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勾踐總是妄殺大臣,背後是什麼原因?

勾踐總是妄殺大臣,背後是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的越國非常有名,原因是因爲兩個人,一個是越王勾踐,另一個就是那個美女西施。西施這個人是否真實存在,還有一定的爭議,也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在此只說越王勾踐。越國的存在歷史非常久遠,但在《史記》當中,一部越國的歷史卻只是勾踐一個人的傳記一般。勾踐這個人最有名的事情就是“臥薪嚐膽”。臥薪這件事情好理解,就是不睡在安逸的牀上,普通老百姓很多人家都沒有牀,也都睡在柴草上,勾踐這樣做是讓越國人知道,國王在和他們一樣過着艱苦的生活。嘗膽表達的是什麼?是說你在和普通百姓吃一樣的飯食嗎?假如是這樣,根本用不着嘗苦膽,不吃葷食精糧,這在那時候一個國君能這樣做足夠了。或者說是不要忘記破國之恨?這種事情似乎也有點兒扯不上邊兒,亡國之恨和嘗苦膽有什麼必然聯繫?更有意思的是,司馬遷老先生只記述了“嘗膽”,並沒有說到勾踐“臥薪”!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勾踐這個人做事不合常理常規,不管國君還是百姓,這樣的行事風格都有悖於常人。縱觀勾踐行事,這種乖戾的方式貫穿於他的一生,絕對不是一件兩件。

勾踐總是妄殺大臣,背後是什麼原因?

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的時候,和吳王闔閭有怨恨,兩國間互相攻伐,經常打仗。公元前496年,勾踐繼承他的父親爲越國國王。吳王闔閭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討伐越國。儘管是國家新喪,勾踐剛剛即位,勾踐還是做出了軍事應對的決定。在兩軍列陣交戰的時候,勾踐派出了一支敢死隊衝向吳國的陣列。可是,這支敢死隊不是衝進敵陣與敵人拼殺,而是衝到敵人陣前就自殺!這些人竟然有三排,他們大聲喊叫着自殺,看得吳國將士目瞪口呆。就在吳國軍隊愣神的時候,越國軍隊趁機殺了過來,吳軍大敗。吳王闔閭被射傷,回國後不久死去。

派出敢死隊和敵人死拼,以較少的死亡換取大部的生存或者整體的勝利,這在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但勾踐這種戰法,恐怕是古今再無,僅此一例。或者說,也只有勾踐這種人纔會想得出來用這種方法和敵人交戰。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繼位爲王。夫差即位後,日夜操練士兵,打算報越國一箭之仇。越王勾踐不聽范蠡的勸諫,執意要先發制人攻打吳國,結果被全國動員、一心想報仇雪恨的吳國打得大敗,只帶着五千殘兵敗將退守到會稽山上。勾踐仰首對天喟然長嘆:“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大夫文種鼓勵他說:“商湯被囚禁在夏臺,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的小白逃到莒,他們都終於稱王稱霸天下。由此觀之,我們今天這個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爲福分呢?”於是,勾踐振作起來,派文種赴吳國卑言重賄與之講和,終於得到了吳國的赦免。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在范蠡和文種等人的協助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報復,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並完全據有了吳國。

在會稽山上,越王勾踐對范蠡說:“因爲沒有聽從您的勸告才落到這個地步,現在該怎麼辦?”范蠡讓他重賄吳國,並把自己也抵押給吳國,結果吳國還是不答應。勾踐想殺死自己的妻子兒女,焚燬祭祀宗廟的寶器,自己上陣拼死一戰。是文種勸他通過賄賂吳國的大夫太宰伯噽,再次一試,並因爲文種的來回奔走周旋,這纔得到了吳國的赦免,范蠡還到吳國當了兩年的人質。應該說,沒有文種和范蠡,越國恐怕已經不復存在,可是,勾踐對待這兩個人是怎樣的呢?

經過十幾年的力量積蓄,越國在公元前482年趁着吳王北上中原與諸侯爭霸的機會,趁機襲擊了吳國,並殺死了吳國的太子,吳國只好向越國講和。再過九年,越國終於徹底打敗了吳國並將它完全佔有。消滅吳國以後,越國兵臨齊、晉,稱霸中原,范蠡做了越國的上將軍,但他知道,這種情況是不可能長久的,因爲他知道勾踐的爲人。於是,范蠡寫信辭別勾踐。勾踐是怎樣處理這件事情的呢?他說:“我正準備和你平分越國。你如果不留下來,我就殺了你的妻、子。”范蠡回覆說:“君主可以執行您的命令,但臣子仍要依從自己的意趣!”於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越國。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謬論?留下來會得到半個江山的封賞,不接受就會把人全家殺死。這到底是在賞功還是在伐罪?古代大臣立了大功,君主要賞賜,臣子要謙讓一番,或者是有別的考慮不接受賞賜,是常有的事情。作爲君主,或者尊重臣子的意見,或者堅持自己的意見繼續給予賞賜都很正常,像勾踐這樣不受賞就受死的做法只能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個人心理有毛病。范蠡是非常明智的,他用的是寫信的方式,而不是當面告辭。如果那樣做,他不但會被殺死,別人還會認爲他在邀賞。他清楚地知道,勾踐是不會賞賜的,否則,在打敗了吳國,吳國反過來求和的時候勾踐早就該給予賞賜了,何必要等到現在?

事後勾踐把會稽山封賞給了范蠡,而這恰恰是范蠡出走的原因。范蠡走了,給予范蠡封賞以安其心,即便是爲他國所用也不會與越國爲敵。假如得到封賞的范蠡與越國爲敵,將爲天下人所不齒。否則,真要是殺了范蠡的妻、子,誰又能保證大才的范蠡不會演繹伍子胥的故事?

不是所有人都像范蠡一樣明智,文種就是這樣一個心存僥倖的人。消滅吳國以後,范蠡藉機離開了越國。范蠡從齊國給文種寫過一封信,其中有一句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並勸告文種,說勾踐其人長頸鳥喙,只可以和他共患難,不可以和他共富貴。范蠡勸文種離開勾踐,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很不幸真的做了這個被宰殺了的“獵犬”。

看到范蠡的信,文種並沒有離開越國,只是稱病不再上朝。有人藉此機會誹謗文種,越王勾踐就賞賜給文種一把寶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了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裏,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文終於是自殺身亡。

國君殺死臣子不是新鮮事兒,隨便找個理由甚至不找理由的比比皆是,唯有勾踐殺文種這種理由荒謬悖論。人家教你滅亡敵國的計策還沒有用盡,用這個理由殺人家,難道這不是心理有病嗎?再說了,人家的計策是獻給你的,你要人家去給先王嘗試,這說得通嗎?有人中傷文種作亂,你勾踐將錯就錯殺了人,那就已經夠殘忍的了,不這樣做,而是直接說人家有功勞、有能力、有剩餘智慧把人殺了,真是千古一怪。說來說去只能用一句話做結,這個人心理有病。

臥薪嚐膽這個成語很有名,一個人刻苦自勵,決心爲國報仇雪恨都會用到。但勾踐這個人卻很難讓人崇敬,說長相上帶着刻薄寡恩,他是最早最明顯的一個吧?勾踐臥薪嚐膽滅吳稱霸,作爲國君地位上去了,但他心理有病不賞反殺,人格卻倒下了。