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伍子胥爲何要逃往吳國?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伍子胥爲何要逃往吳國?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軍事家,他的父兄爲何被楚平王殺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爲諸侯一霸。後因在對越國政策上與夫差發生分歧。而被夫差疏遠,後被迫自殺。

伍子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文能武,有勇有謀。然而,命運總是多舛,到了楚平王時,直言善諫的伍家,遭到楚太子師費無忌的陷害,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被楚平王殺害。無憂無慮的伍子胥頓時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他僥倖奪過一命,逃亡到了吳國,發誓一定要滅掉楚國,報仇雪恨。此時的吳國正在搞內訌,吳公子姬光想推翻吳王僚自立爲王。伍子胥決定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幫助公子姬光刺殺了吳王僚。姬光就是吳王闔閭。伍子胥因此成了闔閭的重要謀臣,開始協助闔閭管理國家大事。

一個國家的強大昌盛,總是隱藏着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如同秦國的商鞅一樣,伍子胥也是這樣一位大人物。爲了加強吳國的國力,他在現在的蘇州親自爲闔閭建造了城郭,面積十多平方公里,是當時長江流域數一數二的城池,堅固無比。隨後,伍子胥又開始協助吳王闔閭整頓兵馬,使得吳國不僅對內可以駐防守衛,對外可以抵禦強敵,而且有實力向外擴張。在伍子胥的建議下,吳國先後吞併了臨近的幾個小國。

終於,公元前506年,時機成熟,吳王拜伍子胥和孫武爲大將,直接向楚國進發。一路如秋風掃落葉,把楚軍打的落花流水,直搗楚國的郢都。此時,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嚇得落荒而逃。伍子胥對楚平王深惡痛絕,於是掘開了他的墳墓,用鞭子狠狠的抽打他的屍體,一解多年的積怨和滿腔的憤怒。

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安排,伍子胥的復仇任務完成了,這個時候,如果他選擇謝幕,既可名垂青史,又可保滿門富貴。可惜,他沒有。然而,他已不能再左右強大的吳國,這也就成就了歷史上另一段著名的佳話——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王勾踐戰爭中負傷死亡,臨死前告訴兒子夫差,一定要消滅越國爲自己報仇!吳王夫差果然不負所托,兩年後出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走投無路,想拔劍自殺。不過越國也有能人在,比如文種,以及至今被稱爲商聖的范蠡。這時,正是文種勸住了勾踐,說吳王近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他們不僅給吳王進獻大量的金銀財寶,還送上大批的美女,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歷史上著名的美女西施。

一朝天子一朝臣。夫差不是當年的闔閭,伍子胥與他的關係,更不能和闔閭相比。伍子胥,你可知道,這裏並不是你的祖國,你可以退了。但是,伍子胥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極力反對夫差接受勾踐的投降要求。然而,夫差更信任伯嚭——伯嚭的建議是越國不足爲慮,吳王更應該抽出時間與兵力,北上中原爭霸。只能說,伯嚭更瞭解夫差的好大心理——接受了越國稱臣的要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伍子胥爲何要逃往吳國?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勾踐帶着妻子和大夫范蠡來到吳國爲人質。又是在伯嚭的幫助下,三年後,被釋放回國。——伍子胥氣得發瘋,但又能怎樣?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享樂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便讓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統領軍事,自己則到田裏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晚上,勾踐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破房子裏掛上一顆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的滋味。勾踐的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爲強。而吳王夫差盲目的擴張稱霸,絲毫不顧忌百姓的疾苦,搞得怨聲載道。

公元前491年和前487年,夫差一顆北上稱霸的心被撩撥的不行,兩次率領軍隊攻打齊國,伍子胥都是極力規勸,但勸說的又都很是死理,死死咬住勾踐這一茬不放,說勾踐不除,終是吳國大患。只能說,伍子胥或許真看到了勾踐的禍心,但是,你的勸諫就不能藝術一點?要知道,勾踐是夫差放走的,你想讓這位好大喜功之主自己打臉自己嗎?更令人想不通的是,伍子胥認爲夫差之所以不聽勸諫,全因爲西施在吹枕頭風的原因,居然又建議夫差殺掉西施!

只能說此時的伍子胥,不是過分自大,就是腦袋真的壞了。你當初的英勇智謀都去哪裏了,居然讓一個王去殺他正喜歡着的女人,想想你能夠成功嗎?!

伍子胥爲何要逃往吳國?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2張

總之,本來夫差還看在伍子胥是前朝功臣的份上,給予他幾分面子,而隨着伍子胥一而再地在勾踐問題上糾纏,再加上太宰伯嚭不停地說伍子胥的壞話,終於導致夫差拿伍子胥就越來越不當一回事。心急如焚的伍子胥見勸阻無效,自作主張,走了更差的一步棋——自作主張把兒子送去齊國做人質,交好齊國,以備有一天越國打過來時,避免吳國腹背受敵!如果是夫差這樣做,還行,畢竟吳國是人家的嘛!你一個大臣這樣做,就不對了,何況,此時齊國和吳國還是敵人呢。你送兒子去齊國做人質,可能真是爲吳國好,但別人信嗎?夫差信嗎?你這不是送人質保吳國,這是逃亡敵國,背叛吳國的行爲!

所以,伍子胥保護吳國之策,成爲下下之策,也終於要了自己的小命——自大自負的夫差聽到伯嚭的進言之後,根本就不再給伍子胥任何申辯的機會,而是立刻派使臣賜死伍子胥——說實話,若沒有後來的越國滅吳,伍子胥這叛國的黑鍋是背定了。然而,伍子胥到這個時候還沒想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悲憤地放聲大笑:“我死後,把我的頭顱掛在東城門口,我要親眼看着越軍是怎樣打進城來的!”

夫差大怒,把伍子胥的屍體拋到江中!當然,後來的史實證明,伍子胥的判斷是正確的,吳國被勾踐所滅,夫差被迫自殺身亡。但是,吳國滅國,不能說伍子胥也沒有錯,尤其是他作爲臣子的諫言及做事方式,肯定是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伍子胥身上體現出一股強韌的意志力、堅韌不屈的精神。他能捨小義,成大名,其意志非一般人可比,後人對伍子胥評價爲何褒多於貶,離不開他自身的命運悲劇,也離不開歷史時代,更多的悲嘆留給了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