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雲南沐府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朱棣有多需要它?

雲南沐府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朱棣有多需要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基稱帝,改元永樂,是爲明成祖。次年(永樂元年),朱棣決定將自己年僅16歲的小女兒常寧公主遠嫁雲南。

都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朱棣一向疼愛幼女,京城中有許多勳貴子弟,朱棣爲何不將女兒留在京城,而忍心將女兒遠嫁雲南呢?理由很簡單,因爲駙馬爺姓沐。

《明史·列傳第九》記載:

常寧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沐)英子。

明朝初年,沐英乃朱元璋養子,被封爲西平侯。尊朱元璋旨意,沐英家族世代鎮守雲南。沐英有4個兒子,分別是沐春、沐晟、沐昂、沐昕。而朱棣選中的駙馬沐昕,不僅是沐英的幼子,而且還是庶出。

朱棣登基時,沐英已經去世10年之久,西平侯的爵位此時由沐晟承襲,沐昕是沐晟的庶弟,將來不可能襲爵,但朱棣似乎並不“嫌棄”這個女婿,在賜婚詔書中,把沐昕一頓猛誇,頗有“岳父看女婿,越看越中意”之感。

其實,朱棣這麼做,也頗爲無奈。雖然沐英已經去世,但云南沐府在西南的影響力不減當年。朱棣是通過“篡位”登基的皇帝,他太需要籠絡強大的雲南沐府了,說是皇帝嫁女兒,其實是政治婚姻。

朱棣一向自詡雄才大略,在和沐氏聯姻時,他卻要擺低姿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雲南沐府當時絕對不容小覷!相對而說,初代西平侯沐英,更不容小覷!

明朝時期,沐英家族連續15代人爲明朝鎮守雲南,對明朝忠心耿耿,儼然成了明朝在西南的柱石。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沐氏家族的始祖沐英,希望通過明太祖的這位養子,來解讀明朝西南邊陲的最強藩鎮。

一、十年養育恩,一遭入戰陣

雲南沐府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朱棣有多需要它?

關於沐英的姓氏,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沐英本就姓沐,另一種說法是爲了彰顯自己“沐浴皇恩”,因此才改姓沐。雖然頗具爭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沐英曾經姓朱,取名朱英,字文英,和朱元璋的子侄一樣,都是“文”字輩。

《明史·沐英傳》記載:

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少孤,從母避兵,母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后憐之,撫爲子,從朱姓。

沐英幼年時喪父,他跟隨母親逃避兵禍,後來母親也死了。朱元璋和妻子馬氏見他可憐,便將他收養,愛之如子,讓他改姓朱。

其實,沐英年幼時的遭遇,是有歷史背景的。公元1351年(元朝至正十一年),因元末暴政,潁州人韓山童揭竿而起,發動紅巾軍起義。同年,蘄州人徐壽輝在天堂寨舉事,也稱紅巾軍,一時間,天下大亂。紅巾軍起義爆發之初,義軍軍紀渙散,爲了保命,他們也曾搶掠百姓。而元軍爲了鎮壓義軍,對百姓更無絲毫憐惜。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百姓爲了生存,不得不結寨自保(例如鄧愈);那些沒有能力自保的,只能四處躲避戰亂。沐英家中只有寡母幼子,力量薄弱,母親只得帶他“避兵”,這才釀成沐英幼年失怙的苦果。

紅巾軍起義爆發的第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濠州紅巾軍元帥郭子興。朱元璋爲人果敢,又在寺廟裏識得幾個字,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重用。不久後,郭子興把自己的義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從此,朱元璋成爲了郭子興的女婿。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父子、翁婿關係是相對牢固的“盟友”。郭子興以朱元璋爲婿,就像朱元璋認沐英爲子一樣,都是亂世之中常見的“共生關係”。

沐英出現時,年僅8歲,當時朱元璋和馬氏剛成婚不久,還沒有孩子。二人見沐英太過可憐,於是心生悲憫,決定收留這給孩子,併爲他改名爲“朱英”。爲了便於閱讀,接下來筆者仍稱之爲“沐英”。

可以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若不是朱元璋夫妻二人,沐英只有死路一條。《宋史》中曾說:“再造之恩,恩若再生。”終沐英一生,他從未忘記朱元璋夫妻對他的恩情。

《明史紀事本末》有一段記載:

文忠走亂軍中,幾不能存。至是,聞太祖駐兵滁陽,皆來歸……與沐英皆賜姓朱。

公元1352年冬天,朱元璋佔領滁州,他的親外甥李文忠歷經艱險前來投奔,朱元璋看到李文忠,熱淚盈眶,隨後把李文忠收爲養子,也賜朱姓。注意,這裏有一句“與沐英皆賜姓朱”,意思是,朱元璋安置李文忠的方式,和當初安置沐英一樣。可見,沐英投奔朱元璋的時間,比李文忠要早。

朱元璋一生養了十多位養子,包括朱文正、朱文忠、何文輝、朱文遜等人。但從史料來看,沐英是第一個來到朱元璋身邊的養子。沐英雖然不是最年長的,但朱元璋和馬皇后對沐英卻有“長子”情結。

沐英8歲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延請老師,教導沐英學文習武,沐英生而乖覺,深得養父母的寵愛。《明史》記載:

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

因爲朱元璋常年在外打仗,馬皇后便擔負起撫養沐英之責。待到沐英長大,馬皇后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讚沐英,朱元璋對沐英也越來越重視。

公元1362年,沐英十八歲,朱元璋決定讓沐英獨當一面。《明史》雲:

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

沐英人生中的第一個軍職,是“帳前都尉”。當時徐達攻下鎮江不久,沐英的任務就是參與鎮守鎮江。從這一刻開始,沐英才真正離開朱元璋夫妻的照顧,開始自己養活自己。此後的幾年,沐英先後駐守廣信(上饒),協助湯和攻打福建,在明朝開國之前,沐英雖然沒有創造什麼驚人的戰績,但朱元璋交給他的任務,他都出色地完成了。

從8歲到18歲,朱元璋夫妻撫養沐英10年之久,這10年,不是“一飯之恩”,而是長達十年的舐犢之情。

二、養子歸本姓,將軍獲封侯

雲南沐府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朱棣有多需要它? 第2張

公元1367年,朱元璋即將滅掉張士誠,局勢一片大好。朱元璋召沐英回京,讓沐英“始命複姓”。也就是說,朱元璋讓沐英別再姓朱了,改回本姓。

從這一刻起,朱元璋便沒有“朱英”這個兒子,明朝多了一位叫沐英的將領。

至於朱元璋爲何要沐英恢復本姓,其實不難理解。當時朱元璋已經在籌備稱帝,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也已經到了舞勺之年。若沐英仍然姓朱,將來朱元璋稱帝后,將會出現“長幼無序”,甚至會出現兄弟鬩牆的亂局。

所以說,朱元璋讓沐英改回本姓,一方面是爲了避免沐英的尷尬,另一方面也是爲了避免將來的蕭牆之禍。

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其長子朱標被冊封爲太子,沐英的養母馬氏被冊封爲皇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達等6人被封爲公爵,湯和等28人被封爲侯爵。沐英作爲太祖養子,他僅被授予鎮國將軍。

明朝初年的將領,大多是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就建立了不世之功,例如徐達、常遇春、馮勝、李文忠等人。然而,沐英並不是如此,沐英更像藍玉等人,雖然在明朝建立之前已經嶄露頭角,但他大放異彩,卻是在明朝建立之後。

沐英的爵位雖然只是鎮國將軍,但他的職位卻不低。洪武三年,沐英被朱元璋任命爲“大都督府僉事”,次年,又晉升爲“大都督府同知”。

考慮到有不熟悉明史的讀者,筆者在這裏需要特別贅述一下,洪武初年,“大都督府”是明朝的軍事中樞(後來改爲五軍都督府),是指揮軍隊的最高機構,相當於宋朝的樞密院。

也就是說,沐英的爵位雖然不高,但他的職位卻比一般的“侯爵”更要緊,他一直協助朱元璋掌管天下兵馬。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九年,沐英在大都督府任職9年,他幫朱元璋處理瑣碎的軍務,很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朱元璋見沐英日漸成熟,決定給他立功的機會。當年冬天,朱元璋任命開國名將鄧愈爲徵西將軍,率軍征討吐蕃,沐英擔任徵西副將軍。

吐蕃之戰打得十分艱苦,鄧愈、沐英二人率領大明軍隊到達甘肅,兵分三路進入川藏,幾度激戰,一度打到崑崙山,最終得勝而歸。鄧愈在給朱元璋的捷報上,稱讚沐英英勇果敢,是難得的良將。朱元璋特別高興,讓鄧愈、沐英班師回朝,等待封賞。

就在沐英喜不自勝的時候,軍中出現變故,主帥鄧愈在歸途中染病,醫治無效而亡。副帥沐英帶領全軍回朝。論功行賞時,朱元璋追封鄧愈爲寧河王,因沐英戰功卓越,朱元璋封沐英爲西平侯。

吐蕃雖然平定,但隨着明朝大軍的撤出,西蕃又發生叛亂。因爲沐英有徵討吐蕃的經驗,這一次,朱元璋派沐英爲徵西將軍,藍玉爲副將軍,再度討伐吐蕃。這是沐英第一次做軍事統帥,他一路高歌猛進,俘虜敵軍兩萬,大獲全勝。從此,沐英從朱元璋的養子,變成了全軍信服的勇將。

沐英從西蕃過來後,又先後兩次率兵攻打蒙古,第一次是單獨領兵,翻越賀蘭山直擊北元腹地,用七天的時間閃擊敵軍,俘虜元朝國公脫火赤,大有西漢霍去病之風。第二次是隨徐達北伐,沐英奉命出兵北古口,一舉攻克全寧四部。

不得不說,在明朝最初的14年,沐英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按照朱元璋的預設,他要把沐英培養成徐達、李文忠的接班人,因爲沐英不管是能力,還是忠誠度,都毋庸置疑。

沐英不僅深獲朱元璋的信任,在皇宮之中,沐英也深得馬皇后的疼愛,就連太子朱標也和沐英關係甚篤。如果按照傳統的套路,朱元璋或許會把沐英留下來輔佐朱標,但是接下來,朱元璋改變主意了。因爲他給沐英找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去處,那就是雲南。

三、豎西南屏障,爲生民立命

明朝初年,雲南仍在元朝樑王的控制之下。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決定派傅友德、沐英、藍玉率領30萬大軍遠征雲南,傅友德爲主,沐英、藍玉二人爲副。按照朱元璋的計劃,大軍到達曲靖後,即可發起決戰。沒想到的是,當時江水未退,樑王的軍隊以白石江爲天險,沿江阻攔明軍。《明史·沐英傳》記載:

雲南沐府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朱棣有多需要它? 第3張

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罷,懼爲所扼。”乃帥諸軍嚴陳,若將渡者。而奇兵從下流濟,出其陳後,張疑幟山谷間,人吹一銅角。元兵驚擾。

意思是,傅友德當時打算率領大軍強行渡江,被沐英阻攔。沐英向傅友德建議,由傅友德帶領大軍佯裝渡江,自己則帶領敢死隊悄悄渡江。待到深夜,沐英到達對岸後,讓每一位敢死隊隊員都吹響進攻的銅製號角,敵軍一聽,以爲大軍已經渡江,登時軍心大亂,傅友德、藍玉立即率大部隊渡江,結果明軍大勝。大家乘勝追擊,最終攻破昆明。

到了第二年二月,沐英和藍玉攜手攻克大理,雲南遂平。而後,朱元璋下令,命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獨留沐英鎮守雲南。

朱元璋爲何要派大將在雲南留守呢?這是有深度原因的。衆所周知,清朝雍正年間,有一位叫鄂爾泰的名臣,此人曾和田文鏡、李衛合稱爲雍正的“三大模範督撫”,後來他升任內閣大學士,和張廷玉搭檔十餘年。鄂爾泰在地方上的主要政績,就是他擔任雲貴總督時期實施的“改土歸流”。即,當時雲南酋長、土司主政,當地百姓只知土司,不知皇帝。

清朝時期尚且如此,明朝初年的雲南,更是處於“土司橫行”的年代。雲南有大大小小數百位土司,每一位土司的權力極大,他們不受律法約束,在轄區內任意殺伐,擁有極大的權力。正是因爲如此,朱元璋如果想讓雲南百姓徹底歸附大明,必須要有一個朝廷信得過、軍事能力突出、遠鎮邊陲卻無怨無悔的武將來坐鎮才行。

而沐英是朱元璋你的養子,不僅對大明朝忠心耿耿,而且他軍事能力出衆,各方面條件都符合要求。於是,朱元璋決定把沐英留下,永鎮雲南。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洪武十七年,曲靖酋長作亂,沐英火速平定叛亂。洪武十八年,普定、廣南蠻人煽動百姓作亂,沐英又以雷霆手段平定事端。沐英鎮守雲南期間,鎮壓大小叛亂30餘起,其中最著名的叛亂包括東川土酋之亂、貴州普安之亂、雲南臨安之變等。若非朱元璋有先見之明,大明朝的西南邊陲將是個大麻煩。

沐英對朱元璋的用意也心知肚明,他治理雲南11年,一直致力於兩件事:第一,發展雲南。第二,穩定雲南。

爲了緩解朝廷的軍需壓力,沐英在讓將士們在雲南屯田,自己養活自己。

爲了讓雲南百姓安居樂業,沐英帶領官兵在雲南興修水利,架設橋樑,清剿土匪。

爲了讓雲南走出“野蠻”時代,沐英在雲南興辦教育,宴請大儒入滇,選擇優秀學子入官學讀書。

《劍橋中國史》曾評價:

沐英及沐氏家族使雲南成爲明朝的一個省,並使其成爲漢族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筆者認爲,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要看他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有沒有突出貢獻,而沐英此人,毫無疑問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想念沐英,特地召沐英回南京。雲南百姓聽聞這個消息後,爲沐英送行長達百里,史載:

無老幼,惟恐其不來也,鹹戚然東向!

意思是:雲南百姓,無論老幼,都對沐英依依不捨,生怕朱元璋把他調回南京後,再也不讓他回來了。

北宋大儒張載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雲南沐府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朱棣有多需要它? 第4張

千年以來,這四句話被認爲是中國士人的終極使命。沐英作爲明朝的一個“藩王”,他沒辦法同時做到上述四句話,但他只做到了一句“爲生民立命”,就足以證明他的偉大!

四、受恩10年,忠君15代

沐英8歲時被朱元璋收養,18歲時投入戰場,朱元璋養了沐英10年。但沐英回報給朱元璋的是什麼呢?不僅僅是赫赫戰功,更是讓雲南成爲朱元璋的一個省。

你養我十年,我還你一省!沐英對得起朱元璋,沐氏家族也對得起大明朝。

朱元璋是一個極其有手腕的帝王,他真的相信,僅僅靠自己對沐英的養育之恩,沐英就會幫他鎮守雲南,永遠不會背叛自己嗎?其實不是的!

俗話說,君子可欺之以方,小人誘之以利。

天高皇帝遠,朱元璋能讓沐英始終忠於自己,其實只用了一招,那就是:不斷施恩。舉三個例子:

其一,沐英先後有兩任妻子,結髮妻子姓馮氏,乃是馮國用(馮勝之兄)之女。繼室姓耿,乃是名將耿炳文的妹妹。沐英的嫡長子沐春是馮氏所生,沐英被封爲西平侯後,沐春爲西平侯世子。史載,沐春“文才武勇,有其父之風”,沐英鎮守雲南後,沐春常常代其父南征北戰。有一次,朱元璋派沐春平定江西叛亂,得勝歸來後,沐春被朱元璋授予“後軍都督府僉事”的職位。

按照當時的慣例,年輕將領擔任重要軍職,一般都要先試用,當時稱“試職”,但朱元璋沒有讓沐春試職,直接給沐春“轉正”了,《明史》記載:

羣臣請試職,帝曰:“兒,我家人,勿試也。”遂予實授。

當時,有人覺得沐春應該先試職,朱元璋對大家說:“沐春是我自家的孩子,不用試了。”這件事傳到雲南,沐英感激不已。

其二,上文提到,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召沐英回南京,雲南百姓十分不捨。沐英回到南京後,朱元璋親自賜宴,在離京之前,朱元璋對沐英說:

“我之所以沒有南顧之憂,全是因爲有沐英啊!”

沐英聽到後,非常振奮,《明史》雲:

陛辭,帝親拊之曰:“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還鎮,再敗百夷於景東。

沐英被朱元璋誇了一頓,報效之心充滿胸腔,他到了雲南後,立即在景東打敗了百夷。

其三,沐英和長子沐春去世後,次子沐晟(耿氏所生)襲爵,沐晟爲明朝立下大功,他的爵位從西平侯晉升爲黔國公,沐氏黔國公的爵位,就是從沐晟開始的。可是,到沐晟去世的時候,《明史》有一段記載:

晟有子斌,字文輝,幼嗣公爵,居京師,而以昂代鎮。

這裏面有個非常關鍵的信息,沐晟的兒子沐斌從小是居住在京城的。注意,沐英的長子沐春絕嗣,沐斌其實是沐英的長孫。明朝皇帝明知道沐氏一族要世代鎮守雲南,爲何還要把沐家長孫留在京城?

名爲加恩,實爲質子。

雲南沐府在明朝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朱棣有多需要它? 第5張

縱觀黔國公的世系傳承,發現在京城做過“質子”的遠不止沐斌一人。可見,沐家對明朝忠心耿耿是一回事,明朝皇帝對沐家是不是百分百放心,又是一回事。

筆者列舉這三個例子,並不是要說明朱家和沐家有罅隙。筆者認爲:站在帝王的角度,朱元璋以及明朝的歷代帝王的做法也無可厚非,畢竟,他們不能把西南的安危全部押在沐家人的“感恩”上面。作爲帝王,他們手裏要有能驅動沐氏一族的籌碼,這是帝王政治。

明朝洪武十五年,沐英隨傅友德攻打雲南的時候,馬皇后病逝,沐英驟聞噩耗,吐血不止。十年後,一直視沐英爲兄長的太子朱標去世了,沐英因傷心過度去世,朱元璋追封沐英爲黔寧王,諡號“昭靖”。

而後,沐英的長子沐春、次子沐晟(第一代黔國公)先後襲爵,他們世代爲大明朝鎮守雲南,成爲明朝在西南的國防柱石,是明朝最強藩鎮,也成爲了明朝唯一持續掌握實際領土權力的“藩王”。

公元1644年,崇禎帝自縊,清軍入關。沐氏第15任家主、第13代黔寧王沐天波繼續效忠明朝宗室。沐天波率領雲南土司軍隊,一邊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對抗,一邊迎接南明朝廷。沐天波在艱苦的環境下輾轉17年之久,到了順治十八年,沐天波追隨永曆帝到達緬甸,最終被殺。隨後,永曆帝被俘,南明滅亡。

10年受恩,15代忠君,雲南沐府和大明朝一樣,從此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裏。從沐英投奔朱元璋開始(1352年),到沐天波之死結束(1661年),雲南沐府15代家主,歷經310年追隨大明朝,可謂有始有終。

明清以來,鎮守雲南的藩王有兩個,一個是明朝初年的沐英及其家族,另一個是清朝初年的吳三桂。沐英及其家族以其忠義流芳百世,而另一個呢,卻極具諷刺。這是最鮮明的對比!

筆者不提倡封建文化,但是拋開封建文化,沐家310年的效忠,不正是華夏兒女保家衛國精神的縮影嗎?韓愈說:“赤心事上,憂國如家。”歷史泱泱,雲南沐府已經不在了,但精神仍值得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