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科普:古人都有哪些計時工具?

歷史科普:古人都有哪些計時工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是怎麼計時的?他們有哪些計時工具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圭表和旦盛

歷史科普:古人都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儀器,實際發明年代已經不可考了,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圭表的使用在商代及周代已經是有相當的發展並且是重要的計時方式。圭表是以太陽厲觀測目標的言時儀器,結構相當的簡單,所謂的圭表就是由「表」所發展而來,再由圭表發展演變爲日晷。「表」,最初就只是一-根直立於地上的竹竿或石柱,即爲我們所熟知的「竿影測日」, 利用竿影的變化來了解時間的變化,遠古的人們在平日生活中發現太陽照射下物體的影子,會隨着太陽的所在位置而改變其影子方向與長短,並且有一定的規律 ,如在北半球夏至時竿影或圭表的影子馬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冬至時則正好相反竿影或圭表的影子昏- -年中最長。因此,逐漸就有人想到利用竹竿或石柱來專門作爲觀測日影變化的工具,這就是最先[表」的由來。表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用途非常多元,經過多年的使用後,人們能更純熟的使用表而可以依據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定出了向、節氣、時刻、地域等。圭表是由直立平放的表和一個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圭(或叫做尺)所組成,很早就成烏制定曆法的重要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中國人測出一個迴歸年長度爲365.25日。

2、天於地支記日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做「天干」,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地支」。

依照甲子、乙丑、寅.的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篇- -周,所以中國人以六十篇一甲子。古人常用干支記日法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一般人認爲干支紀年從東漢建成三十年(公元54年)開始,依甲子、乙..至癸亥爲止又重新由甲子數起,到2002年就是壬午年;而在干支紀月法中,每年各個月的紀月地支是固定的:正月馬寅、二月馬卯、.十一月咴子、十二月寫醜。在各月固定地支的前提下,在配上天干,就形成了五年(六十個月)爲- -周的干支紀月法;千支紀日同於干支紀年的方法,每天用一-對干支來表示,六十日爲-周,循環記錄,但是從民國起(1911年)就廢棄不用而改用公曆了;干支紀時法在宋代以前僅用十二地支紀時,將- -天均分馬十二時辰,且規定子時的正中馬夜半,到了宋代,纔將每個時辰均分成「初」和「正」兩部分,每天十二辰的地支,也是固定的,再配上天干而成爲五日(六+個時辰)厲- -周的干支紀時法。

3、陰曆

除了依據太陽,古代的中國人很早就知道藉由觀測月相遇期性的規律變化來計算每個月份的日子,這就叫做「陰曆」,「陰曆J的名稱由來是因爲古中國人稱月球爲「太陰」,因此又稱它烏「太陰曆」。陰曆每月的長短不-一,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且陰曆的日期和月相關鯀着;如初一是朔(新月);初七、八是上弦月;十五、十六爲望(滿月);下弦月是在二十二、二十三。正因鳥這樣,人們可以很容易根據月相的圓缺狀況, 去判斷當時的日期了。

4、蘇頌水運儀象臺

歷史科普:古人都有哪些計時工具? 第2張

宋元祐年間(公元1088年),吏部倘書蘇頌觀察太史局與翰林兩天文臺不同構造之天文觀測儀器後,兼探自漢唐以來諸家對於渾儀、渾象、激水運輸之說法,將此三者合而爲一,儀象裝置分別置於-臺中之上下隔,而樞機輪軸等隱藏於木臺中;司辰、擊鼓、搖鉿、執牌等的報時設備連於輸軸之上且出沒於五層木閣內,以水力激輸的方式使儀象運作。襲成中國唯一有說明的自 動水運天文(渾)儀(渾)象及自動報時天文臺,名爲「水運儀象臺」。由此可知,水運儀象臺是由三部份所構成,最上面的渾儀、然後是渾象,接着是推動運作的水力輪軸裝置,並且在木閣內的輪軸.上也連有報時的設備, 成爲中國最重要的天文觀測與計時報時裝置,其構造之精巧細織使得在修復水運儀象臺時遭到不少困難,而其發明用來控制運轉穩定的「擒縱器」更比現代鍾鋃內的「卡子 」早一千年,寶馬中國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