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人把東西放袖子裏,不會掉出來嗎?

古人把東西放袖子裏,不會掉出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著我繡夾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 ,頭上玳瑁光。”——《孔雀東南飛》

服飾自人類社會成型之前便開始大行其道,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也會對自己的外貌格外注重。當人類的審美觀念和社會羣居意識成型之時,服裝的功能也潛移默化地換了模樣。古人所穿所戴皆大有講究。

隨着封建制度的完善,社會貧富分化局面基本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外在架勢的變化,服裝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這體現在款式、面料之上。而通覽電視古裝劇,我們經常能發現這樣的橋段:古人愛把東西藏在袖子裏。

印象中,古人的服裝應該都是大袖口的樣式,而瀟灑快步時,古人又不會時時刻刻含胸收手,爲何他們不會將袖子裏的東西甩出來呢?到底是古人的保護措施到位還是衣服裏面大有玄機?通過直面古人服飾設計,我們驚覺千百年前的智慧在閃光。

一、古人獨有的變戲法

留意古裝劇的人經常會被劇中穿大袖衣服的人震驚,因爲你怎麼也猜想不到他會從袖中掏出個體型多大的物件。

在《水滸傳》第三十七回當中,宋江與戴宗祕會,商量梁山好漢們下一步之計劃,說着說着便拿出吳用的手信,要戴宗收起並傳達,戴宗二話不說就將書信塞進袖子裏。截止到這一步,相信大多數人還是能接受的,小小書信不足掛齒。

料想這一封信的體積和重量也不會給戴宗帶來什麼必要的麻煩,就算日行八百里也就像是無物在身一般,自然也就算不得新奇了。

又如《紅樓夢》二十七回當中,薛寶釵於園中漫步,忽見花叢之上翩翩飛舞着幾隻素蝶,耐不住心中歡喜,便開始撲蝶。正想邁腳,卻又不願失了大家閨秀的風範,於是便從袖中掏出一把輕羅小扇,自顧自地耍樂起來。

從老版《紅樓夢》看來,這把扇子的橫截面積如何也不小於一個正常的用餐盤子,而寶釵卻一點也不像藏着東西似的,反而能夠自在地行動,可見這古人的衣裳設計得是有多精妙了。

古人把東西放袖子裏,不會掉出來嗎?

除此之外,在許多武俠小說之中,我們經常能見到一些飛檐走壁的刺客,當他們靠近目標人物時,他們就要從自己的衣袖中掏出些什麼東西了。若是一些藥粉、飛鏢、匕首還好,但居然還有人從衣服裏掏出一個巨大無比的鐵椎!

鐵椎一事出自《魏公子列傳》,裏面有一句話寫道:“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一個小小的袖子居然能藏得住如何千奇百怪之物,真不愧爲中國傳統服飾的一大別樣文化。

言以至此,我們不禁問一句“爲什麼”,爲何同樣是袖子差別竟然如此之大?古人的奇思妙想是今人難以想象的。

二、雄奇瑰麗的中國袖文化

口袋在中國古代服飾中基本是不存在的,因爲中國人習慣將服飾看做是布匹綢緞的組合,冒然將口袋縫製在衣服外面,雖無傷大雅,但總歸讓人覺得怪怪的,因此,自漢代自來,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漢服就是沒有口袋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衣服也是五花八門,大體來說分爲寬袖和窄袖,而後者一般被認爲是窮苦人家的象徵,因爲緊手緊腿可以收束身體,行動起來也方便很多,這類衣服就很適合跑步、耕作,口袋出現在這些款式的衣服上就不足爲奇了。

然而,今天的主角是中國古代寬袖,寬袖只是一個大的門目,其下還可以細細劃分。大致說來,寬袖分爲琵琶袖、劍袖、垂胡袖、直袖、半袖、廣袖、方袖等等,其中琵琶袖的設計可以讓我們對上述問題有一定解答。

琵琶袖,顧名思義就是兩手的袖子彷彿兩把巨大的琵琶,雙手平直擡起,宛若一隻即將翩翩起舞的蝴蝶,形體曼妙,怎不令人心動?當然,琵琶袖屬於上層社會,“一寬到底”總有失身份,這時便需要一點點小心思了。

琵琶袖雖屬於寬袖,但其袖口確實縫製起來的,一般情況下是將整個袖口的五分之四封住,只留下五分之一的空間供手進出,這個時候,整個袖子儼然成爲了一個巨型口袋,而是還是成雙的,只要穿衣者的肌肉力量允許,“四十斤鐵椎”又有何難?

當然,影視劇中的人物進行掏袖動作之時往往會給觀衆造成誤導,那就是拿得太快。爲何?假使一個古人瞬間從袖子裏掏出一件物品,那就說明這件東西放得並不深,最多放在了手腕處,這樣是不足以支撐這件物品的。

古人把東西放袖子裏,不會掉出來嗎? 第2張

《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袁紹集團舉行宴會,陸績用膳完畢後覺得會上的桔子味道不錯,於是便想攜兩個帶回家中給老孃品嚐,於是便將其藏於袖口,藏得並不深。最後在作揖告別之時,桔子從袖子裏滑了出來,好生尷尬。

事實上,古人若要完成完美的袖中乾坤,那就只能將物品放到手肘處。

琵琶袖終究是屬於寬袖中的特殊種類,對於大多數寬袖來說,更常見的方式是在袖子裏縫上一個與袖口方向相反的大口袋,當古人將雙手自然垂下時,袖中口袋自然而然就會朝天了。

三、衣袖之用

衣袖自誕生以來就註定了地位的不凡,尤其是在上層社會深似海的社交場合之中,袖子活似古人的外交官。

我國自古以來便有“禮儀之邦”,與之相應的就是“衣冠之國”,這說明服飾在我國禮儀規範上佔有舉重若輕的地位,其中衣袖更是重中之重。《戰國策》中記載道:“一國之衆,見君莫不斂衽而拜。”

這裏的“斂衽”指的是整理衣袖而後行拜禮的完整動作,這裏用在向一國之君表示尊重的禮節上,可見衣袖在其中擔任的角色有多重要了。

寬袖的樣式給人以莊嚴、穩重的視覺衝擊,相當於當代人的西裝革履,常常用以出席重大場合。婚喪嫁娶、向天祭祀,人們便會一改往日休閒之態,換上自己的寬袖服飾,以此表示對於主人家的尊重。

說完了寬袖高大上的作用,我們還要適當雅俗共賞,將寬袖拉到平民百姓的角度洗一洗,衝一衝。寬袖有時候還要充當毛巾、手帕的角色,拭淚、擦汗、遮面、擋陽無所不用其極,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就是最好的說明吧。

小結: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中國寬袖文化屬於中西文化交流、中華文明兼容幷蓄的服飾成果,在千百年的風雨飄搖中持續屹立不倒,爲我們留下了古代延綿的幻想。

說來也妙,絕美的寬袖服飾也不是空中樓閣,它又何嘗不是文化適應現實世界的產物呢?中華服飾經過漫長的挑選,總歸是別有一番自己的風味在的。試想一下,誰不想在古風樸樸的漢代緩緩從袖口掏出一支長笛,而後慢慢吹奏呢?

直至今日,傳統的中華服飾仍在隱祕的角落暗暗影響着現代衣物的發展,儘管設計師們屢屢標榜自己是新時代服裝文化的開創者,但冥冥之中,他的腦海中早已留下了對於過往的追思,就像一個歷史的胎記。

兩袖清風,揮的不是衣袖,而是精妙的中華服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