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繼承江東基業後的孫權,他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繼承江東基業後的孫權,他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孫權的故事。

在人們的印象中,孫權作爲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一直是一個雄才大略,能與曹劉兩家分庭抗禮的形象。

他十九歲就繼承了兄長的江東基業,內平叛亂、外聯劉備;在赤壁之戰中以弱勝強,打的曹操放棄了南下的念頭;後來任用呂蒙,擒殺關羽,又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八百里。那麼,這樣一位連對手曹操都不禁稱讚:“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亂世雄主,真的如人們印象裏的那般偉大嗎?

事實上,區別於曹劉兩家的開國皇帝,孫權的江山並不是自己打下來的,而是從父兄處繼承的。而孫氏本不是江東人,是靠武力壓服的江東。在孫策暴死後,江東多地發生了叛亂,如果不是張昭、周瑜和程普這些孫策的舊臣盡力鎮壓,依孫權的軍事能力,也許很難度過這第一大難關。

繼承江東基業後的孫權,他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儘管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但是這“三世”卻有很大的“水分“。孫堅早在和劉表作戰的時候就戰死了,東吳的江山實際上是孫策打下的基礎。

從公元195年孫策起兵渡過長江,到公元200年孫權繼位,前後不過五年時間,雖然也算得上是“三世”,但根本談不上民心歸附。爲了震懾當地的門閥勢力,孫策在佔領江東期間實行高壓政策,這樣雖然確立了孫家的統治地位,但也與當地的門閥貴族結怨。

繼承江東基業後的孫權,他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第2張

另一方面,爲了穩固統治,孫家又不得不依靠本地勢力來保證政策的執行。從這個角度來說,東吳政權更像是孫氏和江東地方門閥的聯合體。雙方對外一致,以孫權作爲代言人,但對內互相鬥爭,時刻準備削弱對方,壯大自己。

孫權明白,如果想一統天下,就必須改變這種鬆散的政治架構,加強集權。然而由於自身能力有限,即使在位期間竭力打壓本地勢力,孫權在呂蒙暴死後仍別無選擇,不得不啓用江東門閥的代表陸遜抵禦劉備。

孫權還有一大恥辱就是著名的“合肥之戰”。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進擊合肥,卻被張遼帶領800勇士打退,成了一大笑話。後來孫權又4次攻打合肥,均無功而返,足見其軍事水平。

繼承江東基業後的孫權,他爲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第3張

最爲令人詬病的是孫權晚年出現的“兩宮之爭”。在精心培養的太子突然病死後,孫權立孫和爲太子,同時給了孫霸同太子一樣的待遇,這讓孫霸有了爭權之心,與太子鬥得你死我活,最終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這樁悲劇的始作俑者,正是孫權。

其實對孫權來說,與叔伯一輩的曹操和劉備相提並論,是不公平的。作爲一名“二代”,孫權無論是政治才能還是軍事能力,都不可能比得上兩位“創一代“,但是與同時期的“二代”劉琮袁熙之流相比,卻是勝過千萬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