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諸葛亮遲遲不還政於劉禪,到底出於哪些原因呢?

諸葛亮遲遲不還政於劉禪,到底出於哪些原因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謹慎的諸葛亮深得劉備父子信賴,仍有兩件事讓人懷疑其有不臣之心,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諸葛亮作爲蜀漢重臣,深得劉備父子信賴,但他從未恃寵而驕。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如果劉禪無才,諸葛亮可以自行取度”,此話幾乎有將江山拱手相讓之意。但諸葛亮卻並未忘本,依然進退有度,只是謹慎的諸葛亮仍有兩件事讓人懷疑其有不臣之心,那就是遲遲不還政於幼主和帶甲士上殿。

聰明如諸葛亮,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樣做會徒增別人猜忌,甚至可以說是授人以話柄,那他爲何還要如此做呢?難道他真的有心稱帝?

諸葛亮遲遲不還政於劉禪,到底出於哪些原因呢?

諸葛亮深諳君臣之禮,卻仍掌控朝堂遲遲不交權,其實這其中大有深意。首先,劉禪繼位時年僅十七歲,而在此之前一直是由劉備掌控大局。劉禪雖然已經學過《六韜》《韓非子》等治國之書,也曾習武,但畢竟只是皮毛。而且未經實踐,只能算是紙上談兵,倉促之間就讓劉禪治理整個國家,這無疑是讓蜀國自取滅亡。諸葛亮對蜀和劉氏父子忠心耿耿,絕不願意辛苦打下的江山毀於一旦。

君主尚且年幼,由親王或老臣代爲處理政務這乃是常事。周朝時周公就曾攝政七年,攝政時間更長,手中權力也更大。因而攝政一事並非沒有前例,一直到清朝,甚至還有攝政王的存在,比如說多爾袞。可見人們對於暫攝國政一事是保持寬容和理解的,相較之下諸葛亮控制朝堂兩年也實屬正常。

諸葛亮不交權也是形勢所迫。劉備逝世當年蜀國就叛亂四起,太守朱褒和夷王高定先後反叛讓形勢更加嚴峻,諸葛亮不得不派使者與東吳重修舊好。在這之後諸葛亮討伐南方四郡,後來又北伐征討魏國。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爲其職分,可見自劉備逝世後,諸葛亮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一心想平復內憂外患,完成先帝遺志。只有大權在握,這些事纔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至於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在《晉書》中有過記載,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這是東晉時皇帝給大臣恆溫的特殊待遇,讓他像諸葛亮一樣可以帶甲士出入皇宮,可見諸葛亮帶兵上殿確有其事。按理說帝王多忌諱此事,秦始皇就不許大臣攜帶兵器上殿,怕遭到暗害。在劉禪這裏卻一反常態,給了諸葛亮特權,這是爲何呢?

諸葛亮遲遲不還政於劉禪,到底出於哪些原因呢? 第2張

首先這是對其身份的肯定,古代帝王爲表恩寵,多給予臣下與衆不同的賞賜以做區分。商朝的聞太師就有雌雄鞭,可以上打皇帝,下懲百官,這裏的甲士百人也與之類似。另外,這些人都是爲了保衛諸葛亮的安全,蜀國國政俱繫於諸葛亮一人之身,一旦他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當時蜀國國內並不安寧,即使在朝堂之上也難保意外不會發生。因此帶甲士上殿也在情理之中,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待遇。

諸葛亮一生爲蜀國和劉備鞠躬盡瘁,操勞至死,所爲的無非是報知遇之恩而已。若是覬覦皇位,他早就可以動手,不必遲遲等待,所以僅以這兩件事就斷定諸葛亮有不臣之心,實在是太過荒唐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