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揭祕:古人是如何醫治風寒的呢?

揭祕:古人是如何醫治風寒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風寒是一種什麼樣的病症呢?古代風寒是感冒嗎?古代人如何醫治風寒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風寒其實是一種醫學術語,指的是風和寒結合所引發的病症,醫學寶典《素問·玉機真髒論》中記載:“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爲熱。”當人患上風寒的時候,人的汗毛與毛髮都挺直,皮膚的毛口緊閉,身體發熱。風寒常常是因爲受外界的寒風刺激,或者機體在長時間感受某一溫度而忽然天氣轉變,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就會患風寒。常見的症狀是發熱,頭痛,咳嗽,流鼻涕等,與我們現在的感冒十分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

我們現在所說的感冒在中醫理論中可以分爲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而古人所說的風寒則是風寒感冒,它屬於太陽經證,主要是因爲勞累或者身體沒有恢復過來又遭遇傷風受涼引起的,主要是外因所致。

而風熱感冒是受風熱之邪引起的。在醫書《諸病源候論·風熱候》有記載: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爲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

患風熱病症的人,都是因爲風熱之氣從皮膚進入了肺部,肺部受損,使人的症狀如同風寒感冒一樣,但其實誘因不同,所以並不是同一種病而且治療方法也不同。

現在感冒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病症,可在古時候醫療條件極差,飲食水平也不高,又因爲那時候人們體質差壽命短,在我們現在看來小小的“風寒”就可能會奪走古人的性命。

清代乾隆皇帝與富察皇后的兒子二皇子永璉就是因“北郊閱射”“結果令隨觀焉,冒寒得疾薨。”這個可憐的皇子就這樣丟了性命。

除了乾隆的兒子,《三國演義》裏記載,袁紹也死於風寒感冒,“袁紹自舊歲感冒吐血癥候,今方稍愈,商議欲攻許都。”袁紹的感冒都嚴重到吐血了,又要商議討論攻打許都的事,急火攻心,病症又嚴重,自然沒有扛過這一劫,一命嗚呼了。可見在古時候,風寒可不是一個小病呀。

揭祕:古人是如何醫治風寒的呢?

對於風寒的治療方法,當時雖然沒有現在的處方藥與針劑,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調養生息,但也有那個時代的治療方法。

在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對風寒這一病症的治療方法:“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風寒時發熱頭疼,不過“脈反沉”不完全是風寒感冒的症狀,即身體虛弱有陰虛的表現,應該服用四逆湯,四逆湯主要由是附子、乾薑和蜜制的甘草煎制而成,具有溫中祛寒,治療冷汗自出和四肢厥逆等症狀。

揭祕:古人是如何醫治風寒的呢? 第2張

對於完全的風寒感冒。

首服桂枝湯。

桂枝湯在《傷寒雜病論》中出現多次,可謂是《傷寒雜病論》中的“第一方”,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而得風寒時,出汗且身體發冷,鼻塞乾嘔,應該服用桂枝湯治療。桂枝湯的主要成分是桂枝、芍藥、生薑和大棗,對於得風寒時發熱出汗有良好的效果。

另一個方法就是飲麻黃湯。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對麻黃湯也有記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同樣是傷風寒,若症狀是腰痠背痛但不出汗時,應該服用麻黃湯。

雖然桂枝湯和麻黃湯都是治療風寒的藥方,但卻不能濫用,對於兩者的用法有所區分,對於傷風寒時,有汗無汗用法不同,脈浮緊和脈浮緩的用法也不同,除了這兩者之外,也要注意時令季節,“春忌麻黃夏忌桂”也具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不按照病症隨意用藥的話,輕則身體不適或,重則危及生命。《傷寒雜病論》中說: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爲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如果病了三日,出汗嘔吐還不行的話,就要再次把脈,脈搏若出現“浮緊”現象,身體仍然發熱,隨意用桂枝湯極有可能會引起不適,所以禁用桂枝湯。

桂枝湯和麻黃湯都是能看得起病的人家才能服用的,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大部分的窮苦民衆都是看不起病的,不能服藥的話可知是多麼危險,連皇帝的兒子都因爲風寒致死,更別說沒有什麼醫療條件的窮苦人家了,這也就可以理解爲什麼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風寒感冒”卻令人古人望而生畏了。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沒有藥物治療還有物理治療,多蓋幾層被子捂出汗或者稍微運動一下發汗,再者用食療法喝薑湯吃生薑,扛得住病就痊癒了,免疫力也會增強,扛不住的話也只能一命呼呼了。

所以說還是要感謝能夠生活在現代,起碼醫療條件的改善,讓人類的壽命也不會因爲小小的風寒而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