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內閣制度的奠基者“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

明朝內閣制度的奠基者“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和之前的漢人王朝宋朝一樣,都是以成熟的文官政治而受到後世史家的推崇的,雖然崇文抑武的後果就是必然會導致國策偏於保守、軍力日益羸弱和文官集團自身的墮落貪腐,但是對於整個帝國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文教的昌盛卻的確發揮着積極作用。宋明兩朝在文官政治方面的一大區別就是:明朝在中樞形成了成熟的內閣機制,也就是以幾名資深文臣大學士擔任閣臣,爲皇帝處理朝廷的日常事務,並且在閣臣的進退、各自的權限、其他監督和制約制度等方面都形成了體系,與現代西方君主立憲國家推行的內閣制很有相似之處。

明朝內閣制度的奠基者“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

當然作爲典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皇權高於一切,朱元璋甚至連宰相都予以廢除,這個明朝中後期以來主纜朝政的“內閣”,在法理上並無什麼依據,哪怕是號稱“首輔”、發揮着類似首相職能的首席閣臣,他的權力來源也不過是皇帝本人的信任和依賴而已,一紙詔書就可以讓他黯然下臺。在朱元璋、朱棣這樣的雄主在位時,後來以宰相自居的大學士們不過是他們身邊的小小顧問,官位不過五品、進言只備諮詢,並無任何權柄,那麼他們又是如何發展爲整個文官集團的核心和代言人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朝內閣制度的奠基者——“三楊”。所謂三楊是三位楊姓名臣的合稱:他們是楊榮、楊溥、楊士奇,其中楊士奇雖然排在最後,但卻是他們三人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三人入仕都是在建文帝時期,在朱棣靖難成功後進入剛剛組建的內閣,而這時的內閣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樣,不過是協助皇帝處理日常庶務、還有草擬詔書之類文字工作。其中楊士奇甚至連進士都不是,是通過舉薦得官的,但他反而受到朱棣格外看重,當上了太子朱高熾的老師,從此登上了青雲之路。

明朝內閣制度的奠基者“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 第2張

作爲鐵桿太子黨,楊士奇輔佐朱高熾渡過了永樂朝後期險惡萬分的奪嫡之爭,順利地繼位登基。憑藉這份擁立之功、再加上新皇帝對文臣的一貫親近信賴,楊士奇爲首的文臣在朝中日漸得勢。而仁宗朱高熾登基不久很快就駕崩,其子朱瞻基繼位,這就是明宣宗,他在位不過十年也英年早逝,使得明朝出現了第一位八歲的小皇帝,這就是英宗朱祁鎮。短短十幾年時間連續換了幾任君主,使得皇權大衰,而執掌外朝的文臣權力越來越大,三楊領銜的內閣就順理成章地從顧問變成了首相和副相,在保障了帝位平穩交接的同時擁有了超常的權柄。

“三楊”最主要的政績是輔佐仁宗宣宗父子締造了後世史家交口讚譽的“仁宣之治”,讓朱棣時期大大耗損的國力得到了恢復,使得國內政局平穩、民生富庶、文教昌盛,但是他們主導地一系列收縮政策也導致了嚴重後果:終止下西洋讓大明海權不保、南洋藩屬全部流失;放棄安南讓明初在中南半島方向的拓展努力全部付諸流水;撤併奴兒干都司使得大明失去了對東北邊境各部的直接控制……這些措施在當時雖然讓國家迅速恢復了元氣,但卻遺患無窮,明朝中後期外部局勢的惡化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此,對此作爲文臣典範的“三楊”是難辭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