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棣登基後遲遲不立太子,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朱棣登基後遲遲不立太子,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朱棣即位後遲遲未立太子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即位爲帝,朱棣長子朱高熾當時二十四歲。

多年前,朱棣的父親朱元璋登基當天便冊立長子朱標爲皇太子,當時朱標只有十三歲。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下詔冊立朱高熾爲皇太子。

朱棣登基後遲遲不立太子,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朱棣即位後長達近兩年的時間裏,遲遲沒立太子,這是爲何?

而且,在這段時間裏,朱高熾一直留在北平,朱棣沒讓他來京師。

建文四年六月初一,朱棣率軍打算從浦子口渡江,遭到盛庸的拼力抵抗,燕軍交戰不利。

正當朱棣發愁之際,朱高煦及時率騎兵趕來,朱棣十分感動,竟然脫口說出:“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紀事本末》)

朱棣這句話的意思是:好好努力吧,世子多病。

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的著作《國榷》中也有類似記載。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羣臣上表請立皇太子,朱棣沒有應允。

這年三月,文武百官再次上表請立太子,朱棣以“長子智識未廣,德業未進”爲由搪塞過去。

四月,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奏請設立太子,朱棣仍沒應允。

九月,鎮守貴州的鎮遠侯顧成在上書中提及“早立東宮以定國本”,朱棣稱讚了顧成一番,並賞賜了不少財物,卻沒提立太子之事。

二、朱棣真的想立朱高煦爲太子嗎?

朱高熾體形偏胖,行動遲緩,不善騎射,而朱高煦驍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數次在朱棣危難之際及時出現,比較而言,朱高煦更像朱棣。

朱棣登基後遲遲不立太子,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第2張

朱棣以藩王身份武力奪取皇位,對他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武力意味着真正的權力。

朱高熾喜歡讀書,和文臣比較親近,與朱標、朱允炆有不少相似之處。可是文弱的朱高熾能駕馭如狼似虎的悍將嗎?朱棣自然擔心朱高熾重蹈建文帝的覆轍。

朱棣麾下的武將大多是在靖難之役中與朱高煦生死與共,並肩作戰過的患難兄弟,他們會支持朱高熾嗎?

朱棣是一位成熟的決策者,他需要一定時間來看清楚朝中文臣、武將的態度,以獲得最多的支持,保證權力的平穩過度,這或許是他遲遲未立太子的真實原因。

至於自己更喜歡哪個兒子,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三、當時朱高熾和朱高煦的支持者都有誰?

在古代,皇帝冊立儲君,選擇繼承人對羣臣影響極大,關係到羣臣日後的前途,關係到他們將來能否得到升遷、重用,甚至可能關係到他們能否保持地位穩固、家族興旺。總而言之,關係到羣臣的切身利益。

首先,朱高熾的支持者。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在朱元璋所封的藩王中和朱棣的關係最近,朱棣即位後他曾上書請立太子,可視爲朱高熾的支持者。

老將顧成跟隨耿炳文伐燕,最早被朱棣擒獲,被俘後便歸附了朱棣,盡心輔佐朱高熾堅守北平。後來李景隆率軍圍困北平,顧成提出了不少建議,朱棣即位後,顧成因功獲封鎮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顧成和朱高熾交情匪淺,也曾勸說朱棣早立太子,是朱高熾的支持者。

張信是朱棣的寵臣,被朱棣稱爲“恩張”,深受朱棣信任,暗中觀察藩王動靜等機密之事,都讓張信去辦。朱允炆即位後,調張信去北平都司,令他暗中監視燕王朱棣,伺機而動。可是張信決心幫朱棣,急忙去燕王府,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朱棣。朱棣即位後,封張信爲隆平侯,食祿一千石。關於立太子一事,朱棣曾私下徵求張信的意見,結果張信堅決反對立朱高煦爲太子。

金忠是朱棣的心腹重臣,堅決主張立朱高熾爲太子,在朱棣面前歷數歷史上因廢長立幼而造成嚴重後果的例子。金忠於洪武二十四年入燕王府當衛兵,他多謀善斷,在靖難之役中運籌帷幄,屢獻良策,是朱棣的得力謀士,朱棣即位後不久,便提拔他爲兵部尚書。

成國公朱能在立太子一事上沒有明顯的傾向。朱能。朱棣即位後,封賞靖難功臣時,封了兩位在世的功臣爲公爵,分別是淇國公丘福,成國公朱能。

張玉在靖難之役中是燕軍中軍主將,爲救朱棣力竭戰死。朱棣即位後,追封張玉爲榮國公。朱棣曾說, “論靖難功,當以張玉爲第一”(《明史紀事本末》)。張玉的長子張輔信安伯,食祿一千石。張輔也沒有擁立朱高煦,後來朱高煦起兵叛亂,曾試圖拉攏張輔,張輔立即奏請朝廷發兵平叛。

幾乎所有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熾爲太子,而且態度堅決。朱棣率軍進入京師時,當時的朝中大臣歸附朱棣的有二十餘人,誓死不降的十餘人,四百六十三人選擇逃走。

朱棣急需補充大量文臣,以維持朝廷機構的正常運轉。永樂元年便在全國範圍內(北京除外)舉行了鄉試,第二年會試錄取四百七十二人,與朱元璋在位時科舉錄取人數最多的洪武十八年相同。爲了儘快解決官員缺乏的難題,永樂元年朱棣還曾下令實行薦舉,不過收效甚微。

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直接管轄六部,所有政務都得親自過問。爲解決政務纏身的難題,朱棣下令在皇宮東閣門內建起一個辦事機構,挑選謝縉、楊榮、楊士奇等七名最早歸附的翰林院官員在裏面辦公,參與處理重大事務,被稱爲內閣,成爲當時的朝廷中樞機構。他們終日陪在朱棣身邊,不僅是獻計獻策,而且開始代行部分皇權,處理幾乎全部政務。

文臣的態度是朱棣冊立太子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朱棣徵求謝縉的意見時,謝縉直言不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明史·列傳·謝縉》)。朱棣聽後,沉吟不語,謝縉接着說:“好聖孫”,朱棣這才點了點頭。

其次,朱高煦的支持者。

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邱福等一批武將支持冊立朱高煦爲太子。邱福英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朱棣即位後,封他爲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邱福在朝臣中的地位很高,“每奉命議政,皆首福”(《明史·列傳·邱福》)。

邱福和一些武將多次勸說立朱高煦爲太子。

駙馬都尉王寧也支持朱高煦,王寧是懷慶公主的夫婿,懷慶公主是朱元璋寵妃孫貴妃的女兒。在靖難之役中,因爲向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關入錦衣衛詔獄。

這些武將和王寧不會因爲立朱高熾爲太子而背叛朱棣,風險可控。

四、朱高熾的其他優勢。

第一,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深受朱棣喜愛。

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出生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生母是世子妃張氏,朱瞻基是朱棣的長孫,朱棣登基時,朱瞻基三歲。朱高熾被冊立爲太子時,朱瞻基五歲。

朱瞻基既有祖父朱棣的英武,又有父親朱高熾的睿智,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便被冊立爲皇太孫,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可見一斑。

第二,朱高熾是朱元璋冊立的燕王世子。

朱元璋稱帝后,確立了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順序,並且寫進《皇明祖訓》,要求後世子孫遵守。

雖然朱棣以藩王身份武力奪取皇位,不過,朱元璋去世時,朱棣是朱元璋最年長的嫡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自圓其說,可是如果冊立朱高煦爲太子,則相當於直接挑戰朱元璋當年定下的立嫡立長的規距。

而且,朱高熾是朱元璋冊立的燕王世子,一向小心謹慎,沒有明顯的過錯,而且在靖難之役期間,有堅守北平的功勞。如果不立朱高熾爲太子,那麼是否意味着朱棣別的兒子都有資格爭奪太子之位,是否會引發皇子奪嫡的慘劇呢?

綜上所述,朱棣經過反覆考慮,左右權衡,最終決定冊立長子朱高熾爲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