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縉深受朱棣器重,爲何最後會把被活活凍死呢?

解縉深受朱棣器重,爲何最後會把被活活凍死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縉是明代大臣,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因爲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解縉被朱元璋視若親子,深得朱棣器重,爲何最後被埋入雪堆凍死?

解縉深受朱棣器重,爲何最後會把被活活凍死呢?

明永樂時期,徐渭、楊慎、解縉三大才子聲名鵲起,在朝堂之上、同僚之間風光無限,爲何《永樂大典》一成,前途似錦的解縉卻慘遭朱棣下獄的毒手,爲何他會被埋入大雪之中,悄無聲息的離世?

解縉出身好,家中是傳統的書香門第。年少的他,被鄉里鄉親稱作少年天才。五歲就能背詩、七歲就可以寫文章。十歲時,僅僅一天就能將千字以上的文章背的滾瓜爛熟,年僅十二歲就能貫通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且每次瀏覽經典,常常能有超過他年齡的見解。少年神童以他獨特的見解爲世人所稱讚。

洪武二十年,一舉摘得鄉試解元。第二年,更是考中了進士,年紀輕輕就已經是當朝的庶吉士。同年,被提拔爲翰林學士,出入翰林院不在話下。少年英才受到了當朝者朱元璋的重視,朱元璋認爲解縉是可造之才。更是對其以父子比方相待,解縉於是大談朝政得失,並且對朝中一些位高權重的大臣直言褒貶。因此,受到了兵部尚書沈潛、御史袁泰等人的記恨。朱元璋得知此事,對解縉的看法不如從前。

在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誅殺時,他又代替郎中王國用上書替李善長伸冤。從此以後,朱元璋便認爲解縉雖有其才,然而年歲尚小不成氣候。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入京面聖,並且陳述解縉太小,不成氣候,讓他的父親領他回家,名義上爲閉關修過,實則是朱元璋有意讓解縉體察民間冷暖,做一位真正有心的、通人性的學士。解縉在家賦閒時對《元史》《宋書》《禮記》等經典典籍都進行了藝術加工和文學修改。

解縉之才,於文學成就是當代頂尖,史上少有。但是,論做官理事就稍有欠缺。朱元璋的一席普普通通安慰下屬的話,在他聽來就如口述的尚方寶劍,讓他對同僚的過失口伐筆誅,被某些有些之人當作傷人奪利的利器,遭到同朝的官員的記恨,以至於被今後發展下去被所有人所針對。

朱元璋意識到解縉有不可多得的才華,但是年輕的他沒有爲官的圓潤。做官做不到八面玲瓏只會成爲羣臣紛爭的犧牲品。再加上,解縉窮酸文人,手中並無實權,每日只知道咬文嚼字。所以,他不可能動搖大明朝剛剛建立的根基,朱元璋不會殺他,也不屑於殺他。反而,大廈初成,對於文學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多,朱元璋需要他,所以有意放他一馬,有意的去培養他。可是,朱元璋殊不知,這位他有意培養的文學苗子、少有的大儒,最終終究捲入了政治的漩渦而慘死在大明寒風凜冽的冬天裏。

解縉深受朱棣器重,爲何最後會把被活活凍死呢? 第2張

很快復出的解縉就遭到了袁泰的算計。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駕崩,解縉按照人臣之禮進京弔唁。本該被當朝者朱允炆所重用的解縉,在仇敵袁泰的暗中排擠下。袁泰進言朱允炆,說解縉此人未服內憂,家父又八十歲高齡,而他卻拋家舍業,借進京弔唁先帝之名,實則想要引起當朝者朱允炆的注意,而留任京師。這一番挑撥,把解縉說成了不孝不義之人。恰逢朱元璋仙逝,朱允炆此刻最是厭惡不孝之人,所以不加辨別,便認同了袁泰的一家之言。自是將解縉貶到河州。

解縉的第一次入朝因爲仇敵的阻擾,依舊無功而返。再後來,因爲禮部侍郎董倫的美言,解縉又重回中央,擔任翰林侍詔。在同年,解縉竟然坐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不到一年的時間,從一個邊緣地區的小官吏坐到了雖無實名但是有實權的明初內閣首輔的位置,這是怎麼做到的?難道解縉真的在數年的歷練後,漸漸通曉爲官之道?先是打點朱允炆親信的董倫,再依附這層關係重回中央,最後再步步小心走到了手握重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想起這些不禁讓人不寒而慄。

仔細判斷來,解縉不可能不依靠上上下下的大點通融,但是光靠這些見不得人的東西,是做不到明初的內閣首輔的。明初的內閣首輔,雖然不如後來的首輔位高權重,但是此時的首輔確實可以直接接觸國家的權力中心,即使並無實名,可當時也有不少人盯着這個位置。此時的解縉只是得到了一個舞臺,一個能向百官和皇上展現自我才華的舞臺,他這一年內超速提拔,與他曠世奇才脫不了干係。

靖難之後,朱棣登上了王位。解縉並無過激的反抗行爲,而此時朱棣也需要得到這些文臣的支持,好讓大明的政治文化得以運行下去。永樂大帝執政後對明代文學建設和政治制度的改革頗爲重視,自此開創文淵閣,選擇解縉入閣,給予瞭解縉參與機要政務的權力,同時命令他帶頭編輯《太祖實錄》《烈女傳》等書,書成之後,解縉被加以重賞後便開始了總編明代超級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征途。

在政治上並無大的過錯,在文學上又有如此前所未有的建樹,解縉被永樂帝大佳信賴,並親自賞賜給文淵閣衆位一人一件金綺衣以示恩寵。這是解縉人生之中最爲高光靚麗的時刻,如果他不走上楊修的老路,解縉一定能功成名就,成爲明代歷史上最有才氣的善終首輔。可是,議儲讓他捲入了皇室爭鬥的深淵。

當時,朱棣有意在朱高煦、朱高熾二人中立儲君。朱高熾是長子、朱高煦是次子。但是,朱高熾他身有殘疾。相比之下,朱高煦儀表堂堂而且隨着朱棣靖難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朱棣本是朱元璋四子,對於老爹讓位給孫子朱允炆本就十分不滿,所以立長不立幼的祖訓在他的觀念裏有所動搖。

朱棣舉棋不定,於是便宣解縉密聊。朱棣也是開門見山的說出了自己的困惑,解縉力挺長子朱高熾。朱棣本是不滿,但是,解縉拋出了朱高熾最大的底牌,對朱棣說:好聖孫。君臣更是相視一笑,自是無語。之後,朱高熾便被立爲太子,而解縉也得罪了朱高煦。

首先解縉率先亮出了自己是支持朱高熾的,是朱高熾的人。這樣的話,朱棣在心中已經埋下了此人是太子的同黨的標籤。其次,太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主張,使得解縉成爲了朱高煦的眼中釘、肉中刺。正是那句好聖孫把朱高煦的帝王夢給破沒了。那這個好聖孫是何意?好聖孫指的是朱棣的皇孫,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聰慧爲祖父朱棣所欣賞。解縉此言無疑是傳位朱高熾就是傳位朱瞻基,朱高熾身體殘疾,當不了幾天皇帝,大明的後繼之君遲早是聖孫朱瞻基的。由此,獲得了朱棣的默許。

朱高煦徵安南,解縉萬般阻擾。待朱高煦凱旋歸來之際被冊封爲漢王,而解縉也被朱棣認爲是離間骨肉而漸漸疏遠。之後朱高煦更是想着法子誣陷解縉,解縉也逐漸不受君王朱棣的待見,被貶出京師,改到交趾催餉。爲什麼朱棣會對朱高煦言聽計從呢?實在是因爲解縉捲入了立儲風波,過早的亮出來自己的底牌,使得朱棣給解縉打上了太子朋黨的標籤。而太子殘疾整日在廢太子的謠言中惶惶不可終日,只求自保。而漢王朱高煦又屢立戰功,討得永樂大帝的滿心歡喜。

最後,僅僅是因爲永樂八年入京復職,恰好朱棣北伐未歸,只能拜見太子。而這件事就被朱高煦抓住,密奏朱棣,解縉與太子密謀。太子朱高熾只能自保,而解縉因"無人臣禮"的罪名被下獄。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牢獄之苦後,時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給朱棣呈上囚籍時,朱棣指着解縉的名字說了一句斷送解縉的話:"解縉在猶?"此後,解縉便被紀綱灌醉埋在了明朝的大雪中,就這樣默默的離世了。

解縉有大才,朱元璋很喜歡他而且還好意培養他,可他卻絲毫未有長進,性情耿直不懂收斂。爲官,遭到同僚一衆的厭惡排擠;爲臣,輕易的參與皇家內部的事務,並直言不諱。他明明貫通古今,爲何不知道他走了一條與三國時期楊修的一條老路呢?楊修持才放闊,參與了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的鬥爭,最後慘死於雞肋之名。

倘如一世雄才解縉能夠以楊修爲前車之鑑,不參與立儲風波或是暗中幫助朱高熾取得皇位,在朝臣中再低調一些以求自保。那麼,等到朱高熾甚至是朱瞻基繼位後,解縉就是當之無愧的四朝乃至五朝老臣。揚名立萬,載入青史,散發出永遠無法泯滅的才子之光。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