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郭解殺過很多人,爲何司馬遷對他的評價頗好呢?

郭解殺過很多人,爲何司馬遷對他的評價頗好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史記·遊俠列傳》有個叫郭解的人,郭解的外婆是個看相的,可見他的出身不高。他爸爸就喜歡做俠客,在漢文帝的時候,被政府逮住處決。他有俠客的基因,從小就是個混混,內心殘忍,容易發怒,一不高興就要殺人,經常給人當刺客。換現在他估計早被槍斃了,但古代沒有什麼人臉識別,逃脫較容易。長大後他突然改了脾氣,開始以德報怨,樂衷施捨,還不求報答,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事業

也就是說,他逐漸從被人庇護的,變成了庇護人的,混成了黑社會老大。只是陰險殘忍藏在心中,有時會突然因爲一點小恩怨勃然大怒,和年少時沒有什麼兩樣。隨着名氣越來越大,仰慕他的遊俠少年也越來越多,經常偷偷爲他報仇,不讓他知道。郭解講究盜亦有道。有一次,他的外甥仗勢強灌一個人酒,那人氣不過,拔出刀來把這個郭家外甥結果了,清醒後知道不妙,趕緊逃跑。

這很像香港警匪片裏的橋段,一般來說,黑老大都是不會放過對方的。郭解姐姐大怒,說:“以我弟弟的俠義聲名,有人殺了我的兒子,竟然就這樣跑了,人都找不到。”把屍體扔在路上,不肯下葬,想讓郭解感到羞恥。郭解派手下明察暗訪,找到了那個人,問清楚緣由,竟然說:“你沒有錯,我那外甥,該殺。”這就不是一般黑老大了,他講暴力,但也講道理。單純靠暴力,“事業”是做不大的。

郭解殺過很多人,爲何司馬遷對他的評價頗好呢?

所以,消息傳出去,大家都非常佩服,覺得郭解公正,不偏袒自家人,更加依附他了。這樣的人物,我們讀者也會很喜歡。由於在鄉里的威望,每次郭解出入,大家都紛紛躲避。但有一次,有個人不但不躲,反而坐在地上,無所畏懼地看着他。這個人要麼是個抑鬱症患者,想找死;要麼就是比較自負,想向郭解挑釁,取而代之。郭解的小兄弟暴力慣了,馬上想上前幹掉這人,但郭解制止了,反而自責:“我住在這個小區,別人對我不禮貌,肯定是我的德行不夠。”

這說明什麼,他這時候簡直有仁君的風範了。他還專門私下囑咐“縣人武部”的“科長”:“以後徵發徭役的時候,不要徵發那個人。”那人聽說了這事,光着膀子來向郭解賠罪。這說明郭解也知道,除非你有無孔不入的暴力手段,否則適當的寬容,有助於收買人心。古書上大臣老勸皇帝:“不要承認錯誤,否則老百姓會看輕你。”我感覺不是那麼回事,做錯了就承認的皇帝,人們會更敬佩;死不認錯的皇帝,別人不敢說,但心裏肯定笑話他。何況郭解只是個黑老大,他並沒有政權那樣的暴力,能驅使太多人爲他賣命,只有靠德行。這種德行,就是俠義,就是庇護、幫助別人。洛陽有兩家人互相尋仇,打得不可開交,當地黑老大調解,沒用。

有人求郭解幫忙,郭解趁着黑夜去洛陽,兩家人也真給郭解面子,答應握手言歡。在江湖上你懂得分寸,別人纔會敬重你,幫你揄揚。你又不是皇帝,手伸到洛陽去,也收不了洛陽的稅,不如留個好名聲,而好名聲就是資源,關鍵時候能救命。這裏把洛陽黑老大稱爲“賢大夫”,也很有意思,說明盜賊也知道,用暴力能打下一片街道,但不能治理它。黑老大們一旦生計不憂,就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把自己洗白,合法化,貴族化。郭解雖然殘忍,但知道不能跟官府作對,所以從來不敢坐車進入“縣政府”,不像港劇裏的黑社會那麼囂張。因爲香港是法治社會,你再囂張,法官沒有你犯罪的確鑿證據,也拿你無可奈何;古代的官府可不管這麼多,要辦你,那是真的很野蠻。

郭解作爲傑出人才,就被徵發了。他不想去,畢竟換了地方,沒有在自家街道上快樂。連大將軍衛青都爲他說情,說郭解其實很窮,家產不到三百萬。而漢武帝是個精明皇帝,說:“一個平民能讓朝廷大將軍爲他說情,怎麼能算窮?必須遷。”郭解的侄子不服氣,殺了當地一名姓楊的縣掾,因爲正是此人把郭解列入遷徒名單的。楊、郭兩家由此結下仇恨。郭解在茂陵定居後,名聲又開始流傳,整個關中的賢士豪強不管了解不瞭解,聽到有這麼個人物,都紛紛跑來結交,但他的禍患也開始出現了。不久,楊姓縣掾的父親楊季主也被殺了。楊家人知道是郭解手下所爲,當地政府不敢管,氣不過,乾脆去長安告狀。武帝很生氣,下詔追捕。郭解早早得到消息,撒腿就逃,把家小安置到夏陽縣朋友家,自己跑到臨晉縣。臨晉有個籍少公,也喜歡行俠仗義,雖然以前不認識郭解,但郭解猝然去拜訪他,請他幫忙把自己弄出函谷關,他也樂於出手相助。

一點小事

郭解出關後,逃往太原,一路都投奔類似籍少公的人,借宿吃飯,請求幫忙,吏卒也一路追捕。有一天,追捕的人到了籍少公家,籍少公見勢不妙,當即自殺,滅了自己的口。但這無濟於事,國家政權太強大了,最終還是捕獲了郭解,將他扔進監獄進行高強度審訊。官府追根究底,發現郭解確實殺了不少人,但都是在大赦前做的,至少現在清白無辜。看起來郭解這次又能逃脫大難,但這時又發生了一起殺人事件,最終阻斷了郭解的退路。朝廷特別派遣使者到郭解的家鄉軹縣蒐集罪證。有一次使者召集人座談,有個客人讚揚郭解爲人謙遜,非常賢德。

在座的一個儒生表示反對,說:“郭解專門爲一己之私作奸犯科,挑戰律法,怎麼能叫賢德?”談話傳了出去,沒多久,那儒生就死在了郭解門客刀下,還被特意割掉了舌頭。審訊官吏得到消息,又責問郭解,但郭解還在牢中,當然什麼也不知道。兇手又跑了,不知道是誰。官吏似乎還算公正,上奏說郭解無罪。碰到文景時期,郭解可能沒事,公事公辦,他確實沒參與這事。但那時是儒生當道,很殘酷。武帝看到奏報,讓羣臣發表意見,御史大夫公孫弘的一句話,就把郭解全家送上了西天:“郭解不過是個普通老百姓,竟敢代替政府行使威權,手下人因爲一點小事就殺人。雖然他本人不知道是誰殺的,但罪行比他知道還嚴重。這不是普通的殺人案,而是大逆不道。”

郭解殺過很多人,爲何司馬遷對他的評價頗好呢? 第2張

於是按照法律應當無罪的郭解,被判了三族誅滅。郭解是西漢最有名的遊俠,雖然罪惡頗多,但在爲人處事方面,卻有貴族風範。他不偏袒親人,謙恭禮讓,樂於助人,這些都是難得的品質,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至少和漢武帝相比,他所能作的惡,實在算不了什麼。最後他的死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是冤枉,至少不應該承受族誅的命運。而導致他滅族的,竟是兩個儒生,回溯歷史,其實有一點荒謬感。在秦始皇時代,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就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兩者都是政權的打擊對象。而儒家被朝廷收編後,卻立刻呈現一副兇殘嘴臉。公孫弘建議族誅郭解的理由,是毫無法律依據的“雖然他不知情,但比知情還惡劣”,這就是儒家所謂“春秋大義”。於是,一個被謹守律令的獄吏斷爲無罪的郭解,突然就變成了應當三族夷滅的反賊,處罰之重無以復加。漢代儒家的殘酷兇暴和對皇權竭力巴結的醜惡嘴臉,躍然紙上。

結尾

孔夫子如果看見,只怕棺材板也壓不住了,因爲原始的儒家,還真是汲汲於仁義的,不會下流到這個地步。司馬遷對郭解這樣的遊俠是很同情的,對比《漢書》,他用字都和班固不同,《史記·遊俠列傳》裏,公孫弘對武帝說,郭解任俠行義,已經被大一統的專制體制,潛移默化爲一個典型的御用文人了。當然,郭解也沒有司馬遷所說的那麼美好。只是司馬遷憑着直覺發現,遊俠畢竟有些優秀品質,比朝廷還是強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