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斯的本質是怎樣的?他被腰斬時爲什麼沒人爲他求情?

李斯的本質是怎樣的?他被腰斬時爲什麼沒人爲他求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斯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秦始皇統一六國,爲我國統一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雖然他也犯過不少過錯,但始終被後世評價爲千古一帝,算是對他功勞最大的褒獎了。

而大秦帝國的歷史卻是非常的短暫,這可以說與秦始皇的預期差之千里。其中的因由,免不了宦官的作亂,繼承者的無能,以及朝中要臣的變質,這無異不讓人唏噓感嘆。

秦朝的滅亡與其說是秦始皇突然駕崩的天災,不如說是朝廷那些滿懷不臣之心的人禍。

李斯的本質是怎樣的?他被腰斬時爲什麼沒人爲他求情?

秦始皇生性暴戾,卻從來不殺功臣,這也許是他好的一面,卻也是他不分青紅皁白的一面,當初蒙氏兄弟要對趙高下手時,秦始皇橫加阻攔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誤,而沒有看透丞相李斯的本質也是他的失敗之處。

名臣李斯

在大秦帝國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這個人就是大秦帝國的丞相李斯。

李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丞相,他輔佐秦始皇平定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並且廢除了分封制,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幫助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這些影響了中國往後2000多年的歷史。

李斯是一個極有才幹的人,但也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的自私自利和對權力的貪戀,使他親手毀掉他嘔心瀝血蔘與創建的帝國。

秦始皇在巡視天下的路上猝死,李斯爲了保住自己的權勢不惜和宦官趙高合謀,發動了“沙丘政變”,兩人狼狽爲奸、篡改詔書,害死太子扶蘇,扶持胡亥上位。

而胡亥這個人繼承了他父親的殘暴,卻沒有繼承他父親的才智,在他的胡作非爲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終於徹底敗壞,土崩瓦解了。

而李斯自己也沒撈到好下場,他在和趙高的權力鬥爭中失敗,最終遭受腰斬的酷刑,並被誅滅三族。

衆叛親離

李斯的死很多人爲之惋惜,認爲他雖然自私,但畢竟和姦詐的小人趙高不同,李斯只是一時糊塗才犯下難以饒恕的大錯,他是曾經立下功業,有志向有抱負的人,並非純粹的小人,正如一句話所說“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李斯的本質是怎樣的?他被腰斬時爲什麼沒人爲他求情? 第2張

但讓人疑惑的是,李斯最後落了個被腰斬的下場,滿朝文武卻沒有一人人爲他求情,這到底是因爲什麼呢?

首先就是因爲趙高大臣們不敢求情,當時的趙高控制着整個朝政,滿朝文武中一部分人攝於趙高的淫威不敢求情。另一部分則是趙高的人,所以不會去求情,更有甚者還會爲了討好趙高,而對李斯落井下石。

“沙丘政變”時,趙高一個小小的中車府令就敢去遊說當朝宰相李斯,合謀廢長立幼,提出讓自己的學生——秦始皇幼子胡亥繼位,這件事情作爲大秦帝國三把手的李斯,當然不會同意。

但是趙高卻抓住了李斯的弱點,那就是李斯是草根出身,貪戀權勢,他非常害怕回到從前那樣落魄困苦的境地,於是他便在權力的誘惑下,一步步跳進了趙高早早設下的圈套中。

但讓李斯沒想到的是,胡亥繼位後這一切都變了,事情並沒有按他想的那樣去發展,反而讓整個朝堂變成了趙高的“一言堂”。

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因爲和李斯聯名建議胡亥暫停勞民傷財的阿房宮工程被趙高讒言投入大牢,逼得其自殺身亡。

自取滅亡

李斯被關入大牢後,衆大臣對於趙高更是忌憚,整個朝廷都是趙高一手遮天,到處都有他的眼線,發現異己就會被除掉,在這種情況下,誰又敢去爲李斯求情呢?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李斯的失節。

從李斯爲了權勢和趙高合謀廢長立幼開始,他就已經變質了,他爲了不被蒙氏兄弟取代自己的位置,爲了不再失去來之不易的權利,他加入了胡亥和趙高的計劃中。

李斯的本質是怎樣的?他被腰斬時爲什麼沒人爲他求情? 第3張

胡亥繼位後,三人開始對朝堂上的反對聲音實施了大屠殺,殺扶蘇,殺滿門忠烈的蒙氏兄弟,殺皇族宗室,凡是一切對他們不利的人都被斬殺殆盡了。

除此之外,李斯向胡亥進諫的一篇文章,更是把助紂爲虐表現到了極致。這篇文章被稱作《行督責書》被記載在《史記》上,全文洋洋灑灑、引經據典,在文采上不輸其著名的《諫逐客書》,只可惜文采卻用在了歪處。

寫作此文的起因是胡亥對於曾經帝王德行的質疑,胡亥的意思是:作爲帝王就應該利己,不能像堯、舜、禹那樣爲了天下百姓而委屈自己。結果李斯真就按着他的意思,把這一“敗壞德行”的想法堂而皇之地述以正規的文字章程,讓胡亥後期的胡作非爲有了冠冕堂皇的說辭。

所以,在李斯被逮捕,朝堂上根本就沒有人爲其求情,在大臣們看來,李斯能有今天的結果,全都是他罪有應得的,這是報應。

再者就是求情無用,凡是被秦二世所厭惡的大臣,下場都非常悽慘,這一點文武百官們也都非常清楚,他們自然不敢爲了這個被帝王拋棄的人惹得龍顏大怒。

李斯悲慘的下場與他屈服淫威的軟弱,和對於權力貪戀而不擇手段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滿朝文武不爲他求情也在情理之中。

小結:

在中國歷史上,行不本分之事,最終落得滅身亡族下場的不計其數,中國的儒家思想講究“中正”,其實不光是爲國家和社會造福,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李斯位高權重,在秦始皇駕崩之時,他更是承擔着整個國家的命運,可以說是重任在身。

而他偏偏在這時選擇爲一己私慾棄大義於不顧,實在讓人很難升起惋惜之情,可以說他軟弱,也可以說他愚蠢。如果他在危難之際堅持自己的原則,行正確的事,有很大機會可以得到善終,至少流芳萬世是一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