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元璋爲什麼會加入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經歷過什麼?

朱元璋爲什麼會加入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經歷過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1351年,北方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揭竿起義,集結全國各地力量,組成紅巾軍,對貪污腐朽、橫徵暴斂的元朝正式下死戰,轟轟烈烈的暴動革命火速席捲全國。到了後期,紅巾軍逐漸衍生成多支軍隊,從四面八方直逼元都。

《元史演義》:韓山童系欒城人,其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謫徙永平,傳至山童,詭言天下大亂,彌勒佛出世,河南及江淮間愚民,信爲真言。潁州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王顯忠、韓咬兒等,復詭稱山童系宋徽宗後裔,當爲中國主,乃集衆設誓,起亂京畿,地方官即飭兵搜捕,擒住山童,福通挈山童妻楊氏,及其子林兒,遁入河南,號召黨羽,至數萬人,均以紅巾爲號,稱爲紅巾賊,橫行河南。

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帶領的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強勢攻克集慶路,後改名爲應天府;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稱吳王;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拿下元都,建立大明王朝,史稱明太祖。其實,很多人對於這個三代爲農家庭出生的底層人士,憑一己之力,領導浩浩蕩蕩的起義軍革命反元,直至開創大明王朝的壯舉都深表疑惑:是什麼讓他一介平民有此膽識,命都不顧了也要去反元?

朱元璋爲什麼會加入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經歷過什麼?

是執掌大元的蒙古人驕奢淫逸,放縱貪官剋扣銀錢,欺壓百姓,不反元已經沒有出路?還是蒙古貴族肆無忌憚地吞佔土地,致使百姓家破人亡,朱元璋難逃其害,不得不反?或是中原連年災荒、黃河洪水氾濫,天災人禍並行,民不聊生,已至絕路?都說禍不單行,我覺得,朱元璋會揭竿起義,是形勢與天卦共逼上梁山。想知道其中緣由,那我們好好探究一番吧!

生而爲農的酸苦,爲朱元璋起義一步一步作鋪墊

公元1328年,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隨着一聲嘹亮的啼哭,一個嬰兒降生了,他便是我們大明王朝的開世鼻祖——朱元璋。其實那時的朱元璋並沒有正式的名字,家人只是草草給他取了個“朱重八”的隨名,後又叫“朱國瑞”。當然,並不是他的父母不想給他取名字,而是在元代,若非官宦子弟和讀書之人,底層貧民是不配擁有名字的,只能用父母的年齡相加或出生年月命名。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照朱元璋的祖輩名字便可知曉。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雲:大明太祖,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之鐘離東鄉人也…… 父仁祖諱世珍,元世又徙居鍾離之東鄉,勤儉忠厚,人稱長者。

註明:朱元璋高祖名字: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親:朱五四

面對朱元璋的降生,父親朱五四的憂愁遠大於驚喜,爲啥?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底層農民謀生是非常艱難的。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可供全家吃食,只能租用地主的田地維持生計。每年豐收之際,除了上繳大量糧食以作賦稅典當之外,還要給地主提供租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在朱元璋出生前,朱五四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一家七口只能靠一家小小的豆腐店和租來的丁點兒土地活命。這也意味着, 朱元璋的降臨,將給這個本就貧苦的家庭帶來一份額外的壓力。除了拼命幹活,保證基本的溫飽外,朱五四別無他法。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雲:母太后陳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時,太后常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場取白藥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視之漸長。黃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覺,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氣。明日,上生,紅光滿室,時元天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醜也。自後,夜數有光,鄰里遙見,驚以爲火,皆奔救。

都說出生不由己,這朱元璋生來便是農家子弟,便意味着他要同那千千萬萬家底層人士的孩子一樣,一家人擠在破舊的茅草屋裏過活,早早下地幹活,放牛放羊謀生計。其實,朱元璋是很渴望念學塾識字的,但朱五四一介貧民,自然無力承擔昂貴的學費。因此,朱元璋也只能老老實實地給地主劉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萬幸的是,這朱元璋雖沒有上學堂唸書的運氣,但他擁有一位能識得些許大字的母親陳氏。說到這你可能會疑惑,這在古代,都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除了官宦人家的女兒能有幸接受私塾先生的教育之外,底層人士的孩子是沒辦法享受此種待遇的。那麼,陳氏的學識從何而來?

原來,朱元璋的母親陳氏父親陳大,是南宋三傑之一——陸秀夫身邊的一位親信,他打小便追隨陸秀夫南征北戰。在涯山大海戰之後,陸秀夫戰敗,被逼上絕路,只能跳海自殺,陳大也追隨着他跳海了。所幸陳大被一位漁夫救下了,回到老家盱眙,娶妻生子,生下了陳氏,並將她撫養長大,過着避世不出、與世無爭的平穩生活。所以說,朱元璋的母親陳氏是有一些學識的,這也爲朱元璋後來登基爲王、處理政務做鋪墊。

在現實生活的壓迫摧殘下,年僅朱元璋也同許多貧寒家庭的子女一樣,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理想抱負。他此生唯一的夢想便是好好地活着,能吃飽飯,能穿暖衣,到了婚嫁的年齡,便娶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爲妻,生兒育女,一輩子和和美美的過。其實,也不能說他胸無大志,但凡是生在那時的普通人,皆是如朱元璋這般,不求什麼大富大貴,能一生平安無虞,便是菩薩保佑了。

朱元璋爲什麼會加入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經歷過什麼? 第2張

元末漸衰,天要元亡,不得不亡

我們都知道,賦稅制度貫穿古代王朝始終,併成爲王室的主要經濟來源。而縱觀歷朝歷代,元朝賦稅最爲沉重:部屬參見的“拜見錢”,論訴官司的“公事錢”,逢年過節的“追節錢”,無事白耍的“撒花錢”,例行公事的“常例錢”等等,不一而足。你說,這官吏制定的各種名目的賦稅制度,不是變着法兒的吸百姓的血,剜他們的肉嗎?

《元史·食貨志》:其取於內郡(北方)者,曰丁稅,曰地稅。”“取於江南者,曰秋稅,曰夏稅。

本來百姓的日子就難過,溫飽都是問題,這些貪官污吏不僅沒有絲毫體恤,還變本加厲地欺壓民衆,致使他們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沉重差役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讓元帝國民心向背,無力再運轉偌大的國家機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此時的元帝國已如那坐等老死的駱駝,等待着壓死它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很快,這根致命稻草出現了。

天災橫行之一:洪水氾濫

元至正四年,黃河洪水氾濫,河堤崩潰,無數家園在頃刻之間被吞噬,河南山東一帶的幾十萬人口一夜之間淪爲難民。面對來勢洶洶的天災,遠在廟堂之上的蒙古統治者想的不是儘快出臺政策安撫流民,平息天災;反而是在朝廷之上就要不要修復河堤一事爭論不休,支持者與反對者兩派分庭抗禮,絲毫不讓 。

《元史演義》:會黃河屢決,延及濟南、河間,大爲民害。脫脫召集羣臣會議。大衆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獨工部郎中賈魯,方授職都水監,探察河道,留意要害。至是便議稱塞北疏南,使復故道,方可無虞。

想來真是天大的笑話!你黃河都決堤了,幾十萬百姓都淪爲流民了,火燒眉毛之際你竟然還能猶豫不決,爭論要不要修河堤?難道說,要一直放任洪水氾濫,眼看着幾十萬流民淪爲黃河書的囊中之物才肯罷休?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統治者做到此番地步,不亡都是天理難容。

天災橫行之二:瘟疫與旱災並行

洪水決堤的同年,淮河沿岸地區也遭受了嚴重的瘟疫和旱災。淮河一帶無數靠天吃飯的平民餓死的、病死的不計其數,活着的只能拖家帶口逃離此地;而年邁病殘的、逃不走的只能上山挖野草、樹根充飢,慘象橫生。面對災情,統治者終於下令賑災,救濟百姓。然而,他卻忘了彼時的元帝國內部貪腐問題早已病入膏肓,無力迴天。因此,賑災的錢糧剛被運出元都,就已經被中書省的高級官員盤剝了大半。而後一路往州、縣下發,層層搜刮,到了民衆手中就只有丁點兒穀粒。杯水車薪,如何能平衆怒?

朱元璋爲什麼會加入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經歷過什麼? 第3張

《元史演義》:歸功賈魯,亦是平允之論。至正十一年四月興工,七月疏鑿告竣,八月決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諸埽堤亦成,河復故道,南匯淮水,東流入海。賈魯以河平入告,順帝歡慰異常,即遣使報祭河伯,並召魯還都。魯至京入朝,由順帝溫言慰諭,面授魯爲集賢大學士。

人禍即將出世

面對兇猛的疫情,朱元璋也難逃其害,父母雙親、兩位兄長接連餓死,連塊兒埋葬的墓地都沒有,只能用草蓆裹着他們的屍體到處求人施捨片地,安放逝去的亡者。爲何地主生來可以錦衣玉食,享受榮華富貴?爲何統治階級高高在上,不肯憐憫底層人士絲毫?爲何上蒼要如此不公,自己一家老小埋頭苦幹,起早貪黑,卻依舊沒辦法飽腹,反而餓死?朱元璋想不明白,也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想,但仇恨的種子在悄無聲息中埋下,爲日後揭竿起義反大元作鋪墊。只不過當時的朱元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爲此刻的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便是好好地活下去。

《皇陵碑》: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閤家守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泱佯。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家破人亡的朱元璋爲了保命,決定去家鄉附近的皇覺寺當和尚。但你以爲他終於苦盡甘來了嗎?不!

《元史》: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爲僧。

出家當和尚的朱元璋在皇覺寺裏一直從事着最卑微、最勞累的長工一活。白天,寺裏的和尚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時候,朱元璋要點長明燈、打掃庭院,擦香爐;晚上,和尚們都熄燈睡覺的時候,他還要清洗地板、看守倉庫。甚至,如此任勞任怨的他,還要承受寺裏師兄們毫無理由的打罵。可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忍了,因爲他沒有什麼太大的奢望,只求能混口飯吃。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他懦弱,像一個軟柿子一樣任人拿捏。但今時不同往日。朱元璋本是底層人士出身,因家破人亡,被逼無奈才跑去寺裏當和尚的。本就是寄人籬下,你叫他如何能不謹小慎微、埋頭伏小呢?而且在那年頭,能活着已經是天大的幸事了,眼前的各種磨難都算不得什麼。但是,似乎老天有意鍛鍊朱元璋的心志,讓他一步步走上梁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者歸來之復仇種子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

由於天災人禍橫行,朱元璋入寺的第十五天,皇覺寺的所有和尚都要出去化緣。說白了,就是去要飯。因爲舉目無親,又是初來乍到,朱元璋便被指派到河南、淮西一帶地區去化緣。其實,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是寺裏的人在故意刁難他:淮河一帶是饑荒重災區,當地難民、餓殍遍地。民衆自身溫飽都是問題,又哪來多餘的糧食可以接濟你呢?這不是明擺着讓朱元璋餓死嗎?

朱元璋爲什麼會加入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經歷過什麼? 第4張

在化緣的路上,朱元璋一路奔波,風餐露宿。他一次又一次舔着臉去敲開別人的家門,去討飯,卻又一次次被驅趕、怒罵甚至是拳打腳踢。而其間經歷的各種侮辱、酸楚,只有他一個人知道。儘管朱元璋深知,門的背後極大可能是白眼和冷嘲熱諷,但只要有一絲希望,他便不會放棄。都朝不保夕了,相對於保命,什麼自尊什麼榮辱,都不重要了,只要能活着就行。

王者歸來之復仇種子的雙殺:Double kill

在化緣的路上,朱元璋沿途一路觀察山河走向,軍隊分佈、風土人情,而後謹記於心。在往返淮西一帶的三年時間裏,他將經歷的所有苦難咬碎,嚼爛吞進肚子裏,以此內化成自己的心志;將沿途所見所聞深埋於心,以此擴充自己的視野。所以,當朱元璋三年後化緣歸來,他已不再是當年初入寺廟那個苟命膽小的毛孩了。而此前的種種人生際遇,讓他一夕之間成長,成了心靈強大的戰士。

試想,當你面對家破人亡、親人離世的悲痛後,又接連迎來人生的又一低谷,平白忍受別人的唾罵和鄙夷、輕視和踐踏之後,你依舊能坦然處之,臨危不亂。那你還有什麼是不能忍受的?還有什麼是能將你打倒的呢?

王者歸來之復仇種子的三殺:Triple kill

公元1351年,忍無可忍的百姓終於揭竿起義,在韓山童和劉福通的帶領下,起義軍火速席捲全國,打了蒙古統治者一個措手不及。其實,蒙古人早該意識到他們會有今天的,爲什麼這麼說?

原來,自從蒙古人入主中原以來,他們就沒有把中原的子民當作人來看,動輒打罵殺傷,甚至還將百姓劃分三六九等,以此與他們的蒙古族人進行區別對待。他們自打統御中原起,似乎就一直處於旁觀狀態,始終沒有融入內地,進行民族大融合,反而還縱容本族人欺辱中原人。我想,在他們的潛意識裏,他們只是把中原地區的百姓當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而非是自己統御之下的子民,故而隨意欺壓、肆意妄爲。

但是,他們忽視了一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被侮辱、被肆意玩弄的底層奴隸,即使地位再卑微,力量再弱小,一旦聯合起來,也勢必如那燎原之火,可以燃燒整片叢林。所以,當積鬱的憤怒和不滿已經到達上限,當生而爲人的權力被剝奪,當苟活都成了一種奢望,百姓便不會再忍受,即便是一死,也要激烈的反抗。

《元史演義》:潁州人劉福通奉韓山童子林兒爲主,倡亂潁州。

王者歸來之復仇種子的四殺:Quadra kill

短短一年時間裏,全國的起義軍就已經達到了數百萬,這原是星星之火的紅巾軍,開始燎原了。饒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也無法挽救大元的頹勢。而此時的朱元璋在做什麼呢?他還是在皇覺寺裏做他的長工,重複那起早摸黑的日子,彷彿外界的打打殺殺都與他無關,此刻的朱元璋像極了一個把自己裝進套子裏的人,用自身僞裝的盔甲保護自己。

所以從種種跡象來看,此時的朱元璋似乎並沒有追隨起義軍反元的心思。儘管蒙古人統治下的元帝國的種種不作爲,導致無數家庭妻離子散,餓殍遍野;儘管朱元璋一家老小在陰暗的蒙古統治下成了貪腐朝政下的冤魂;儘管朱元璋與元帝國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無數個同朱元璋一樣的人都恨不得把蒙古人拉下臺,讓他們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但是,有起義就必定會有流血,有流血勢必會有犧牲。作爲一個拋棄自尊和臉面,只求好好活着的朱元璋比誰都要清楚這個道理。

是,你可以說他貪生怕死,說他思想陳舊。可你要知道,他此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理想抱負,他唯一的願望便是在這亂世之中好好地活着。再者,他本來就是一介草民,沒有什麼能力,若非情勢所迫,他斷然是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爲風雨飄搖的大元帝國江山做犧牲,更不會爲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做奉獻。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朱元璋不僅不慫,反而十分有自己的想法。他畏懼死,不過是因爲他只想像個平凡人好好地活罷了。

王者歸來之復仇種子的五殺:Penta kill

但可惜了,生在亂世,別說擁有什麼反抗朝廷的雄偉抱負,就連一個簡單的好好活着都是奢望。朱元璋本無意參加起義,但似乎有人並不允許他好好活着,那這人是誰呢?他們便是元朝的官吏。

起義爆發後,後院起火的蒙古人立即派兵鎮壓。有鎮壓就會有武力衝突,有武力衝突就會有成敗。而一旦元軍吃了敗仗,就會隨意捉拿普通百姓濫竽充數,以此躲過上級的責罰。如果朱元璋不參與起義,就極有可能會被某位官吏隨便捉去充當起義軍,而後冠以張三李四的名字處理掉;但若是參加起義,那便沒了回頭路,橫豎都是把頭栓在褲腰帶上過日子,真的是進退兩難啊!所以,從官吏們這一舉動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是元朝的貪官們的步步緊逼,把朱元璋逐漸逼上了梁山。

朱元璋爲什麼會加入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此之前他經歷過什麼? 第5張

王者歸來之復仇種子的反殺:Shut down

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朱元璋接到了一封來自好友湯和的書信,大致意思是讓朱元璋與他一同投身紅巾軍,推翻元帝國的統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是我們前面也說過,此時的朱元璋是十分惜命的,他還不想攪合進這混雜的局勢中,惹一身腥。

就在朱元璋進退維谷之際,有人暗中踢了他“一腳”,讓他再無後顧之憂。原來,在朱元璋收到好友湯和的來信時,就已經被同門師友發現了,他們決定在第二天以朱元璋有異心爲由去告發他。好在,同門一場,還是有人可憐這個早年喪父喪母的無辜人的。在被告發之前,朱元璋的一位師兄跑來告訴他此事,並讓他早做定奪。

這一次,朱元璋真的是被逼上絕路了。是繼續留在皇覺寺坐以待斃?還是趁夜逃跑?亦或是參軍造反?朱元璋混亂了,無論是哪條路,都是無比艱險,他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那麼,朱元璋是如何抉擇的呢?

我們都知道,古人十分信奉鬼神之說,常以算卦、祭祀的方式讓上天替自己做裁奪。因此,不知所措的朱元璋找來一個名叫周德興的道士給自己算了一卦。結果發現,這上天都要他反元。既然退無可退,橫豎都是一死,那便反吧!

《元史》:太祖時年二十四,謀避兵,卜於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當舉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閏三月甲戌朔入濠見子興。

王者歸來之復仇種子的勝利:Victory

在湯和的幫襯下,朱元璋加入了紅巾軍,並追隨軍隊一同南征北戰,接連立下赫赫戰功。1368年,元帝國宣告結束,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正式繼位,史稱明太祖。

《元史演義》: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明軍入城,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及右丞相張康伯,平章政事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御史中丞滿川,都路總管郭允中,皆死難。不沒死事之臣。元亡,統計元自太祖開國,至順帝北奔,共一百六十二年。自世祖混一中原,至順帝亡國,只八十九年。

小結:

縱觀朱元璋的投軍起義一程,真的是現實版的被逼上梁山。不管是形勢所逼,還是甘願參軍,底層的民衆都沒有選擇權。而能讓他們寧冒着殺頭的風險,也要與整個王朝爲敵,歸根結底,不過是他們生而爲人的權利被殘忍剝奪罷了。縱使是一死,也要搏一個活的機會,這是古代百姓的悲哀,更是他們難逃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