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定國和鄭成功兩人的出身經歷有何不同?兩人都功敗垂成

李定國和鄭成功兩人的出身經歷有何不同?兩人都功敗垂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時期有兩個人在抗清歷史上留下了粉墨重彩的一筆,一個是晉王李定國,另外一個是國姓爺鄭成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下來源遠流長的歷史來說,每個封建王朝末年都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明王朝作爲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也是如此。清朝雖然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可辛亥革命已然是天下大勢。許多人認爲明朝是在1644年滅亡的,其實則不然。這個時候在南方,還擁戴許多明朝皇室建立了小朝廷。在涌現的這麼多歷史人物當中,晉王李定國和國姓爺鄭成功留下了深刻印記。

李定國和鄭成功兩人的出身經歷有何不同?兩人都功敗垂成

第一:二人的出身經歷不一樣,經歷歲月摧殘後,都決定擁戴明室

1: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李定國則被張獻忠撫養長大,一路南征北戰

鄭成功的父親叫鄭芝龍,母親是日本人。六歲的時候一直跟隨母親住在日本,直到父親被明朝朝廷招安之後,才被接過來。這個時候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鄭成功從腦子裏就有一種忠君報國的思想;李定國相比鄭成功就沒有那麼幸運,他生活在陝西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村當中。那個時候的明王朝正值內憂外患,再加上陝北各地賦稅加重老百姓苦不堪言。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涌,崇禎三年的時候年僅10歲的李定國加入了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一路上攻城拔寨,可謂所向披靡。很快戰場上傑出的表現得張獻忠的讚賞,成爲張手下的第四個義子。

2:李定國加入張獻忠集團後,明朝滅亡後跟清朝作戰

李定國提及後來的事蹟,可以說讓人不得不佩服。之前的表現往往也讓人歎爲觀止,崇禎十四年二月,年僅20歲的他喬裝成明軍軍官星夜奪取襄陽城。崇禎十七年冬天,張獻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張獻忠因爲戰功赫赫被封爲安西將軍,兩年後張獻忠帶着本部50萬人馬組織抵抗清朝。八旗鐵騎的戰鬥力實在太頑強,十一月二十七日,張獻忠於鳳凰山被清軍射死,頓時起義軍內部軍心大亂。大西軍一路潰敗,臨終前張獻忠告訴這些義子:“之所以造反,那是因爲吃不飽飯。明王朝氣數未盡,應該聯合一起共同對付滿清。”

李定國和鄭成功兩人的出身經歷有何不同?兩人都功敗垂成 第2張

3:鄭成功父子投奔隆武政權,李定國等人投奔南明永曆政權

1644年明朝滅亡後,南邊的明朝皇室相繼被擁戴建立了許多個小朝廷。其中包括南京的弘光政權,福建的隆武政權,西南的永曆政權。堅持時間最長的當屬後者,起初鄭成功在南京國子監讀書,很快第二年底盤被清軍所佔領。弘光政權覆滅之後,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很快便在福建擁戴魯王建立了隆武政權。這個政權建立之後,隆武帝迫切想要有一番作爲,對於鄭成功這樣的年輕人表示很欣賞。

再來說說李定國,大西軍並不是歸他一個人所掌控。張獻忠四個義字當中老大是孫可望,這個人是個首鼠兩端的敗類,自己則是最小的一個。孫可望主張到廣東一帶,一旦有危機隨時都可以出海。可李定國認爲這是沒有出息的想法,想當年義父也是主張投奔南明。畢竟明朝是正統,仔細一想當年的反明事業存在巨大的失誤。現在讓這些滿洲人得逞,斷然不能從命。李定國一再的強烈要求下,孫可望也沒有辦法。但這些人當中還是尊崇孫可望爲老大,聯明抗清的勢力已然結成。

第二:一支在東南形成力量收復臺灣,另一支於西南形成力量,功敗垂成

1:鄭成功在東南形成了抗清的勢力,北伐最終失利,收復臺灣壯志難酬

隆武政權滅亡後,鄭成功和他的父親在投降清朝這方面產生了分歧。父親主張到清朝那一邊去享福,鄭成功則認爲這樣的行爲很不恥。沒過多久,鄭芝龍被清朝政府扣留的消息傳過來,讓鄭成功恍然大悟。這個時候清朝政府爲了說服鄭成功投降,也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剛開始的時候到處找藉口拖延時間,如果自己一旦投降清朝,那麼全家的下場可想而知。自己在這裏,多多少少能讓清朝政府有所顧忌。慢慢幾年過去鄭成功的海上抗清力量規模越來越龐大,企圖對清朝政府產生致命一擊。

鄭成功一生進行了三次比較大規模的北伐,前兩次都達到南京長江很北的區域。江南抗清形勢一片大好。等到第三次北伐的時候,鄭成功在南京耽擱了很多天。關鍵是城中守將朗廷左很狡猾,沒過多久清軍援兵一到,此次北伐功敗垂成。看着中原故土無法收回,鄭成功把目光放在了臺灣。不顧極其惡劣的環境,荷蘭殖民者炮火的不斷侵蝕依舊無法阻擋鄭軍的進攻。順治十八年年底的時候,成功收復了臺灣。

李定國和鄭成功兩人的出身經歷有何不同?兩人都功敗垂成 第3張

2:李定國在西南形成抗清的力量,兩蕨名王威震天下,叛徒出賣抑鬱而終

隨着時間的不斷推移,孫可望明明沒立下啥功勞,看見李定國不斷得寵心裏很不服氣。有人勸說孫可望自己做一國之主,言下之意想讓他當皇帝。李定國聽到這個話充滿鄙視,永曆二年四月初一,各部隊共同到演武場集合。李定國的人馬先到,孫可望就說你不把我放在眼裏。當即下令打他一百軍棍,有人求情所以改打50軍棍。爲了北伐大業,李定國一直在忍耐。這個時候出現了著名的兩蕨名王的事件,剛開始清廷派遣定南王孔有德企圖消滅李定國這一支勢力。沒有想到李定國能征善戰,誘敵深入逼得定南王自殺。

湖廣戰場接連失利的消息讓清朝政府震驚不已,清朝方面派遣清太祖庶長孫尼堪帶着八旗精銳企圖把南明扼殺在搖籃當中。沒想到清朝方面根本不吸取教訓,最後尼堪被李定國砍成兩半。李定國愈發得寵,小人孫可望越是嫉妒。後來做了一個對自己對南明都不好的決定,帶着本部人馬投降清軍。本來南明軍隊就捉襟見肘,孫可望作爲主力投降清朝對明軍士氣大打折扣。後來有了磨盤山血戰,明清雙方損失慘重。此時吳三桂早就投降了滿清,在緬甸絞殺永曆帝。李定國來晚痛心不已,不久吐血身亡。

結束語:鄭成功和李定國絕對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不管是誰都值得大寫書寫。鄭成功收復臺灣沒過多久,39歲突然去世;李定國在得知皇帝被絞殺的消息後悲憤不已,吐血身亡。臨終前對他的兒子以及部下說:“你們寧可把握拋屍在荒郊野外,也絕對不能投降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