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淵的勢力並不強,爲何卻能建立了唐朝呢?

李淵的勢力並不強,爲何卻能建立了唐朝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高祖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李淵在起兵的時候,手中只有三萬人馬。而且大都是李淵在剿匪的時候,收編的匪軍,實力其實很一般。但李淵卻能夠一年就登基稱帝,七年就實現統一,創建中國歷史上輝煌的大唐王朝。這樣的偉業,他是怎麼實現的呢?

李淵的勢力並不強,爲何卻能建立了唐朝呢?

說起唐朝的輝煌,很多人下意識的就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由於其在歷史記載中佔據了很大篇幅,非常容易將其他人物與因素都擠佔出本應有的位置。他的父親李淵,就是其中一位。因爲沒有他的起兵與決策,李世民根本不會有之後的輝煌。只有李淵建立了唐朝,李世民纔有日後的施展舞臺。

但在艱難的創業初期,李淵的地盤並不算大,可以用於外戰的兵力也不過3萬人馬。可就是靠着這3萬人馬,李淵這批人打下了唐朝的堅實基業。儘管天下羣雄有很多,兵多將廣的強藩也有好幾個,但他們最後都倒在了李淵建立的唐朝腳下。李淵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些壯舉的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淵的集團從開始來就是非常具有實力的一支。雖然人數上似乎完全沒有優勢,但其身份出生與集團構成來說,都是非常厲害的。加之正確的戰略佈局,非常合理的將自己推向高位。李淵在隋末的各路反王中,社會地位僅次於逃到南方揚州的隋煬帝本人和宇文家族。

在隋朝建立前,李淵的家族隨鮮卑貴族姓大野,成功融入了整個關隴軍事集團,是不折不扣的社會精英和貴族。即便是在普六茹家族篡位,將自己的姓氏改成楊後,李氏也是重要的上層建築拼圖。作爲太守的他,本身就是文武權力於一身。哪怕不去奪取天下大權,都可以在山西的山地環境下建立自己的王國。

請不要小看這種階層出生。因爲這也意味着一個人的眼光、格局、人脈和資歷深淺。李淵的新舊部下與親戚,往往不缺乏自北朝以來任職的各類文物官僚或貴族世襲。李淵把這些人的力量調動起來,遠比幾十萬被迫起義的流民要厲害。

李淵的勢力並不強,爲何卻能建立了唐朝呢? 第2張

在戰略上,李淵也在暫時穩固晉陽老基地的同時,優先搶下了沒有強主控制的關中地區。當地不僅是一個戰略位置不錯的糧倉,也是通向河西走廊的要道。而且根據歷史經驗來看,佔據關中的勢力也經常可以對關東各地,形成壓制性優勢。李淵和他的集團,可以在那裏獲得足夠的糧食、兵源與技術支持。

另一方面,李淵又轉身強化了自己在山西地區的勢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同依然勢力很大的東突厥汗國交好。這樣不僅是有助於他收服山西北部的軍閥勢力,也可以依靠突厥人控制代道與草原商路,獲得外貿和技術支持。

在正常情況下,從草原北路而來的貿易額與蠻族僱傭兵,數量都遠遠超過地勢狹窄的河西走廊。當時的東亞,主要的國際陸上通道,就是草原、河西、青海三條主幹道。李淵捏住了山西與關中,就基本上控制了以上三條黃金線路。建立了其他勢力都不具備的國際化體系。

在軍事技術上,李淵的地利優勢在後來的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原本就屬於北朝軍事貴族的他們,輕而易舉的獲得了大量優質騎兵資源。讓李世民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具狀騎兵--玄甲軍,就是優質馬匹、冶鐵技術和精銳騎手的完美結合。

在李世民這樣深諳騎兵戰術的將領指揮下,經常發揮着一錘定音的關鍵性作用。其他兵種也在資源配置上,具有內地普通軍閥所沒有的優勢。若非如此,李淵手裏的那點部隊,可能很早就在同周邊勢力的消耗戰中用完。在後來對上勢力龐大的王世充與竇建德時,也不會有歷史上出現的那種強勢。

反觀李淵集團在控制天下道路上的兩大對手,你就可以理解唐朝的優勢所在。王世充的部隊,是隋末爲了彌補東征高句麗損失而臨時組建的地方治安軍。儘管有正規軍的組織架構,但整體勢力偏弱。

除了防禦城池要塞,幾乎沒有其他野戰能力。竇建德雖然有衆多河北地方領主的支持,但瓦崗寨的出生屬性讓他打仗經常要靠流民與農民軍炮灰充數。他們都很難是源自過去北魏六鎮精兵的唐軍對手。

所以,千萬不要對李淵的勝利表示驚訝。他在很多方面是開始就佔據優勢,並且依靠正確的部署將優勢進一步擴大。他的競爭者們,都不具備他所擁有的較高起點。在沒有特殊情況幫忙的條件下,輸給唐軍也在情理之中。

李淵的勢力並不強,爲何卻能建立了唐朝呢? 第3張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羣雄並起,紛亂複雜的局勢中,李淵爲何能夠掃滅羣雄,一統天下呢?

很多人認爲李淵靠着中原鷸蚌相爭,他漁翁得利,撿漏而得天下,我覺得這樣認爲有些失之偏頗。其實李淵之所以能夠建立大唐,是把握住了合適的時機、佔據了有利的地盤、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憑藉其遠大的戰略眼光與雄心壯志得來的。

第一、李淵兩次時機把握的很好。

第一次是晉陽起兵:李淵晉陽起兵是在大業十三年七月,此時,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已經壯大起來,對東都洛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將大部分隋軍主力吸引住過去,並從地理上阻斷其支援長安的道路。如果過早起兵則無此便利條件,隋軍一旦大舉支援關中,憑李淵那點部隊是阻擋不住的。

太遲也不行,因爲大業十三年四月,薛舉在金城起兵,號稱西秦霸王,對長安虎視眈眈,李淵十一月攻佔長安,薛舉十二月便進犯扶風,窺伺長安,結果被李世民打退。晉陽起兵,李淵穩住李密,擊退薛舉,時機把握恰到好處。

第二次是奪取天下:佔據關中後,李淵制定了先穩固關中,再一統天下的戰略目標。武德四年,盤踞在中原的四大勢力李密、王世充、竇建德、宇文化及,只剩下王世充與竇建德二人,而且互有攻伐。

李淵當機立斷,派李世民東出,討伐王世充。如果太早東出,中原四大割據勢力,實力太強,撈不到好處;如果太遲,竇建德穩固河北後方之後,王世充估計不是他的對手,一旦竇建德一人佔據中原,實力必將大增,將會是一塊很難啃的骨頭,到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這兩次重要時機的成功把握,足見李淵對時局敏銳的洞察力與遠大的戰略目光。

第二、佔據了有利的地盤。

長安是隋朝的國都,所在的關中是四塞之地,易守難攻。而且對於李淵來說還有兩大好處:

其一,長安是大隋的政治中心,雖然後期隋煬帝將重心往洛陽轉移,但長安仍是西魏、北周、隋朝統治階級關隴集團的老巢。李淵本身也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由李淵佔據關中,是這三朝遺老遺少樂意接受的。所以,李淵在攻佔長安的過程中,可謂一呼百應,沿途郡縣紛紛不戰而降。李淵從起兵之初的三萬人馬,到進攻長安時已經發展到二十萬。

其二,長安在隋末動盪中幾乎沒有遭受過戰亂破壞,人民相對安定富足,爲李淵一統天下提供了牢靠的後方支援。

第三、李淵手下人才濟濟。李淵在尚未起兵時就注重拉攏人才,聚攏豪傑,比如裴寂、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殷開山、唐儉、劉政會等。李淵在稱帝不久後就公佈了十七人的開國功臣名單,大加賞賜。

在戰爭過程中,有大批隋朝降將,如屈突通、李靖等加入。還有高官貴族的投靠,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有敵軍降將,如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徐世績等。對於這些人才,李淵極力拉攏,非常愛惜,並讓他們發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而且李淵用人不分貴賤,在戰勝宋老生後,有人請示李淵說地位很低的徒隸是否予以嘉獎。李淵說:“戰場上弓矢可不分貴賤,立功獎賞怎麼能有差異呢,就算是黥面的罪犯,如果立功,也能封王。部曲、徒隸,凡有戰功者,一併授獎!”這樣就吸引了大批農民的加入,對李淵勢力的擴大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北方有李世民指揮,南方有大唐宗室李孝恭掛帥,軍事由李靖指揮。一南一北,一個李世民,一個李靖,均是幾百年難得的軍事天才,他們爲大唐一統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任何一位開國帝王都是優秀的政治家,都有其過人的才智與謀略,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天下更不會唾手可得。唐高祖李淵在隋末雲譎波詭的局勢中,極具遠見卓識,又有高超的手段,是一位優秀的開國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