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蛇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白蛇傳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在古代蛇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白蛇傳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着極爲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一說是《天仙配》)、《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四大民間愛情傳說。這四大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以“白蛇傳”爲例,這個民間故事,最初只是古人口口相傳的古老傳說,隨着時代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傳播途徑,有傳奇、小說、戲曲、皮影、剪紙等多種傳統方式,再加上現在的電影、電視、動畫等各種形式,讓“白蛇傳”持續影響一代代受衆。

2006年,江蘇鎮江和浙江杭州攜手將“白蛇傳”申遺,從此“白蛇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蛇傳”的影響力已經開始走向世界。“白蛇傳”雖然出名,但這故事的起源在哪裏?爲何能引起幾百年的民間共鳴?本文從中國古代的“蛇圖騰”談起,淺析“白蛇傳”的故事形成和發展。

在古代蛇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白蛇傳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一、文化溯源:古代的蛇圖騰和民間信仰

白蛇傳的故事主人公是白娘子和許仙,講述了一個人蛇相戀的傳奇故事。1910年,芬蘭人發明了“國際通用民間故事類索引”,簡稱AT分類法,按照AT分類法,白蛇傳應該被列爲411型,即美女蛇故事類。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蛇一般是邪惡的象徵,所以很多西方人難以理解,爲何中國的“美女蛇故事”會成爲幾百年來的經典?實際上,這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因爲在中國,存在這蛇圖騰。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許多神話人物都是蛇形狀,例如“三皇”中的女媧和伏羲,都是蛇身人面。據西晉時期的《帝王世紀》記載:

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面。

在晉人郭璞的《山海經注》中,明確提到: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爲此神。

在神話中,伏羲和女媧相傳是人類的鼻祖,如果說他倆都是人面蛇身,那說明在中國古代,對蛇早已形成崇拜和圖騰。

古人爲何崇拜蛇?因爲在女媧所在的母系氏族時期,一個女性的生育能力代表着部落的生產力和戰鬥力。而蛇在生物之中,屬於生殖能力較強的物種,因此在原始社會,中國人對蛇就有了最初的崇拜,《山海經》中有許多人面蛇神的神話人物。在《三國志》也有記載,我國南方的百越民族,長期以蛇爲神靈。

在西方國家中,由於宗教的原因,蛇較爲不詳。但在中國民間,蛇具有靈性,擁有神祕的力量。在十二屬性之中,蛇佔據一席之地,甚至被民間成爲“小龍”。在中國,也有許多和蛇有關的節日習俗。例如,陰曆的二月初二,被稱作是“龍擡頭”的日子,實際上,這個時候,天氣轉暖,蛇從冬眠中醒來,因爲蛇從龍,因此被稱作“龍擡頭”。五月初五這天,有喝雄黃酒的民俗,也是和蛇有關。在西北的部分地區,清明節這天,民間會做“蛇娃饃”。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存着這極其濃郁的蛇圖騰文化。在古人長期和大自然接觸中,蛇是人們經常接觸,並且“故事”較多的動物。正是因爲這種獨特的蛇文化,才促使了“白蛇傳”的人蛇傳說,爲“白蛇傳”的起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故事追根:白蛇傳的起源探究

關於白蛇傳的起源,現在學術界還未形成統一的說法。但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人蛇故事。據《太平廣記》記載,唐朝的文言小說《博異志》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元和二年,隴西李黃,因見白衣之姝,綽約有絕代之色。尾隨而至,一住三日,飲樂無所不至。李亦有歸志,承命拜辭而出。上馬,僕人覺李子有腥臊氣異常。遂覺身重頭旋,命被而寢。及去尋舊宅所,乃空園。往往有巨白蛇在樹下,便無別物

在古代蛇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白蛇傳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第2張


大概意思是說:唐朝一位叫李黃的書生,被長安東市一位姓袁女子所魅惑,跟隨到了女子住處,和女子同居三日。到了第四天,李黃回家,其僕人聞到李黃身上有一股蛇腥味。隨後,李黃感覺頭疼欲裂而死。家人找到袁姓女子處,發現那是一處早已荒廢的宅院,裏面有一條巨大的白色盤踞在樹上。

在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洪邁曾寫過一本《夷堅志》,裏面也出現了白蛇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並沒有《博異志》中那麼可怕,故事的大概是:

丹陽孫知縣娶了一位嬌妻,妻子天生好打扮,每次洗澡時都不讓奴婢伺候。孫知縣有一天喝醉後,闖進妻子沐浴之室,竟然發現浴盆中有一條大白色。後來妻子承認自己是白蛇,孫知縣越想越害怕,不久便去世了。

正是因爲有這些白蛇和書生的故事,才爲後來的白蛇傳留下了文化基因和發展空間。宋朝的《西湖三塔記》被稱爲白蛇傳的源頭,這裏講述了一位叫奚宣的書生,在西湖遇到了一位迷路的女孩,女孩姓白,女孩一直哭,奚宣無奈,只能將她帶回家,後來二人成婚,這個姓白的女孩,就是白蛇化身。不過,這個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因爲奚宣喜新厭舊,最終拋棄了白娘子,白娘子爲了報復,展現了白蛇害人的一面。因爲故事的主人公奚宣和“許仙”發音類似,女主也是“白娘子”,因此《西湖三塔記》被稱爲是白蛇傳真正的源頭。

但是,後人真正熟悉的白蛇傳,還是明朝著名小說家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峯塔》。馮夢龍的版本,把白蛇傳的故事情節完整的體現出來,把白娘子從“妖魔”變成了擁有“人性”。在《白娘子永鎮雷峯塔》裏,把“白蛇傳”的下凡、借傘、施藥、端午驚變、水漫金山等故事情節一一呈現,馮夢龍爲大家塑造了一個善良、不害人的“蛇精”形象,在愛情故事的映襯下,這種白蛇的形象爲廣大民衆所接受。後來的民間京劇《白蛇傳》、皮影戲等,包括影視劇,大多沿用和改編馮夢龍的這一版本。

三、文化發揚:白蛇傳和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民間傳奇中,白蛇和書生的故事屢見不鮮,從唐朝到明朝,白蛇步步褪去妖魔的形象,由“妖”變成了“仙”,逐漸形成了後來的“白蛇傳”。實際上,中國“四大民間傳說”都是以愛情故事爲依託,人們在傳播白蛇的故事的時候,被她的勇毅、忠貞的愛情精神所感染,白蛇已然變成了一個正面的形象。這個轉變過程雖然曲折,但結果卻十分美好。因爲“白蛇傳”的風靡,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

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因爲“白蛇傳”的緣故,增加了獨特“驅毒辟邪”的民俗。在“白蛇傳”中,白蛇通過修煉成人,因爲喜歡許仙,設計了二人邂逅的橋段,最後喜結良緣。但是因爲在端午節這天誤喝了雄黃酒,導致原形畢露。受“白蛇傳”影響,每到端午節這天,人們便準備雄黃酒等物,來驅逐五毒,因爲蛇是五毒之首。例如《紅樓夢》第三十一回中寫道:

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

在古代蛇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白蛇傳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第3張

這裏的“蒲艾”和“虎符香囊”,都是驅除毒蟲所用。說明端午節驅逐五毒,在當時已經成了一種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戲曲中,京劇、崑劇、越劇、評彈等品類中,都有《白蛇傳》唱本,在明清時期,《白蛇傳》戲曲,是端午節的時令戲,在當時的杭後一代,每逢端午節,集市的戲臺上必唱《白蛇傳》,有的大戶人家自家養的有戲班子,過端午節時一家人相聚,也會必點《白蛇傳》。

另外,在民間藝術中,年畫(下圖)、剪紙、皮影戲等方面,也都有白蛇傳。

也就是說,隨着白蛇傳在民間的持續傳播,它的部分內容已經影響到民間習俗,甚至融入民俗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白蛇傳”文化。

四、總結因果:白蛇傳爲何能成爲百年經典?

起源於唐朝的白蛇故事,在歷經近千年的發展後,經過一代代文人的加工,形成了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的“白蛇傳”。白蛇傳以白蛇爲主角,故事經過幾百年後仍舊經久不衰,源於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獨特的蛇圖騰文化,蛇在民間有“靈性”,蛇可以創造出美好的想象空間。

第二,白蛇傳的故事經過文人們的加工,從妖變成了人,她對愛情的勇敢追求,對愛情的忠貞,都形成了“正能量”,讓廣大受衆容易接受和傳播。

第三,白蛇傳的故事在明清時期形成以後,迅速和中國傳統民俗相融合,已經擁有了獨特的生命力,成爲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

最後,希望讀者通過此文,能夠了解“白蛇傳”的故事起源、傳頌“白蛇傳”的精神,支持中國傳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