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漢朝時期的君臣關係怎麼樣?

歷史上漢朝時期的君臣關係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微妙的君臣關係,君有君的馭臣之術,臣有臣的弄君之術。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秦始皇建立秦朝統一六國後,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封建王朝,在王朝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立下卓越功勳的功臣,而如何與這些功臣相處就成了歷代帝王的一大難題。漢代是中國歷史上較爲強大的一個朝代,漢代經濟強盛,文化統一,民族融合,文明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漢朝同樣出過很多的名人志士,他們爲國家出謀劃策,爲漢朝的繁榮昌盛立下過汗馬功勞。而漢朝皇帝在面對這些功臣的時候,就顯得有些殘忍了。

歷史上漢朝時期的君臣關係怎麼樣?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屬漢宣帝了,漢宣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其統治時期是漢朝最爲興盛的時期,被稱爲“孝宣中興”。就是這樣一位賢君,在面對功臣時卻毫不手下留情,趙廣漢、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等都不得其死。其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君臣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由於漢朝中央集權制度也並不完善,皇帝猜忌、防範權臣,並通過誅殺這些人來鞏固自己的話語權,這並不稀奇。漢宣帝幼年經歷了慘絕人寰的滅門之災,這使得他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顯得較爲極端,這恰恰爲我們完整展現了漢代說不清,道不明的君臣關係。

漢代的繁榮無需贅述,但想要體現漢代寡恩的一面卻並不容易,筆者希望通過晁錯和主父偃的例子來更具象的展現漢代的另一面。首先來說晁錯,晁錯是西漢時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漢景帝時期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漢景帝登基之前,晁錯就是太子潛邸的老臣了,漢景帝登基後更是兢兢業業的爲漢景帝出謀劃策。

晁錯爲了漢景帝的江山殫精竭慮,漢景帝也對着晁錯信任有加,在晁錯向漢景帝獻出了非常得罪人的削藩之策後,由於漢景帝的寵信,竟然沒人敢公開站出來反對。晁錯直到被殺,一直都是漢景帝最爲信任的臣子,即便如此漢景帝最終還是用腰斬的極刑將晁錯處死,這是爲什麼呢?

晁錯之所以會死原因還是出在他向漢景帝提出的削藩這件事上,雖然沒人敢站出來反對晁錯,但要被削減封地的七個藩王可不怕晁錯。漢景帝剛要對這些藩王動手,這些藩王就先反了,這些藩王以誅晁錯爲名起兵,要清君側。晁錯也絲毫不懼,直接建議景帝御駕親征,永絕後患。但這時有人給漢景帝出了個主意,這人說,既然這七國藩王出兵的藉口是殺掉晁錯這個妖言惑君的奸臣,那我們不如順水推舟,自己先殺了晁錯並昭告天下。這樣一來七王失去了叛亂的理由,也就能暫時緩解現在的局勢,我們再赦免這些藩王並放棄削藩,是不是就能兵不血刃地平定這次叛亂。

歷史上漢朝時期的君臣關係怎麼樣? 第2張

漢景帝可能也不希望戰火影響漢朝的繁榮,就採納了這個意見,而斬殺晁錯的方法也十分殘忍。先是派人去找晁錯,讓他上朝議事,然後在路上直接將其腰斬。就這樣,晁錯還穿着朝服準備上朝,卻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半路。而晁錯的死,卻沒有平息七王之亂,人家清君側真的只是個藉口,晁錯卻因爲這個藉口丟了性命。諷刺的是,這次七王之亂雖然來勢洶洶,但不到三個月就被鎮壓了。

主父偃和晁錯一樣,死的都有些不明不白,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謀臣。主父偃也想幫皇帝解決“削藩”這個難題,不過他比晁錯聰明多了,他沒有直接下手削藩,而是向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推恩令的內容就是讓藩王們將封國再次分封給嫡長子外其他的兒子們,這樣一來一國變成了兩三個小國家,單獨一個藩國的勢力削弱了,無法威脅到漢朝的統治,削藩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照理說主父偃這樣給漢武帝解決了心頭大患的謀士應該得到漢武帝更多的信任和器重纔對,可實際情況是漢武帝對主父偃器重有餘,很多事情都要徵求他的主意,但是信任上卻還是差了一點。按照漢武帝的想法,像主父偃這樣的鬼才,如果藏着什麼壞心思,很可能會威脅到他的統治。於是就把主父偃派到了下面的封國去任職,你職位再高,由於封國的侷限,也翻不起什麼浪花。

後來,主父偃在齊國任齊相時,有一次去調查齊王的姦情,本意是爲了敲打齊王,結果齊王認爲主父偃來真的,一激動自殺了。漢武帝乘此機會直接將齊國封地收歸朝廷,爲了給齊國人一個交代,在公孫弘的建議下,最終下令處死了一直爲他出謀劃策的主父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