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江的各方面能力都不突出,爲什麼能當首領?

宋江的各方面能力都不突出,爲什麼能當首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梁山好漢義薄雲天,肝膽相照,但這場江湖起義中是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得以倖存的不過寥寥數人,可謂悲慘而又悲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宋江的各方面能力都不突出,爲什麼能當首領?

縱觀《水滸傳》,這讓讀者氣憤也最讓人痛恨的無非就是及時雨宋江了吧?奪權位,走偏鋒,認招安,徵方臘,葬送兄弟也葬送自己,被世人評上虛僞、心計的名號。

而有一人在聚義廳排座位之後,看清局勢也看到未來,明白這梁山已經變了味道,自然儘早離開,而這人就是公孫勝,而宋江究竟所做何事讓公孫勝義無反顧的離去呢?

一、拉攏人心,精心奪位

在《水滸轉》中,宋江爲什麼能當首領?他也只是被逼上梁山而已,文不如吳用,武不如林沖,秦明等人,他又何以當着首領?

原因是他很會拉攏人心,更是很精心算計,費盡心思的奪取了晁蓋的位置,畢竟對於他自己來說,要想在梁山立足 必然要有一定的能力,而要想得到這梁山首領的位置,更要精心規劃。所以宋江在很早之前就計劃好,步步爲營。

要說爲什麼說宋江有如此的計謀和野心,其實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可以隱約看出宋江是一個很隱忍的人,在宋江初次見晁蓋以及後來因殺閻婆被髮配江州時,晁蓋都邀請他上梁山,但是宋江都拒絕了,仔細想想,宋江寧願當一個被流放的囚犯,也不願上梁山起義,究竟是爲何?

其實宋江是有自己的謀劃,畢竟這梁山之上只能有一個首領,而自己現在也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囚犯而已,就算上了山也是和普通的起義者一樣,可能這輩子也就是個聽候發號施令的人,不如慢慢等待,等時機成熟再上梁山。

就這樣,宋江一邊隱忍,一邊拉攏人心,慢慢的,這梁山好漢一百多人受到他幫助的不在少數,自然而然很多人都欠他一份情義,也都願意叫他一聲大哥,而此時宋江選擇上梁山,此時的宋江既積攢夠了實力,也擁有一定的威望和聲譽,以至於宋江初上梁山時,名聲甚至勝過晁蓋,加之又有黑旋風李逵對自己死心塌地,更是有一定的能力來奪這個梁山首領的位置。

二、晁蓋讓位,宋江推辭,實則處心積慮

隨着宋江上梁山,面對宋江的威望以及身邊人的實力,晁蓋對於自己首領的位置還是比較擔心,但面對宋江這樣名聲在外的人物,卻也不得不退位讓賢,畢竟這梁山衆兄弟,宋江的確比自己更適合統領。

當然晁蓋也是並不情願的,畢竟身邊還有一衆兄弟,晁蓋也曾主動將位置讓給宋江,晁蓋自己所做的貢獻,也無非是智取生辰綱罷了,而智取生辰綱也是受宋江幫助的,同時其他方面照宋江比還是有很多的不足和差距。

晁蓋不是很情願,但是讓出這個位置也是理所當然的。對於晁蓋,不知是真心還是假意試探宋江,宋江這種老謀深算的人物肯定不會輕易地接手晁蓋的位置,畢竟自己一個外來的人,輕易接受這個首領,肯定是壞了江湖規矩以後在江湖之中也會有辱名聲。所以宋江當然是推脫的。

當然,推脫歸推脫,宋江依然覬覦這個首領的位置,他只不過用其他的方法讓晁蓋不得不退位。要說宋江能在108好漢中混的風生水起,還成爲了首領,肯定有其獨到的能力和計謀。

首先,宋江推捧晁蓋,而推捧的理由不是晁蓋的能力和威望,而是以朝蓋年長而論,這樣的說辭,也會使衆兄弟覺得晁蓋之所以成爲首領,不是因爲能力和威信,而是宋江尊長大哥所以讓晁蓋當這個首領,這就給衆人一種錯覺,晁蓋的能力和威望不如宋江,只不過平年長才當這個首領罷了,而宋江依舊老謀深算,拉攏着衆人,看似十分講兄弟情義、義薄雲天。

但不過是爲了更好的接管梁山罷了。而最終讓晁蓋讓出這個首領的,也就是梁山聚義廳排座的風波,也正是因爲這次排座,公孫勝看清了梁山真正的局面,選擇了離開。

三、新老排坐,洗牌梁山

此時的晁蓋,雖然自己是山頭的老大,宋江地位其次,但晁蓋深知自己在威望以及能力方面已經不如宋江,就想在聚義廳重新給各位英雄好漢排座,以樹立更高的威望,也可以更加鞏固自己首領的位置。可也是因爲這次的排座風波,徹底讓晁蓋失去了首領的位置。

晁蓋想讓各位英雄論功行賞,依次排座,這樣既可以分高低,也可以樹立他身爲首領更高的威望。但要真的是論功行賞,宋江肯定是不願意的,畢竟他的功勞照比其他人都要少很多。

於是宋江便提出按上梁山時間來排坐,也就是新老成員排坐,老的成員坐晁蓋那邊,新的成坐自己這邊。看似是排座,實則是兩方勢力的對比,當然,能上梁山的英雄好漢混了那麼多年江湖也自然看得出來,而排坐的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

宋江的各方面能力都不突出,爲什麼能當首領? 第2張

此時的梁山還未滿一百多人的陣容,可也有不少的英雄好漢。但排坐過後,晁蓋那邊只有寥寥數人,而宋江那邊竟有二十七人,差不多是晁蓋人數的三倍,也正是這樣的對比讓晁蓋明白自己已然是一個光桿司令,將來梁山的首領位置終究是宋江的,而此時,也在這次排座之中的軍師吳用和公孫勝,看到了這樣的勢力對比,自然心中有了各自的盤算。

軍師吳用肯定會選擇宋江那一邊,而公孫勝作爲一個道士,洞察敏銳的他,看到這樣的局面,就知道梁山已經不再是曾經的梁山了,不再是單純的江湖情義和兄弟情義了,很可能是一種內部集團的鬥爭,梁山未來的發展註定會失敗。

也正是有這樣的先見之明,第二天公孫勝便借看望老母的理由離開了梁山,退出了這個變了味道的梁山,事實證明,公孫勝的先見之明確實沒有錯,梁山最後在宋江的帶領下遭受慘敗,衆多英雄好漢也是慘死沙場,梁山的起義也以最終的失敗畫上了句號。

結語:

在《水滸轉》中,對及時雨宋江的評價,每個人都各抒己見,有的人說他確實義薄雲天,幫助衆位兄弟,雖然最終招安,但也是爲了兄弟未來着想,也有人說他自開始就是虛僞,老謀深算,借兄弟成爲自己的墊腳石,重回官場罷了。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宋江的評價各有不同。但就事論事,很多時候要慧眼識人,不能意氣用事,錯把兄弟情義當成對一個人的信任,到頭來可能蒙在鼓中還葬送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