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周商都是早期的朝代,它們本質上有哪些不同?

周商都是早期的朝代,它們本質上有哪些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經過牧野之戰,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最終建周滅商。歷史上周朝和商朝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商朝與周朝,與其是朝代的交替,不如說是文明的衝突。我們這片土地對歷史的傳承,合法性的延續非常重視,幾千年來一直延續着天命輪替,文明萬世一體的核心價值觀。對商的描述與其說是對歷史的褒貶,不如說是對歷史的重構,今天的中國歷史更多的是周文明的延續,須知,即使是文明早熟的中國,商周時期也有很強的部落時代遺留。

周與商是朝代,更是部族,周處西,由西羌演化而來,而商處東,是東方部落,與現代中國文明相比,他的社會結構很像阿茲特克,依靠更發達的文明,以武力掠奪周圍部落的人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的文明形態並不一定是大家現在想象的崇尚祭祀,而是整個社會是以祭祀爲核心,以殺人爲核心的這種很不"中國"的形態,周作爲商的屬國不一定是我們想像中周朝諸侯那種封建諸侯,而是幫助商捕捉人牲的工具。

我在看商朝歷史的時候,總覺得有一種說不清的彆扭感,大家看到歷史書裏面說他們動不動就是幾百上千人的陪葬,到處都是人牲坑,仔細想想,中國文明的歷史記載自周纔算真正開始,可這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我們哪裏看過這種殺人牲如便飯的記載,但是我們也沒有把商想的有多奇怪,因爲周以來的史書把他當做三代之一,我們已經習慣性的認爲他和周夏在大的方面是一樣的。

思來想去,夏商周的構建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當時離部族時期不久,這三個朝代和今天的朝代怎麼可能一樣,應該更像是三個出於一個文化區內的文明衝突,其烈度當然不如假象中的埃及文明來中國,但也斷不至於與漢代秦類似。總的來說,我更傾向於認爲,周代商並不是簡單的朝代輪替,而是具有顯著的文明替代特徵,他們在社會組織形態上有本質不同。

但商部落與周部落同處一個區域,文明衝突的烈度尚不及雅利安人與古印度人的衝突,但也肯定不是秦漢,明清那種簡單的朝代輪替。後世對商的描寫來源於周史,周在寫商史的時候面臨很大的尷尬,他作爲商的鷹爪抓了不少同族送去當人牲,但是他的社會發展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向商學習。

更重要的是,如果說商是殺人文明,那作爲鷹犬捕捉同族的他們是什麼,但商殺人的特徵太明顯了,總不能抹掉這一項去研究他們的青銅器工藝,在這種十足的尷尬之下,周朝完成了對商史的簡單描述,史記之後,後世又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法統的神聖性不斷將王朝性往上延續,直到三代和其聖王們這個主流史觀勾住完成。

今天我們看到的商史大多來自史記,並沒有幾個人對周代那些晦澀的歷史記錄感興趣,更不會對甲骨文感興趣,但實際上那些史料雖說不多,價值可是遠高於史記的,他們隔得近,史記都已經多少年後了,而且文明形態一出現明顯的大一統和天命的特徵,司馬遷的記載無論如何客觀,他總是做不到真正的客觀,而我們,對商史的真相也不會感興趣,你們不會想着去啃甲骨文上的歷史記錄。

現在對商的認識是建立在周的尷尬,秦以後王朝歷史家們的意識形態化解析以之上的,是一個跨越三千年的"歷史創造",與褒貶一個朝代完全不同。因爲社會發展慢,節奏慢。打個比方,幾十年前你在一個農村生活,幾輩人面對的都是一樣的環境,河,房子,耕地,幾十年都發生很小的變化。爲什麼後來朝代壽命越來越短了就是因爲社會發展隨着科技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很多要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幾個月,幾天,現在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了。

周朝其實在一開始就算是各個諸侯國的老大,自己實力很強,設立了各種幫會規律,可以震懾各個小弟。但不等於說各個小弟加起來幹不過大哥。當大哥不行的時候,由於當年立下的規律有利於大家相互制約,所以實力強大的小弟也不願捅破這層窗戶紙,表面上還是認你做大哥,但你想讓那些強大起來的小弟聽你的就別想了。整個幫會早就四分五裂了,只不過對外說咱們還是一個幫的。

炎黃系其實是由黃帝代表的西羌與炎帝代表的東夷結合而成。即使在炎黃中,也是黃佔優勢。而且後世也多是黃帝系佔優勢,漸漸黃帝系成爲主流。而東夷建立統治有確認的,只有殷商一朝。商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不單指它文治武功,而且是因爲它是我中華第一個被實證確認的朝代。

換言之,它已經不再屬於文化領域,而進入了科學的領域。現在也有不少人攻擊它喜歡人殉等等,這應該是時代特色而不是它的缺點。在科學的領域中濫用聖母精神、亂灑狗血可不是什麼好手段。商的偉大,它是中國自古唯一違背鄙商主義傳統的王朝。商之所以叫商,也是這個原因。伊尹發明烹調,成湯先祖王亥發明商業,這都是中華自古傳統非主流的。

但是,換另一個角度,也爲中華文明補齊了不少短板。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而爲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商朝盡搞這種幺蛾子,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也算非主流了。我想起封神裏,妲己也曾上陣硬扛子牙大軍。大商的王后們真不弱啊,比起後世“妾在深宮哪得知”,真是不可以道里計。商朝的很多做法,讓後世主流文化接受不了,比如重商主義,比如女性拋頭露面,那麼,大夥兒一齊黑它,一點都不奇怪!

周商都是早期的朝代,它們本質上有哪些不同?

另外,禮成於周,孔夫子推崇,儒家將此等思想延續到現在,古時把持文字傳承的絕大多數都是儒家這一幫子,看周之前的商,鄙夷自然是多少有些的吧。史料及考古顯示了商時的人畜人殉過於殘酷無情,周順應生產力的發展漸漸摒棄了這些自然是有進步意義。現在人們看商,看周,大多都有些清醒的認識了,褒誰貶誰都沒什麼意思,就事論事而已。

周有禮,商也有人,都是種花院的開拓者。商朝在當時的已知世界裏是一頂一的扛把子,稱作“天邑商”,氣勢與地位上絲毫不弱於強漢盛唐,強到可以隨意割草周邊國家,在需要奴隸祭祀時就外出征伐,每戰都必定是碾壓,因爲在上古時期,青銅就是生產力,就是那個年代的核武器,天子鑄九鼎的傳統就是從商朝演化而來,九鼎可以集合國境內大部分青銅,一旦開戰就可以迅速鑄成武器,對其他國家進行碾壓。

相比之下,其他部族的武器多是石器或者木器,即便有青銅,產量也不足以軍用,像商朝這樣能夠一定範圍武裝的,可以說對其他國家形成絕對的優勢,這種優勢保持了八百多年。商朝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鬼神崇拜,商朝的鬼神崇拜幾乎可以說是基本國策,由殷都周圍的萬人坑可以推測,一次祭獻的奴隸數量就有數萬人之多,這麼大的人口,唯一的解釋就是商朝出征周邊部族掠奪人口爲奴。

商朝可以說是完完全全把奴隸不當人看的時代。還有商朝是宗教信仰非常濃厚的朝代,一切社會生活都圍繞着祭祀活動,祭司擁有巨大的權力,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的話,有可能形成基督教那樣邏輯嚴密、掌控嚴厲的宗教勢力,對中國來說不是好消息。幸好周朝打破了這一現象。綜上,周朝相對商朝而言在許多方面都進步了許多。

強大的商王朝統治了中原六百年,爲什麼會被周朝滅掉?

商朝是一個極度重視祭祀的王朝,我們現在看到的非常多的大型商朝青銅器,無一例外,全部用於祭祀,甚至是小如酒杯用具,都是祭祀用品,而且所有發掘的商朝鼎,全部用於煮食祭品,這些祭品大部分是人。商朝重祭祀,無論大小事務,首先就是祭祀問神,那麼商朝的神權就很強大,有時候強大到了可以左右商王的意志,可以影響國家的決策。

既然有大型的祭祀,就一定會有祭司,夏、商、周每代都有自己的祭司,我們熟知的周王時期的比干、箕子都是商朝最爲重要的大祭司,他們不但掌管神權,還查收朝政事務。順便說一句,姜子牙也是大祭司,不過他是周朝開國的第一任大祭司。商朝能夠國祚延續六百多年,有兩個重要的制度確保了王朝的延續性:1、諸侯拱衛,國邑一體;2、尊崇神權,以神抑政。

其實這兩點很好解釋,總體來一句話就是,商朝統治者用大型祭祀來控制了神權,想各個諸侯以神的名義進行信仰控制,用軍事手段進行威逼打壓,從而達到王朝穩定發展的目的。到了商朝末期,商王文丁與商以西的部落周產生了嫌隙,此時的周部落首領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季歷,他領導周部落佔據今天岐山一代,通過不停的吞併,蠶食,就把周邊的一些小部落給滅了,納他們的土地入周,俘虜其他部落的人爲奴隸。

周這樣的行爲引起了商王的注意,商王文丁沒有直接對周採取軍事行動,而且以賞賜之名招季歷入京,到了朝歌,文丁封季歷爲“方伯”,並稱之爲“周西伯”,伯就是老大,商王文丁就確定了周朝爲諸侯之首的地位。

周商都是早期的朝代,它們本質上有哪些不同? 第2張

季歷雖然被封爲方伯,但再也沒有回到周去,史書記載說商王文丁把他軟禁一段時間後,就把他殺了,那麼是怎麼殺的呢?殺了季歷後,爲什麼周部落沒有激烈的反抗呢?季歷不是尋常的死亡,而是被商王文丁作爲最高等級的祭品,用於祭祀了。用一方諸侯的首領來祭祀上天,彰顯天下人的誠意,祭祀行爲是天下所有人都支持的,至於祭品的選擇,則由當時最高的大祭司來定奪。神權掌握在商王手中,商王文丁用了一種周人說不出的理由殺了他們的首領季歷,當時殺季歷的大祭司就是比干。

前面說了那麼多,只想表明一個觀點:祭祀很重要,天下人都認可,誰掌握了祭祀之權就有很大的利益和權力。文丁死後,帝辛繼位。他就是被後人黑了三千多年的商紂王。商紂王上臺後,一改文丁的懷柔政策,對不服氣,不聽話的部落,直接進行了武力征討,而且他一上臺就很忙,一方面是征伐各地,收拾不聽話的小部落,他的國策發展主要向西發展,也就是征討東夷地區。

而在朝政上,紂王一改過去頻換祭祀,尊崇神權的做法,逐漸減少祭祀次數,加強了王權的統治,而且啓用中國奴隸制社會的第一個改革家——惡來,任用一些非氏族、貴族爲朝中官員。商紂王的改革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來說是一次重要的飛躍,如果按照紂王的思路發展下去,中國古代歷史至少可以提前五百年進入封建社會。但是他的這種做法引起了貴族們的強烈不滿。

減少祭祀次數,就變相了壓制了神權對王權的影響力;啓用非氏族、貴族人士爲官,就打破了貴族長期佔據政權要職的傳統;通過法律手段,允許其他部落人民納入商朝土地,享受商人同等待遇,引發了商人的危機感。紂王的改革引發了貴族們的強烈不滿,針對這些不滿,商紂王的手段很簡單,誰不滿就殺誰!比干,不但是當朝的大祭司,更是紂王的叔叔,他的強烈反對,引起了商紂王的極度反感。

既然你們那麼熱愛祭祀,那我們就把最爲神聖的大祭司拿來祭祀上天吧,後世的人都知道比干被紂王挖心,其實比干只是被拿來當祭品祭祀了。差點被祭祀的還有周文王,因爲周在西部地區越來越強大,而且很過分,不但侵佔了很多商周邊的小部落,周文王自認強大,就對商進行了一次戰爭,結果被商紂王打得滿地找牙,最後周文王也被俘虜了,關押在朝歌。順便說句,《周易》就是周文王被關押在牢裏寫的。

商紂王也想用對付比干的方法殺了周文王,就和商王文丁殺季歷一樣,你們喜歡祭祀,我們就搞祭祀吧。周文王的兒子聽說後,就有三個兒子到朝歌主動請求紂王選擇其中一個兒子來替代周文王姬昌做祭品,商紂王就選擇了姬昌的嫡長子伯邑考爲祭品,並放了周文王另外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一個是周武王死後輔政的周公旦。

姬昌和姬發回到了周,姬昌就把首領位置讓給了姬發,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爲了避免自己還成爲祭品,並且心懷仇恨,畢竟周部落三代人有兩代被祭祀了。於是姬發聯絡了商朝貴族階層,商朝貴族與姬發一拍即合,他們希望姬髮帶領周部落武裝推翻紂王的統治,另立商王。注意,是另立商王,並不是要改朝換代。

姬發勾結了商朝的貴族和神權份子,利用商紂王出征東夷期間,發動了對朝歌的突然襲擊,商紂王倉促應戰,在牧野一代,商紂王的軍隊由於被貴族們收買,倒戈一擊,紂王兵敗。紂王后來在朝歌自殺,周武王姬發進入朝歌后,並沒有實現另立商王的諾言,但是爲了穩定局勢,拉攏商朝貴族,確保神權的穩固,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祭祀,每次祭祀都用人爲祭品,當然這些祭品基本都是其他部落的俘虜或者奴隸。

此時與周部落結盟的姜姓部落首領姜子牙成爲了周的大祭司,每次非常重大的祭祀,都是周武王和姜子牙一起祭祀,據清華竹簡記載,一次祭祀中,周武王親自殺了60人作爲祭品,而姜子牙親自殺了40人作爲祭品。周武王死後,殷商的貴族們進行了一次針對周朝的暴動,期望恢復商朝,重立商王,這次政變被周公旦強力鎮壓,並且一舉殺了商朝遺族,火燒朝歌,遷都到了鎬京。

綜上來看,周能夠輕易的滅商,其實是紂王改革過於猛烈,沒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和關係,導致了商朝統治階層發生了分化,最後被周部落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