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元昊對北宋發動三次大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爲何卻向北宋稱臣了?

李元昊對北宋發動三次大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爲何卻向北宋稱臣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也就是宋仁宗景祐五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然而中原的北宋王朝卻不滿李元昊建國,不僅不承認李元昊的帝位,還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同時,宋朝還在宋夏的邊境張貼榜文,懸賞重金捉拿李元昊。

李元昊在建國之前,就已經運用聯遼抗宋的政策多次進攻北宋的邊境,一面掠奪財物,一面擴大自己的疆域,而北宋統治階層的屈辱退讓,也助長了李元昊膨脹的野心。

在經過精心備戰後,李元昊連續三年對北宋發動了三次大的戰役,並且,都大獲全勝。

西夏對北宋第一戰——三川口之戰

李元昊爲逼迫北宋承認西夏的地位,便開始對宋朝邊境大舉進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既是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衝,因此成爲李元昊對北宋戰爭的第一個目標。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李元昊派牙校賀真率部衆向北宋的金明砦(今陝西安塞縣北)都監李士彬詐降,李士彬沒有識破西夏的陰謀,將這些西夏兵統統收編入本軍。

李元昊對北宋發動三次大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爲何卻向北宋稱臣了?

李元昊見計謀得逞,遂率領數萬精兵,猛地攻克了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縣),緊接着馬不停蹄地進攻金明砦,那些詐降的西夏士兵也從城內配合,大批殺出,宋軍大敗,李士彬被李元昊活捉後,割了耳朵。

李元昊攻下金明砦後,就揮兵南下,直達延州。延州知州範雍驚慌失措,幾欲議和投降,在此危急關頭,一支精銳的宋軍飛速趕到延州,帶隊的正是宋朝的名將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副總管劉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北宋開國大將石守信子孫)。

這一支宋軍大約也就萬餘人,當他們行至離延州五里的三川口(今陝西省延安市棗園),就與李元昊率領的西夏大軍相遇了。

宋軍本來人數就少,又是倉促應戰,雖然人人奮勇殺敵,無奈西夏人數太多,而且訓練有素,雖然也是死傷慘重,但仍前仆後繼地殺了過來。

宋軍後軍都監黃德和見西夏兵多勢衆,就在陣後領兵逃走,宋軍因而潰亂。

劉平、石元孫率領宋軍殘部和西夏士兵激戰了三天,一直退到西南山,立了幾個寨子防禦。

李元昊到寨前挑戰,欲招降劉平等人,劉平不應。李元昊遂帶領騎兵衝擊,宋軍早已精疲力盡,那裏架得住虎狼衝擊,頓時大亂,被一分爲二,劉平和石元孫都被俘獲,殘餘宋軍被全部殲滅,三川口戰役結束。

李元昊集結重兵於延州城下,但因天降大雪,且延州城牆堅固,西夏騎兵沒有相應的攻城裝備,西夏補給又跟不上,李元昊只得下令退兵。

西夏對北宋第二戰——好水川之戰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又率精兵10萬從折姜(今寧夏同心縣預旺東)南下,直抵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地區。

李元昊爲了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派遣一部分兵力到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引誘宋軍進入埋伏圈。

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得知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繞道到達西夏軍之後,伺機破敵。

二月十四日,任福率領的宋軍行至羊牧隆城(今寧夏西吉縣興隆鎮西北)東五里的地方,發現道路旁放置有幾個銀泥盒,將盒打開,百餘隻帶哨的家鴿飛了出來,這正是西夏大軍發出攻擊的信號。

李元昊對北宋發動三次大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爲何卻向北宋稱臣了? 第2張

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到西夏騎兵的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餘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衆,任福等宋將戰死。

同一天,宋將朱觀、武英部進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也陷入西夏大軍的重圍之下。

行營都監王珪率領4500人從羊牧隆城趕來支援,也被夏軍擊敗。此役宋軍幾乎全軍覆滅,僅朱觀所部千餘人逃脫。

西夏軍獲勝後,李元昊得知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救援,遂下令回師。

這一戰,李元昊運籌帷幄,預先設伏,引誘宋軍就範,然後發揮騎兵優勢,突然襲擊,一舉大獲全勝,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伏擊戰。

西夏對北宋第三戰——定川寨之戰

李元昊在連續兩次對北宋取得大勝之後,氣勢更盛,多次侵擾北宋邊地。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秋,李元昊謀臣張元獻計,他說宋朝的精銳部隊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很薄弱,如果西夏派一支部隊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顧及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攻佔長安(今陝西西安)。

九月下旬,李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一路出鼓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一路出劉蹯堡(今寧夏固原西北),鉗擊鎮戎軍(今寧夏固原),企圖誘宋軍出擊,聚而殲之。

李元昊對北宋發動三次大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爲何卻向北宋稱臣了? 第3張

閏九月初一,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自渭州(今甘肅平涼)至瓦亭寨(今寧夏隆德東北)阻擊。

二十日,涇原路都監趙珣認爲西夏軍遠來,利於速戰速決,建議依馬欄城(今陝西旬邑東北)布柵,扼其歸路,固守鎮戎,以保障糧道,待其兵疲而擊。葛懷敏不聽,命諸將分兵四路趨定川寨。

二十一日,沿邊都巡檢使向進、劉湛行至趙福新堡(約今寧夏固原西北),遭西夏軍截擊,退守向家峽(趙福新堡附近)。

李元昊乘勢揮軍向宋中軍進逼。葛懷敏、趙珣、曹英、葉芝春等人守定川寨(今寧夏固原縣西北)。

西夏軍毀板橋,斷宋軍糧道和歸路,又斷定川寨水源,困擾宋軍。

葛懷敏率軍列陣出擊。李元昊集兵分別進攻,當時狂風突起,飛沙彌漫,宋軍部伍失散,營陣大亂,士卒驚駭,爭相入城。葛懷敏爲衆所擁,幾乎被踐踏致死。趙珣率刀斧手和勇士據門橋奮擊,夏軍稍退。

黃昏時分,西夏軍圍城。葛懷敏與諸將商計,突圍走鎮戎軍。趙珣料途中必遭夏軍截擊,力主出其不意,迂迴籠竿城(今寧夏隆德北)前往,但諸將沒有聽從

二十二日黎明,宋軍結陣東進,臨行時,有屬下攔馬再諫,請求轉道而行,葛懷敏不允,策馬東南,馳行二里,長城壕橋已斷,歸路被阻。夏軍乘宋軍混亂之際,斷其後路,以逸待勞,從四面衝殺過來。葛懷敏與部將曹英、趙珣、葉芝春、劉賀等十六位宋將戰死,宋軍近萬人被殲。

李元昊對北宋發動三次大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爲何卻向北宋稱臣了? 第4張

李元昊獲勝後,繼續揮師南下,連破數寨,直抵渭州,在縱橫600裏地區,焚民舍、毀城寨,所到之處,宋軍皆壁壘自守。

十月初,李元昊得知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范仲淹率軍來援,又受陝西諸路20萬屯兵的牽制,未再深入,大掠而還。

這一戰,李元昊料敵用兵,首先佔據有利地形,誘宋軍出戰,之後斷其糧道與歸路後,集重兵圍攻,一舉獲勝。而宋將葛懷敏不諳兵法,輕敵冒進,又多次拒絕部將的正確建議,最終導致了兵敗身死。

西夏大勝,爲何卻又去帝號並向北宋稱臣?

這三大戰役,都以李元昊大獲全勝告終。尤其是在定川寨大捷之後,李元昊躊躇滿志,甚至發出“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之語。

而當宋軍戰場慘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時,宰相呂夷簡更是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

在這三年的時間裏,西夏連續對北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北宋都遭到慘敗,西夏則都取得了勝利。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李元昊獲勝後卻又向北宋提出了議和,並向北宋王朝稱臣,這是爲何呢?

李元昊對北宋發動三次大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爲何卻向北宋稱臣了? 第5張

原來,李元昊雖然在戰場上獲勝了,但同時也給西夏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如由於戰爭爆發,北宋停止了對西夏大宗銀、絹、錢的“歲賜”;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西夏所產青白鹽入境,使西夏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價昂貴 。

連年的戰爭使西夏民窮財盡,人怨沸騰,境內的部族人民紛紛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

西夏兵力此時實際上已處於“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的境地,李元昊再次發動戰爭已是十分困難的。李元昊也認識到戰勝地廣人衆的宋朝絕非易事。

同時,西夏與大遼之間又發生了爭奪領屬部落的糾紛,導致關係惡化,聯盟開始破裂。李元昊感到處境孤立,爲免除兩面受敵,也必須同宋朝媾和。

基於以上原因,李元昊開始向宋朝求和。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西夏與北宋達成協議,史稱“慶曆和議”,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並取消帝號,李元昊接受宋的封號,稱西夏主;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