眷下人;同時明朝官場上下皆貪,想要保持清白實在是難,更何況真的要做事業哪能和人不打交道,互相之間都有交易根本就避不開。

皇帝一直不動手是因爲他也知道官場的現狀,如果真的抓了那就是千絲萬縷,整個朝廷都得癱瘓;而且張居正確實是國之棟樑,才能舉世無雙,衡量之下利大於弊,所以遲遲不發難,直到張居正死後才清算。所以可見,在萬曆心中,張居正的價值顯然是遠遠大於他所貪腐的,清正廉潔這種品格並不能實際解決問題,在才能面前,清廉實在是不值一提。

其實通過這幾個人物我們就可以看出,統治者內心其實有着自己的一杆秤,清正廉潔這種品德顯然不是最重要的,利弊比較纔是他們最先做的。德才兼備的人少之又少,封建君主要的是能讓他們的統治更爲強大的臣子,能夠安分守己並且始終忠誠的臣子,而不是德行出衆卻百無一用的吉祥物。他們會讚揚德行,是一種美好向往,當理想和現實衝突,那麼趨利避害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